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篇 行军篇:趋利避害,变不离宗

题解

本篇主要讲述了行军、驻军和征候判断。由于断简,所以本篇中各句顺序有些凌乱。本文中针对通过行军或驻军中常见的尘土、飞鸟、野兽等,来判断是否有敌军或判断敌军意图。举的多是假象,要求当事者不要为假象迷惑,需要冷静地看清敌人的意图。

孙武在论“处军”中,把行军所过地区的位置分成了四类:处山、处水、处沼泽、处平原,分别指出了处军的原则。孙武所列举的例子虽然已过时,对于现代的侦察已经不适用,但仍有可以参考的地方。孙武在本篇中提出“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这值得每个指挥员参考。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经典再现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古文译读

孙子说:在各种不同地形的上面布置军队和观察敌情的时候,应该注意下面这些方面:通过山地时,必须要依靠长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比较高的向阳的地方,如果敌人占领了高地,那么就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战的原则。横渡江河的时候,应该要远离水流;如果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是要等对方渡到一半的时候再攻击,这样比较有利;如果要和敌人进行决战,不要紧挨着水边列阵;在江河边上扎营,也要驻扎在较高的向阳的地方,同时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边上对战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的时候,要快速地离开,不要逗留;如果和敌军在盐碱沼泽地带相遇,那就要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上对战的原则。在平原上应该要占领开阔的地域,而侧翼则要依托高地,使得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上对战的原则。上面这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就是黄帝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举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喜欢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喜欢靠近水草的地区,这样就使得军需供应比较充足,将士百病不生,从而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地带行军,必须要占领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用兵比较有利的措施,都是以用地形为辅助条件的。

如果上游下雨,洪水突然而至,则要禁止徒涉,要等待水流稍稍平缓以后再行进。

如果通过“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的时候,必须要迅速离开,千万不要去接近。我们应该要尽量远离这些地形,并且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该要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背靠它。

如果在军队两旁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以及草木茂盛的地方,就一定要小心反复搜索,因为这些都是敌人可能埋设伏兵或者是隐伏奸细的地方。

敌人离我方很近而安静的,是因为他占领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方很远而挑战不休的,是因为他想诱我方前进;敌人所占领的地形平坦的,是有利于同我决战。

许多树木摇动,这可能是敌人隐蔽前来;而草丛中有一些遮障物,则可能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预示着下面有伏兵;野兽狂奔,这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驾着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这是敌人的步兵推进;尘土疏散飞扬,这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这是敌人正在安营扎寨。对方来使措辞谦卑但是军队又在加紧战备的,这是他们在准备进攻;措辞强硬而对方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这是他们在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并且部署在两翼的,这是敌人在布列阵势;敌人还没有受挫就来讲和的,这一定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而且并排列阵的,这是企图约定时机和我方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估计是企图引诱我军。

敌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这是饥饿的表现;对方的供水兵打水自己先喝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这是他们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空聚集有鸟雀的,说明下面是空营;敌人在夜间惊叫,这是他们恐慌的表现;敌营发生惊扰纷乱的,这是敌方将领没有威严的表现;敌方的旌旗摇动不整齐的,这表明他们的队伍已经混乱。敌人的军官易怒的,这是他们全军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掉拉辎重的大车的牛吃肉,整理炊具,部队不返回营寨的,这是想要拼死的穷寇;低声下气地和部下说话的敌将,证明失去了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将没有办法的表现;不断惩罚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的征兆;先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敌方派来使者送礼言好的,这是他们想要休兵息战;敌人发怒和我方对阵,但又长时间不交锋也不撤退的,必须要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打仗的时候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我方不轻敌冒进,能够集中兵力,明辨敌情,选拔人才,这就足够了。那些既没有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俘虏。

如果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被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的话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将领,如果不能执行军纪,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的政策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的行动达成一致,这样就能够获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在平时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在平时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而平时的命令也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则表明将帅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前沿诠释

行军打仗必然要有长途跋涉,而在行军的路上就可能发生诸多事情,这就要求行军时要有所注意。

1940年4月,希特勒取得了挪威战役的胜利。之后不久,希特勒就发动了对西欧的战争,这令英法两国非常吃惊。

这次进攻,希特勒运用了庞大的武装力量,一共出动了一百三十六个师,这其中包括六个摩步师,十个装甲师,还有四千五百架飞机和三千多辆坦克。

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

马斯河防线由英法盟军防守。德军的博克和龙德施泰特将军率领七十个师,以装甲师、伞兵部队和骚扰部队打前锋,空军在上空做掩护,迅速向马斯河防线前进。这样,无数的坦克和装甲车在德军轰炸机的掩护下浩浩荡荡地冲向了马斯河防线。英法盟军看到德军这样的阵势开始瓦解,马斯河防线被德军轻易地突破了。

