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篇 地形篇:行而避害,扩而有法

题解

本篇的上半篇主要是论和作战有密切关系的地形,孙武把它区分为六种,简称为六形,将领在作战前必须对它进行认真精密的研究,以为立胜前提;下半篇则是主要针对军队必败的六种情况,简称为六败加以论述。在篇末还阐述了爱兵的重要性和将帅的责任心。

孙武在六形中,指出了在六种不同地区应分别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而在六败中,孙武则是将警惕防止这些必败情况的发生列为将帅的主要责任。他强调说,凡是出现这些必败的情况,并不是“天灾”,而是将帅的错误。孙武在重视地形的前提下,又指明了地形不过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再一次强调“上将之道”在于“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

地之道,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经典再现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古文译读

孙子说:我们常说的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这六种。那些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方,叫做“通”。在“通”的地形上,应该要抢占开阔向阳的高地,使粮道保持畅通,这样对作战就会有利。那些可以前进但是返回却很难的地方,叫做“挂”。在“挂”的地形上,如果敌人没有提前做好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如果敌人有了防备,我们出击却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非常不利了。那些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也不利的地形,就叫做“支”。在“支”的地形上,即使敌人以利相诱,我方也千万不要出击,而是应该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等他们出击到一半的时候再回师反击,这样才会比较有利。在“隘”的地形上,我们要抢先占领,并且以重兵封锁隘口,等待敌人到来;如果敌人已经先用重兵占领了隘口,我方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那么我方还可以进攻。在“险”的地形上,如果我军率先占领,就必须要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从而等待敌人来犯;而如果敌人先我一步,我方就应该率军撤离,而不是去攻打它。在“远”的地形上,敌我双方的地势基本相同,这个时候就不应该去挑战,勉强求战则不利我方。上面说的这六点,都是利用了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责大任所在,必须要认真地考察研究。

军队打败仗的时候有“走”“弛”“陷”“崩”“乱”“北”这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天灾导致,而是由于将帅自身的过错造成的。在地势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造成失败的,叫做“走”。士卒虽然强悍,但军官懦弱而导致失败的,叫做“弛”。将帅虽然强悍,但士卒懦弱造成失败的,叫做“陷”。如果偏将有怨仇而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的时候擅自出战,主将又不明了他们会干什么,导致失败的,叫做“崩”。由于将帅懦弱没有威严,治军缺乏章法,官兵关系混乱,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导致战败的,叫做“乱”。由于将帅没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寡击众,以弱击强,作战的过程中又没有精锐的先锋部队,导致落败的,叫做“北”。上面所说的这六种情况,都是必然要导致失败的。这是将帅的重责大任所在,是必须要认真考察研究的。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重要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要掌握的方法。了解了这些道理并且去指挥作战的,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而去指挥作战的,则会导致失败。

因此,根据这些分析判断出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你也可以坚持打;根据这些分析判断出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你也可以坚持不打。所以,战胜而不谋求胜利的名声,撤退而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希望能够保全百姓,有利于国君,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一样,士卒就可以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像对待儿子一样,士卒就可以和他同生共死。如果厚待士卒却不能使用他们,溺爱却不能指挥他们,违法而不能惩处他们,那就像是娇惯的子女,是不能用来同敌军作战的。

只是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的不可以打,那么取胜的可能性就只有一半;只是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的,取胜的可能性也就只有一半。如果了解敌人可以打,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但是不了解地形是不利于作战的,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因此,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的时候不会迷惑,他的战术是变化无穷的。所以要说:了解敌人,了解自己,胜利就没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可保全。

前沿诠释

本篇以地形为标题,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战双方要注意的事项,这些因为地形而影响成败的战斗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掌握的,孙武在六形中对它有所介绍。而在六败中,孙武阐述的则是将帅和传达员、士兵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关系与战斗成败之间的规律,只有正确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上下统一,从而使指挥顺畅。

万历四十七年正月,后金政权的首领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打明朝的领土叶赫。当时,努尔哈赤已经攻占了抚顺与清河两地。叶赫守将得到消息后,立刻上报明朝廷。明朝廷派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与山海关总兵杜松和副将李如柏等大举讨伐努尔哈赤。不料努尔哈赤在进军过程中,又接连拿下了大小屯寨二十多个。明朝廷大为震惊,于是调集了众多兵力,齐聚辽阳,希望一举打败努尔哈赤,挽回被攻城略地的败局。

作为主将的杨镐调集全军,命令众将士分四路进攻后金:右翼南路,总兵刘綎,从宽甸出凉马佃取其东南;右翼中路,总兵李如柏,从鸦雀关、清河攻其南面;左翼北路,总兵马林,自开原出靖安堡攻其北部;左翼中路,总兵杜松,出抚顺攻打其西部。各路人马按照调度,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向后金进军。然而,左翼中路的杜松是个粗人,仅有匹夫之勇,却无智者之谋,他不听众人的劝告,出了抚顺就把大营扎在萨尔浒山上,自己带着三万人马中的一万攻打界藩山。

后金占领的界藩山上此时有四百后金骑兵,以及一万五千筑城驿夫。努尔哈赤得知明军分四路来攻,但是左翼中路的总兵杜松是个只有匹夫之勇的人,断定他会率先攻击,所以他采取了“凭你一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办法,调集全部主力集中攻击杜松带来的一万人。

