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计策篇:兵前“五法”,先谋后动

题解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以“计”为首篇,可见孙子对于计谋的重视程度。“计”是当时《孙子兵法》一书所用的范畴,它是战前对敌我双方的综合考虑和对比,而古今中外无论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领导人都在采取着同一个方针,那就是“谋定而后动”,这里的“谋”指的就是对胜败的估计和敌我双方有关战争胜败的各种条件的对比。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经典再现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古文译读

孙子说:国防军事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同时也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不可以不认真地加以考察、研究。

可以以五个方面为提纲,通过考虑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民众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生死与共,将士们自然也会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天气的阴晴、冷暖的变化、四季节气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路途远近的距离、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地势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要清楚地了解身边的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军队人马的组织整编制度,还有不同军官的不同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配给供应的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都不能不知道,但只有透彻熟练地掌握了其中用法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熟练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具体实际地比较双方的条件才能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以仁政、有天道?将士们哪一方更有智慧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法纪律哪一方执行得好?战士们的战斗力哪一方更强大?战士们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就凭着以上这些情况的分析对比,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如果说您也认同我的军事思想,重用我来领兵,一定能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思想,那就一定会失败,我就离开。如果我的军事战略您认为实用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就是在千变万化的战争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因而,要把“能打”让敌人看为“不能打”,“做”要让敌人看为“不做”,“近”要让敌人看为“远”,“远”要让敌人看为“近”。敌人都是贪图对自己有利的作战时机,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就在敌人一片混乱的时候,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如果作战实力雄厚,则需时刻戒备它;敌人如果士气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如果容易着急发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如果谨小慎微,按部就班,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如果休整得好,要设法使它疲劳;敌人如果内部一团和气,就离间其关系。在敌人没有任何防范意识的条件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这些,都是军事家用兵之奇妙良策,是不能事先说好或是规定死的。

在没有开战之前就神机妙算地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制胜的条件很多;在没有开战之前就神机妙算地认为不能胜利的,那是因为具备制胜的条件少。所以制胜条件具备多的就能打胜仗,少的就会打败仗,何况一个制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从双方作战的这些具体情况对比分析来看,胜负的情形就一目了然了!

前沿诠释

孙武在首段就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可见任何国家都不敢轻视战争。而对于这个关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孙武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阐述的是:仁义的统治、各地官员的治理等,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握,以及严明的军纪、赏罚制度;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军事而言,指挥者更应该注意的是“五法”,译文中已经清楚地指出了“五法”的重要性,只要深刻地理解并且时刻谨记此“五法”,那么定能无往不利。

楚汉战争形势图。楚汉战争即汉元年(前206)八月至汉五年(前202)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就本篇而言,所谓计策,就是贯穿整个作战计划的各种谋略,而这些谋略就是由虚实组成的各种手段,它包含了诱惑、反间、安插、借助外在因素等手段。而这些手段的应用又无比灵活,必须按具体事情具体操作,不可生搬硬套,那样只会纸上谈兵而无法做到真正的阵地指挥。

公元前206年,为了争夺政权,刘邦和项羽二人之间爆发了楚汉战争。刘邦当时非常看中韩信,把他封为三秦王。韩信的确是个人才,他对当前的形式分析得非常到位。

韩信对刘邦说:“当年,项羽一声怒吼,把千人吓得腿软胆战。可是项羽对人不信任,舍不得把权力交给那些能力强的将领,所以说他有勇,却只是匹夫之勇,不足为惧。另外,项羽待人恭敬仁爱,说话柔和温顺,他的下属生病了,他非常同情,有时候甚至为生病的下属哭泣,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因为立了功劳该给其授予爵位的时候,他却舍不得把大印交给人家。项羽虽然仁慈,但也只是妇人之仁。”

“嗯,你说得有理,继续说下去。”刘邦点头称是。

“目前项羽虽然是天下的领袖,诸侯也臣服于他,可是他不驻守在可以控制中原的汉中,却偏偏要跑到彭城;他把自己亲近的人、喜爱的人都封为了王侯,这样又违背了义帝当时和天下诸侯的约定。诸侯们都觉得他这样做非常自私,私下都很愤怒。更让人愤怒的是,项羽还把义帝驱赶到了江南一带。另外,凡是有项羽军队踏过的城池,就没有不被他们蹂躏得残破不堪的。所以天下人也非常愤恨他,老百姓打心眼儿里不愿意拥护他,只是被他的淫威所逼罢了。他现在名义上是天下领袖,实际上早就失去了民心。他现在就是看着强大,日后必定会衰落。”

刘邦点头。

刘邦(前256—前195),因起兵于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他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