更加危急的是,这时盟军北方的防线在德军的冲击下也开始出现裂痕。为了不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一集团军只能退守下一道防线——埃斯考河防线。即使这样,德军还是迅速占领了西欧很多地方,并且以很快的速度吞噬着欧洲的更多土地。英军本想派人增援盟军,但是德军速度很快,5月21日就将装甲部队开到了英吉利海峡沿岸,并且把荷兰和比利时作为空降和潜艇基地,封锁了加来海峡,这样就阻断了英军增援的道路。而且更加糟糕的是,英法盟军的大约四十多个师被德军包围在了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

为了逼迫英法盟军迅速投降,德军从陆、空开始了疯狂的歼击战。博克的集团军从东面和东南面发动进攻;龙德施泰特将军的装甲部队五个师也已经推进到了距离敦刻尔克港三十公里以内的格拉夫林,从西面和南面步步紧逼,封住了英法盟军的出口。德军的空军同时在天空中进行狂轰乱炸。

在这样的攻击下,英法盟军的情势越来越危急。为此,盟军统帅部举行了紧急会议。刚刚当上英国首相的丘吉尔认为,被围困的四十个师想要从陆地上突围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坚守阵地,也只能被德军全部围歼,所以只能从水路上增援,调集一切可以调动的船只,通过英吉利海峡救出被重重围困的战士们。

丘吉尔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必须保存这支久经考验的队伍,这样,以后西欧是有机会取得胜利的。当然,也有人反对,主张和希特勒决战到底,流尽最后一滴血。最终,经过讨论,决定按丘吉尔说的做,并且决定一方面顽强防御,另一方面调动所有能够使用的大小舰船,战略退却。

这时,突然来了一个机会,希特勒突然命令装甲部队停止了前进。乘此机会,英法盟军开始实施战略退却计划。英军用最快的速度调集了多艘舰船,而且给某些舰船上的战士下达了“战斗到死”的命令,以此掩护大部队撤退。同时,又在格拉夫林、敦刻尔克和尼波特一带地区,组织了强大的反坦克火力,其中有一道重要的“洪水防线”。

1940年5月,英法联军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之下崩溃,然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的港口城市展开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所谓的“洪水防线”就是指打开敦刻尔克和加来之间沿海一带的水闸,阻止沿着海岸迅速北上向海峡港口推进的德军装甲部队。等大水逐渐退却之后,就只遗留下一些不太深的积水。此时,德军的坦克呼啸而来,炮弹落在积水上,溅起高高的水柱。但是令德军没有想到的是水柱落下后,立刻燃起了熊熊大火。因为积水中有大量的酒精和汽油,炮弹一旦落入水中,里面的汽油和酒精就燃烧起来,这就是盟军对付德军“水困火攻”的策略。

烈焰很快吞噬了德军的坦克,烧得德军惊慌失措,德军的优秀装甲部队就这样折损了。

撤退是困难的,德军的飞机在上空不停地盘旋轰炸,海滩、堤道和港口成了一片火海,英军的舰船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仍秩序井然地迅速登船,最终撤走了所有的人。

等被围困的英军大部队撤走以后,有人劝同英军并肩战斗的法军第一集团也随英军快速撤退,但是法军坚决地说:“我们宁愿将最后一滴血洒在法国的土地上,也决不撤退!”法军第一集团只有部分人随着英军撤走,两天后,剩下的要么被俘,要么战死。至6月4日下午5点23分,盟军总共从敦刻尔克港和海滩上撤走了33.8万余人,其中英军21.5万人,法军和比利时军队12.3万人。当天德军占领了敦刻尔克。

这次撤退,英法盟军的损失是相当惨重的,法军被俘4万余人,英军则伤亡6.8万人。其中损失的舰船、飞机更是不计其数,而且盟军的重型武器装备全部丢弃在沿岸地区。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很多军事家认为“德国的失败和欧洲的光复均始于此,并称这次战略退却为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由此可见,保留有生力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同时战争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变数,这包括气势上的对碰。