界藩山的防御也不容小觑,明军几次围攻也没有得手。努尔哈赤带兵来到界藩山东,听到山上杀声震天,知道后金军队正在与明军拼杀,他没有直接上去攻打,而是派皇太极和代善率领五千兵力去界藩山支援,要求速战速决,自己则带着剩下的四万五千人向明军萨尔浒大营进发。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此时天色已晚,大片乌云遮盖了天空,萨尔浒大营的明军聚在一起,点亮火把防止敌人来袭。努尔哈赤看到天空阴沉,心中大喜,命令所有人悄悄前进,借助山上的树藏身。等到明军发现他们,用火器射击时,已经为时已晚,猝不及防的明军被后金袭击军队打得大败,萨尔浒大营很快被努尔哈赤拿下。当然,努尔哈赤选择袭击萨尔浒大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杜松所带走的一万人是善于拼杀的精兵,而留守在大营的人则战斗力偏低,只能靠一些火器防御,而且主将杜松一走,只剩下一部分末将和偏将,没有主心骨人物。在这样的考虑下,努尔哈赤取得了奇袭作战的胜利。

拿下萨尔浒大营之后,努尔哈赤没有停歇,立即回师界藩山援助。杜松的军队在界潘山正跟后金军队战得激烈,代善和皇太极的兵马突然从后方来援,对明军形成了前后夹击。杜松大惊失色,此时他的人马被围困在后金军队中间,前后都无退路,左右是悬崖峭壁,根本没法逃跑。

这时山下有人大喊:“你们还是不要抵抗了,萨尔浒大营已经被我们拿下了。”明军听到之后,军心四散,努尔哈赤的军队趁机杀气腾腾地冲杀过来。

萨尔浒风景区。该风景区位于辽宁抚顺市东郊,距市中心15公里,总面积268平方公里。

这场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杜松战死,只有为数不多的明军突袭出来,狂奔了二十里逃亡。

明军左翼中路被解决,第二天,努尔哈赤开始向明军左翼北路进攻。总兵马林看到中路被灭,急忙调攻为守,与其他两路明军形成一个“牛头阵”。马林亲自率领兵士驻扎在崖边,依靠着山体组成了一个方阵,接着又命令士兵挖掘了三层战壕:第一层壕内布列精兵,第二层壕内排列骑兵,第三层壕内布下枪炮;他让副将潘宗颜在飞芬山扎营,杜松后部龚念遂在斡珲鄂结营,两营相距数里,呈犄角形。马林认为,“牛头阵”这种阵式既可以互相救援,又能够形成用战车和战壕阻截后金骑兵的攻势,并且还能用炮铳和火箭制伏后金军队的弓箭。但是马林没有想到的是,这样做兵力分散,容易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形成被动挨打的局面,毕竟“牛头阵”的三军相距不是很近,不能很快救援。

努尔哈赤虽然兵多,却没有兵分三路去攻击明军,而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他决定先砍掉“牛头阵”的一个犄角——龚念遂的营地。龚念遂的营地防守严密,努尔哈赤放弃四面包围的方法,而是集中兵力攻打营地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大败并杀死了龚念遂。

叶赫守将听说努尔哈赤袭击龚念遂的营地,派兵前来援救,但是听说明军大败后又惧怕地退回了营地。

此后,明军和后金的几场战斗都以明军的失败告终。后金击败明军有着各种原因,其中努尔哈赤对战争策略的灵活运用必不可少,各个击破的战术被他运用到了极致。

作战时,地形固然是胜败的条件之一,却不是最重要的。如上例的明军,虽然固守有利地形,却败得一塌糊涂。究其原因,便是将帅无能,没有把握好机会,从而将主动变为被动,失去了赢的希望不说,还落得个惨败结局。

孙子曾说地形对于战争中交战双方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力争去夺得最有利的地形。抗美援朝战役中的上甘岭之战就是一场地形的争夺战。

1952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回国治病前,叮嘱时任第十五军军长的秦基伟:“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关键,失去了五圣山,我们在两百公里范围内将无险可守。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对历史负责!”这个五圣山是个什么所在?为什么彭老总会如此重视呢?

五圣山位于朝鲜中部,海拔1061.7米。在此山南面的山脚下,有五个犹如张开的五指般的高地。上甘岭战役中双方殊死争夺的597.9和537.7两个高地就是其中的拇指和食指。五圣山西侧是斗流峰和西方山,三山唇齿相依,形成天然防线。如果斗流峰、西方山失守,五圣山就会陷入三面受敌的险境,要是五圣山失守,那斗流峰、西方山就会失去依托,整个朝鲜战场的中部战线便有全线崩溃的危险。可以说,五圣山、斗流峰和西方山一线,系战争与朝中命运于一身,其重要性无可匹敌。

负责防守这一地区的是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为前锋的志愿军——第十五军,这是一支虎贲之师,他们虽然是第二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但在历次作战中表现优异,获得彭德怀的高度赞扬。这支部队的军长就是秦基伟。

接受了防御五圣山地区的任务后,秦基伟根据战争发展的形势,经深思熟虑,提出了“积极防御、持久防御”的指导方针,要求建立起突不破的防线。经过讨论,最后全军确定了“寸土不让,坚决固守”的作战指导思想。

1952年4月20日,十五军接管了第二十六军东起五圣山,西至斗流峰、西方山,正面宽约30公里,纵深约20公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的防区。此后,全军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式防御工事,其阵容庞大,足以应对当时美军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同时,还利用五圣山地区地形复杂、林深草密的特点,开展了被称为“冷枪冷炮运动”的狙击活动。

就这样,有利的地形,加上奋不顾身的战士,我军便谱写了上甘岭战役惨烈和辉煌的战绩,使上甘岭战役成为战争史上的众多奇迹之一,为世界上许多军事学者所研究。 JuZt6+cgUWBN4A2/xpEYZShJEUw+EPi/RPmGMXzymdcS3cJVsZIi/r6fRp3Yx4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