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育开始出现

(商中后期)

商代奴隶主贵族为了培养自己的子弟,巩固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建立了序、庠、学、瞽宗等学校,教师由国家职官兼任,教学内容以宗教和军事为主,此外还有伦理和一般文化知识。“六艺”教育初露端倪,为西周时期的教育开辟了道路。甲骨卜辞的发现,证实商代学校已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活动。商代的序是讲武习礼的场所。学有“左学”、“右学”之分。左学即下庠、小学,位于王宫之中;右学为大学,设于西郊。殷商卜辞中的“大学”是指献俘祭祖的场所,且与宗庙的神坛连在一起,以祭祖、献俘、讯馘、养老为主要职能,以教授有关宗教祭典等礼仪知识为主要内容,但不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殷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特设“瞽宗”。瞽宗本是乐师的宗庙,用作祭祀的场所。祭祀中礼乐相附,瞽宗便逐步变成了对贵族子弟传授礼乐知识的机构。序、庠、学和瞽宗表明商代出现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机制。甲骨文还表明商代学校已进行了读、写、算教学,出现了作为教材的典册。《尚书·多士》中有“唯殷先人,有典有册”的句子,说明商代学校具有读书写字的教学条件。

商代服装上衣下裳

商代手工业颇为发达,已初具规模。特别是纺织业的发展,使商代在体现人类装饰自己的欲望方面迈开了一大步,即实行上衣下裳制。商代已能生产各种各样的麻丝制品,它的丝织品除有纹绢外,还生产出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织品绫纹绮。纺织技术的进步,必然使衣着日趋精美,随着生活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上衣下裳制一方面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分层和风俗习尚。中国古代以“衣”作为各类服饰的统称,在春秋以前,没有裤子,男女都穿裙,所以当时的裳实际上就是裙。早在夏代,衣和裳就有一定程度的分离,到了商代,成为普遍现象,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的两种基本形制之一。

◆商代贵族服饰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母戊而铸造的祭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墟出土,重832.84千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青铜铸件。鼎造型端庄厚重,器身呈长方形,立耳,柱足粗壮,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纹饰华美,腹部饰有兽面纹,耳郭饰有虎食人头纹。腹壁内铸铭文“司母戊”字样,母戊是文丁母亲的庙号,“司”有祭祀的意思。司母戊鼎集中体现了殷商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标志,在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该鼎是用陶范铸造的,鼎体浑铸,铸型由腹范、顶范、芯和底座、浇口组成,鼎耳后铸,附于鼎的口沿之上,耳的内侧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鼎的合金部分为铜84.77%,锡11.64%,铅2.79%,锡铅合计14.43%,比较符合铸造青铜器的硬度要求。

◆商·司母戊鼎 zYzFGFwD7J343uIpQyiKljQ+b5az1QFOnmiAJb5CRsmSzPo71+cVLMvtkvfPg4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