公元前684年春天,齐国准备出兵征讨鲁国,扩大自身的领土范围。鲁庄公听说了这个消息,决定动员鲁国所有的力量,同齐国决一死战。

曹刿论战浮雕。画面上的曹刿正在向鲁庄公讲解作战的原则和取胜的原因。

当时鲁国有一个人叫做曹刿,他认为当时鲁国的大臣们昏庸无能,没有深远的见识,他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就此沦丧,于是觐见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鲁庄公接见了他。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带领大军同齐国作战,鲁庄公回答:“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享用,都会分发给下面的将士。”曹刿说:“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小恩小惠,受益的只有几个人,不能遍及全国,所以民众是不会为您出力的。”鲁庄公然后又说:“对于神明,我一直很虔诚,祭祀神明的祭品从来不会虚报。”曹刿回答:“对于神明,这些小小的虔诚是不会感动他的,神明也不会福泽鲁国。”鲁庄公最后又补充:“对于民间的大小诉讼,虽然不一定全部明察秋毫,但是一定会根据情理来处理。”曹刿笑了,说:“君王这才做到了自己的责任,老百姓这样才愿意为其效力。”他请求随同鲁庄公一起奔赴战场,鲁庄公答应了。

不久后,齐国侵入鲁地,所向披靡,鲁军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今山东曲阜北郊)。齐军一看鲁军败退,大部分都骄傲轻敌,认为鲁军是不堪一击的军队,于是发起更大的攻势。鲁庄公看到齐军这么嚣张,心中愤怒,决定出兵迎战,让他们见识一下鲁军的威猛。这时曹刿出来劝说道:“现在齐军嚣张,我们出击,正是迎合了他们的心愿,而且能否打赢齐军还不一定,我们应该做的是坚守阵地。”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下令全军固守阵地,只让弓箭手对齐军放箭,稳住阵脚。齐军因为漫天的箭雨冲不进鲁军的大营,反而很多人中箭受伤,只得后退。

没过几天,经过休整的齐军在鲍叔牙的带领下发起了二次进攻。鲁庄公想迎战,但是曹刿再次劝他坚守阵地,鲁庄公又一次听取了他的建议。齐军这一次还是没有攻进鲁军的大营。齐军士兵都有些丧气和疲惫,只好再次退回。

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迎战,齐军所有的人都认为鲁军胆小怯懦,不足为患,于是决定再来一次进攻,一举灭掉鲁国大军。齐军发动了第三次进攻。曹刿观察来势汹汹的齐军,发现他们这次的势头没有上两次大,估计齐军真的觉得鲁军软弱可欺。这次,他没有劝说鲁庄公固守阵地,而是向鲁庄公请命出击齐军。

春秋战车。中国古代的正式战车,成员包括一个使用长兵器的武士,一名射手和一名御手。

为了鼓舞士气,鲁庄公亲自擂鼓,发起攻击命令。鲁军将士看见皇帝亲自擂鼓,加上上两次没有出击,全都士气高昂,奋勇拼杀,把齐军杀了个落花流水,节节败退。

鲁军大胜,鲁庄公高兴地下令追击残兵。曹刿让庄公等一下,自己登城观望后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齐军。鲁庄公问其缘由,曹刿说:“齐国是大国,兵力很强,被我们打败就逃跑,后面可能会有埋伏的。我登城观望,发现他们的军旗杂乱,车辙混乱,看来是真的溃败了,所以才让您下令追击的。”庄公不得不佩服曹刿的思虑周全,于是下令追击齐军,给了齐军沉重的打击。鲁庄公获胜后,与曹刿讨论战争胜败的原因,曹刿说:“打仗凭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打仗用兵靠鸣鼓则进,鼓声很多时候决定着士兵的勇气)。第一次击鼓,士兵勇往直前;再次击鼓,勇气开始衰竭,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消耗殆尽了。齐军三鼓气竭,但是我军初鼓正盛,所以能够打败敌人。”

《孙子兵法》的“行军”篇讲“令之以文,齐之以武”阐述的是如何治军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个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同样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要晓之以理,常和孩子促膝交谈、平等沟通,这是“文”;另一方面又要有规矩家法,形成适当的约束,使孩子有所畏惧,有适度压力,这是“武”。 PP88UXi6u7VmKuRPA06AyBnHraOHtxZ5bGrA2fIsARXgkmQQsp8fmWwVyOOpZsQ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