“当初汉王您从东方带兵进入秦的武关,一点也没有损害到秦国的老百姓,而且还废除了秦朝严酷的刑罚,并且和士兵约法三章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秦国的老百姓都拥戴您,没有一个不希望您在秦国做王的。现在大王起兵向东,三秦王的属地,只要您送一封文告,就可以收复了!”韩信最后说道。

刘邦觉得韩信分析得有理有据,于是在此基础上调兵遣将,最终开创了大汉王朝。

当然,仅仅是战前分析还不够,还需要借助天时、地利来完成自己的谋划。古往今来,知道借助天时、地利的能人不少,而诸葛亮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国时期,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后,南下进攻东吴,而此时的东吴与刘备结成了孙刘联盟。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吴的都督周瑜和诸葛亮的明争暗斗也开始了。周瑜始终对诸葛亮怀有戒心,并想为难诸葛亮,于是他提出了让诸葛亮十天内制造出十万支箭矢的要求。

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表示,只需要给他三天的时间,他就可以完成使命。周瑜一听顿时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不管怎么样在三天内也不可能打造出十万支箭的,所以,诸葛亮这次是必死无疑了。诸葛亮走后,周瑜就派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结果第一、二天诸葛亮都没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诸葛亮将鲁肃请到船上。

鲁肃也不知道诸葛亮在搞什么名堂。只见诸葛亮命令士兵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船上都用青布遮盖,船舷两边竖立着密密麻麻的草靶。随后船起锚向曹军大营进发。五更天的时候,船队离曹操的大营已经没有多远了。这时,诸葛亮命令士卒将船头向西船尾向东一字排开,在曹营前横成一列。随即他又让士兵擂鼓呐喊,摆出一副要击鼓进兵的架势。

当时江面大雾弥漫,看不到对面的具体情况。曹操听说诸葛亮带着船队而来,怕遭遇埋伏,不敢轻易出战。为了防止诸葛亮的船队发起攻击,他急调弓弩手六千人,外加水军射手,一共大约一万人,一齐对着诸葛亮的船队射去。一时间,万箭齐发,但大都射在了那二十艘船的草靶和布幔上。过了不久,诸葛亮又让士兵把船掉头,船头向东,船尾向西,而且击鼓呐喊之势不减。等到天要破晓,雾气散尽后,船上已经扎满了密密麻麻的箭。此时,诸葛亮让人调转船头返回,并且命令所有的士卒对着曹营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这才知道自己中计了,他想派兵去追的时候,诸葛亮的船已经走了很远,根本来不及了。

船队返回后,士兵们取下船上的箭,大约有十万支。诸葛亮真的只用了三天就“制造”了十万支箭,周瑜也拿他无可奈何。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孙子兵法》不仅仅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大放异彩,在近现代国内外的许多战争中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曾将《孙子兵法》中的计谋巧妙地运用到对抗蒋介石军队的战斗中。其中,平津战役中的诸多布置就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士气,驻守华北地区的傅作义部也被吓坏了。傅作义率领着60万大军驻守平津地区,面对军心的动摇和孤立无援的境地,他苦思着出路。

当时,摆在傅作义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与共产党死战到底,捍卫自己的信仰,做蒋介石的忠实追随者;二是与共产党议和,向共产党投诚,背离蒋介石,可以还平津地区和平;第三,弃平津地区,回山西的老窝去。

但细想这三条路,第一条战,当时已经不可能。因为共产党的总兵力已经远胜于他的兵力,打是一定打不赢的。第三条回山西,那也不可能。因为平津地区向西有解放军华北军区的主力部队,随时可以切断他西逃的道路。而向南逃就是向蒋介石靠拢,这并不是傅作义心中所想的。要知道,当时国民党内派系斗争严重,傅作义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跟随蒋介石的话,说不准就被蒋介石给吞并了。那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讲和的路了。但问题是,自己这么多年来与共产党作对,还执行过蒋介石的“戡乱”反共政策,共产党会不会接受自己提出的和平条件,同时,去到共产党的阵营后,别说目前的高官厚禄了,说不定连自己的部队都没了,假以时日,自己不就成了韩信第二了?处于这种矛盾心态中的傅作义举棋不定,在第二和第三条路的十字路口摇摆。

对于当时傅作义的矛盾心态,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十分清楚。辽沈战役胜利后,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指挥着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全局的毛泽东,以高屋建瓴的眼光,清楚地认识到和平解放北平城的重要意义。

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结束,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

试想一下,北平是一个古都,城里有着那么多的古迹,一旦炮火燃起,古城就可能被毁于一旦,承载了几千年文明的古城就再也看不见了。从为后代人考虑的角度看,战争的罪过就大了。

