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商鞅 变法

区区五十金,竟树立了国家的威信与政府的威严;短短20年,就使一个孱弱的西方小国变为雄踞一方的霸主。他是太史公笔下的“刻薄少恩”之人,也是毛泽东笔下的“利国福民”之人。鞠躬尽瘁,却身裂家亡;功在当世,却利及千秋。他就是可敬可畏却又可悲可叹的一代改革家——商鞅。

商鞅入秦

商鞅(约前390~前338)原名公孙鞅,为战国时期卫国的庶出公子(妾所生的公子),虽然出身与贵族沾边,但实际上与平民无异。商鞅受同样出身卫国的著名政治家李悝、吴起所主张的“刑名之学”的影响,非常喜欢刑名学,推崇“循名责实、以功论赏、以罪刑罚”。商鞅胸怀大志,不甘心在卫国这样的小国埋没自己的才能,就离开卫国奔赴魏国寻找机会。

前361年,秦国的第28位国君秦孝公即位。这位年轻气盛、有胆有才的国君面对自穆公以来秦国停滞不前、而中原六国纷纷改革兴盛的局面感慨万分,决定招贤纳士、改革弊端、富国强兵。此时在魏国仕途不顺的商鞅听到秦国招贤,立即离魏入秦,投身秦孝公宠臣景监门下做食客,经过景监的安排,公孙鞅终于在入秦之后第三年得以拜见秦孝公。

四会孝公

第一次见到孝公时, 商鞅大谈尧舜之道,听得孝公连连打瞌睡。孝公之后责备景监:“怎么推荐这么一个只会说大话的人?” 商鞅并不放弃,第二次求见孝公。这次孝公虽然没有打瞌睡,但还是对他所谈的“禹、汤、文、武”治国之道毫无兴趣。等到第三次拜见孝公,商鞅不再谈尧、舜与禹、汤、文、武的治国之道,只谈春秋五霸如何强国,终于迎合了孝公的胃口。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还约他下次详细讨论。第四次会面,商鞅大谈“强国之术”,孝公听得非常入迷,与商鞅促膝长谈数日也不厌。景监好奇地问商鞅:“你怎样做才合大王心意的?”商鞅答道:“开始我劝大王用帝国之道,建立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是大王却怕时间太长,自己等不及,所以最后我用富国强兵之法劝说大王,他才满意。但这样,秦国也就比不上殷、商了。”

四次会谈之后,秦孝公虽然相信商鞅的变法论说,却顾虑变法会遭到大臣反对、民众议论,遂犹豫不决。商鞅劝他:“大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古往今来,高出常人理解的事情本来就会被世人误解,见解独到的人也必会受人嘲笑。所以,大王不需要和民众共同谋划如何开始,只要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品德高尚之人不会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之人不必和众人共谋。只要能强国,不必沿袭旧法;只要能利民,不必遵循旧礼。”

孝公还是不放心,就召集诸位大臣一起在朝廷上讨论变法的事情。大臣甘龙与杜挚是反对变法的主要人物,他们认为:“若是顺应民俗来实施教化,不用费力就能成功;若是沿袭旧法来治理国家,就会使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如果不能获得百倍的利益,就不要变法;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变更旧器。总之,仿效古人、遵循礼制才不会出差错。”商鞅并不怯场,他冷静地反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正是因为没有沿袭旧制度才能称王天下,夏殷正是因为不变更礼制才招致灭亡。所以,秦国不应该赞扬沿袭旧礼的人,也不应责难反对旧法的人。”商鞅力排众议,更加坚定了孝公变法的信心。前356年,商鞅被封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革新

为了展示政府改革的决心以及信用,争取全国人民的支持,商鞅巧施计谋。他命人在京都雍城的南门口树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贴出告示:“任何人如将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老百姓都不相信会有这种好事,根本没有人去动木杆。商鞅命人换了告示:“任何人若是能将木杆移到这个门,就赏五十金。”终于有个老百姓好奇地搬了木杆,商鞅立刻赏给他五十金。此事令秦人大为震惊,这才觉得政府的命令不像是开玩笑。

商鞅趁热打铁,立即实施他的第一次变法:主要是防盗、防间谍,强化“什伍制度”,实行连坐制。同时,抑制宗室、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另外,改革税制,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这几方面的变法几乎都是撼动秦国最底层的生产生活,引起秦国社会的巨大震动。