而毛泽东看到的还远远不止这些。他认识到,北平的和平解放,对人心的向背和以后战争态势的影响都是极其重要的。北平在中国,特别是在北方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它的和平解放能增强人民军队的信心,打击美蒋部队的士气,鼓舞广大人民。而傅作义如果能投诚,对于国民党将领的收编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毛泽东从傅、蒋之间的矛盾出发,从分析傅作义部的心理出发,为军委起草了《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确定了将敌抑留华北,分割包围后就地歼灭的战略思想。

同时,毛泽东根据当时傅作义的军队由于受到辽沈战役的惊吓,将士皆成惊弓之鸟的特点,决定要把这些惊弓之鸟变成笼中之鸟,于是决定采用“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法,将敌军分割包围于几个孤立的城镇,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就地歼灭。

1948年11月18日,毛泽东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去电报,要求他们立刻停止休整,提前入关,发起平津战役,且目标直指唐山、塘沽、天津。11月29日,平津战役的第一枪打响,首先开战的就是西线。而西线正是傅作义心目中第三条路的通道,于是他连忙派兵增援西线。结果傅作义顾了西面,就忽略了南面。紧接着北平和天津之间的联系被割断,天津和塘沽之间的联系也被割断。傅作义西逃和南逃的路全被堵死了,等待他的,只有第二条路了。

北平地下党奉中央的命令,开始了对傅作义的劝降工作。最直接的策略便是攻心。而攻心策略的执行者就选定了傅冬菊。作为傅作义的女儿,也是中共党员,傅冬菊向傅作义转达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议。傅作义虽然大体上同意,但还有些不甘心,想谈谈条件,想和共产党讨价还价。这时,共产党为了敲山震虎,仅用29个小时就打下了天津,全歼天津守军。

这么一来,在内外夹击下,傅作义终于决定和谈。在解放军打下天津的第二天,傅作义就接受了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同意把他的部队带出北平城,接受和平改编。

在整个平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先后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关门打狗”“攻心为上”“敲山震虎”等计策,可谓是对《孙子兵法》最高层次的运用。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远征军在汉尼拔的带领下进入意大利作战,在特拉西美诺湖取得了胜利。此次胜利为汉尼拔进攻罗马城创造了条件,在他面前敞开了一条没有设防的通向罗马的大道。特拉西美诺湖之战带给自傲的罗马人的是非常深刻的教训,罗马人的信心被严重挫伤了。继任的罗马执政官和罗马统帅甚至对与汉尼拔正面交锋失去了信心。危急时刻,森图里亚大会任命费边为独裁官。

稳健而又精明老练的费边在受命之后,率领四个军团追赶汉尼拔。在追赶上汉尼拔后,费边命令军队不可与汉尼拔正面交锋,而是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骚扰和拖住汉尼拔的军队。这就是令费边闻名史册的拖延战略。

汉尼拔的军队当时在罗马简直是支无敌之师,罗马军队中的将领无人能及汉尼拔的指挥才能,而汉尼拔的军队,特别是骑兵,更是大大优于罗马军队。罗马军队根本就难以抵御汉尼拔军的正面进攻。然而汉尼拔的军队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孤军深入,远离本土,补给困难。反观罗马军的优势则在于本土作战,人员和给养的补充都较容易。由此来看,当时罗马应对汉尼拔的最好的战略措施可能就是拖延战略了。

在这种情况下,罗马人最好的选择就是打持久战,贸然同汉尼拔决战,必然会重蹈覆辙。但如果能一步步地消耗汉尼拔的力量,最后择时一战定能致其于死地。

汉尼拔看到这种情况,决定向南意大利进军,放弃攻打罗马的计划。他在向南意大利进军的途中分化瓦解罗马与其同盟者,并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及时补充兵员、物资,使罗马人的拖延战术没有收到成效,罗马军队不得不改变战略,寻求决战。结果,双方在坎尼发生激战。汉尼拔以奇特的战阵和计谋,以少胜多,打败人多势众的罗马军队,沉重地打击了罗马的统治。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正是《孙子兵法》“计篇”的精髓所在。

《孙子兵法》之所以被称为兵法奇书,是因为它的多变性和灵活性,要求领导者要审时度势,本篇更是重中之重。正如孙武所说的一样,“兵者,诡道也”。这里的“诡道”所指的就是“虚实百变,借天时、地利之威来完成自己的谋划”。那么,排在“天时、地利、人和”之前的就是自身的条件,以及仁道、清明的统治。正所谓“约人先约己”,只有将自身休整、计算好之后,才可以劳动三军,军行而察,再借天、地、人来谋划,这样就可以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i0oiMltrGOh+EcGBK6HBEb29XA28Myt7RUtuFNw8NXcqIzcv08xIHIcZX8XbLs0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