变法在短短10年里就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秦国从一个孱弱小国变为政治稳固、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因为第一次变法的成功,孝公大喜,愈加重视公孙鞅,升他为大良造。商鞅并不满足于首次变法的成绩,而是极力推动第二次变法:首先是将秦都迁到腹地咸阳,为秦国之后的东进战略铺路。同时,颁布秦律,推行郡县制,并且统一度量衡。

改革必然会有人反对和不服。为了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商鞅采取“铁血暴力”来推动变法,凡是反对变法的都坚决镇压,对议论法令、违反法令者处以酷刑。有一次,一天在渭河边上就杀死反对变革的七百多人,杀人数目太多,连渭水都变红了,哀号之声震动天地。

商鞅不仅处罚反抗新法的老百姓,连当官掌权的也不例外。那时反对变法的贵族串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挑动太子驷犯法,想要破坏变法。商鞅毫不退让,对孝公说:“法令之所以难以执行,就是因为上面的人不遵守!”秦孝公完全赞同商鞅的看法,下令依律处罚公子虔和公孙贾。最终,两位太傅一个被割了鼻子,一个脸上被刺了字。

收复河西

魏国一直是秦国东进路途上的威胁与障碍,孝公以前,秦国在与魏国的征战中经常失败,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商鞅变法使得秦国日渐强盛,秦国对魏国战争也开始转败为胜。

为了打开东进通道,商鞅对秦孝公说:“魏国对秦国来说就是心腹大患,不是秦合并魏,就是魏合并秦,原因很简单,魏国的地理位置扼住了秦国东进的咽喉。如果我们全力攻魏,迫使魏国向东迁移,那么秦就能占据险要,向东发展。”秦孝公在商鞅的建议下开始攻魏。首先,在元里大胜魏军。四年后,秦国又在固阳大败魏军。

最后一次对魏作战胜利是在前340年,商鞅率秦军伐魏,他用耍诈之术,在酒席之上擒拿魏将公子印,趁魏军群龙无首之际,集中优势兵力将魏军歼灭。魏国求和献出河西。这时魏惠王想起当年公叔痤“不用则杀之”的谏言,非常后悔自己当时没听他的话杀掉商鞅。

商鞅侍魏

商鞅离开自己的家乡,奔赴魏国谋求前途。他先投奔魏国要臣公叔痤手下做中庶子。公叔痤一直向魏惠王力荐商鞅,然而惠王重名好虚,根本看不上商鞅这种既年轻又无高贵身世背景的政客。公叔痤病重之际曾劝说魏惠王:“我府中的中庶子公孙鞅,人虽年轻,但有惊人才学,大王可以将国政委托他。”惠王对此不置可否,公叔痤就改劝他:“大王若不用商鞅,就杀掉他,绝不可让他离开魏国,否则会留大患!”惠王勉强答应了他,可一出门,就对左右的随从说:“公叔痤已经病得语无伦次了,一会儿叫我把国家大权交给公孙鞅,可一会儿又叫我杀了他。”惠王走后,公叔痤马上叫来商鞅说:“我向王推荐你,可他不愿意用你,我就劝他杀了你,免得你日后对魏国不利。我是先公后私,先忠于君,后忠于友,不能不劝他杀你,请你原谅。现在你还来得及逃离魏国。” 商鞅听了并不着急,反而安慰公叔痤说:“王既然不听您的意见重用我,自然更不会听从您,无缘无故杀害我的。”果然,惠王并没有下令杀商鞅。

人亡法存

前338年,一生发奋勤勉的秦孝公病亡,商鞅失去了靠山。继位的秦惠文王早在两次变法中就与商鞅积怨甚深,所以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除掉商鞅。于是由连续两次遭到刑罚的太傅公子虔出面,联合其他愤恨商鞅的贵族长官,一起弹劾商鞅,诬陷商鞅叛变。

商鞅无奈之下,只能逃离自己的封地。他先逃到函谷关下,请求当地老百姓收留救助他,但因为自己所定的新法规定:“收留藏匿奸人的,必要遭死刑。”所以,老百姓都没有人敢接纳他。商鞅又逃到魏国,却因为自己曾经欺诈公子印击败魏军,魏国也不愿意庇护他,强行将他送回秦国。商鞅被逼到绝境,只能铤而走险,发动自己封地内的子弟兵对抗秦惠文王的军队,结果没有成功。

商鞅最终被处以车裂,其家人一并抄斩。商鞅虽死,但他的变法却没有被废除,最终使得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一个。 TVrJCMPk52lFMyB2RU1tGSXuJiyonLSa2L3l8SnB9lqDFRHCG6SRVFqEIdzTO3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