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篇 虚实篇:虚实游斗,出其不意

题解

本篇的中心思想是阐述虚和实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这里说明敌军无论怎么防守,都肯定会存在不足,而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这些不足,然后攻击敌人防守较弱的地方。如果说敌人防守严密,就要用运动的假象使敌人跟随我方运动,从而找出其运动中的不足。这就是孙子战略中一个主要的原则,现在叫做“避实击虚”。篇中主要论述了要争取主动,避免被动,造成敌人弱点,迫使或者诱使敌人不断运动或者分散,而我方则集中兵力,以逸待劳,一发现敌人的弱点则应迅速出击,攻其不备,“因敌而制胜”。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

经典再现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古文译读

孙子说:举凡首先到达作战地点而等待敌人的就显得沉稳、安逸,后到达作战地点而着急应战的就紧张、劳顿。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想方设法来调动敌人而保证自己不被敌人所调动。能够使得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诱敌以利;能够使得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则是相逼以害。因此,敌人如果闲逸,可以使他劳倦;敌人如果饱食,可以使他饥饿;敌人如果安稳,可以使他动乱。

在敌人没有办法进行紧急救援的地方出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展开进攻。行军千里而不使自身劳顿的原因,是在敌人没有设防的地方行进;进攻而必能够取胜的原因,是进攻敌人没有防守(或无法固守)的地方;进行防守而能够绝对稳固,是要在敌人不进攻(或攻不下)的地方做好防守。因此,善于进攻的,敌人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设防;善于防守的,敌人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进攻。微妙啊,微妙啊,这真是达到了无形可窥的境界;神奇啊,神奇啊,这真是达到了不露一丝声息的程度,从而才能够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进攻而使得敌方不能够抵御,那是冲击在敌人的薄弱环节上;撤退而使得敌人无法追赶,那是行动神速,敌人追赶不上。我方想与敌方交战,虽然敌人高高筑起防御工事也不得不出来,是因为我方攻击的是他必定要救援的地方;我方不想与敌方交战,虽然只是画地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方交锋,这是因为我方想尽方法调动他,使得他背离了所要进攻的方向。

因此,展示给敌方以假象而不露真情,那么,我方就可以集中兵力而敌方则会分散兵力。如果我方集中兵力在一处,而敌方分散兵力在十处,这就能够形成局部的以十攻一的态势,那么,就会使得我方兵力众多而敌人兵力寡少了;用众多的兵力对付寡少的兵力,那么,与我方交战的敌人就会陷入困境了。我方与敌方交战的地点,敌人事先不知道,那么他防备的方面就会很多;一旦敌人防备的方面很多,那么他在局部与我方交战的兵力自然就少了。如果着重于防备前方,那么后方相对就会薄弱;着重于防备后方,前方相对就会薄弱;而着重防备左翼,那么右翼相对就会薄弱;着重防备右翼,左翼相对就会薄弱;因此,无处不防备,其实就是无处不薄弱。最终造成兵力薄弱的原因其实就是处处设防啊,而形成兵力集中的优势原因则在于迫使敌人处处防备我方。

如果知道作战的地点和时间,哪怕奔赴千里也可以按时会合交战;而不知道作战地点和时间,那就会造成左翼难救右翼,右翼也难救左翼,前军难救后军,后军难救前军的状况;更何况远者相隔几十里、近者相隔几里的不同的战况呢?在我看来,越国的兵力虽然众多,但是对于胜利又有什么裨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成的。敌人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可以使他无法战斗。

所以分析一下敌我双方的情况,可以得知双方所处条件的优劣得失;挑动敌人,则可以了解到他们的行动规律;对战地进行侦察,就可以知道战地各处是不是利于攻守进退;运用小规模的兵力与敌方进行试探性的较量,就可以知道敌人的兵力部署或有余或不足的情况。所以运用假象迷惑敌人的用兵方法如果运用到极致,就会不露出一丝真迹,而使人无形可窥。那么,即使埋藏非常深的间谍也没有办法窥测到实情,即使很有智谋的人也无法运用计谋。通过以假象迷惑敌人的“示形”方法而取得的胜利,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不能了解其中的原因;众人都知道我方取胜的外在的作战状况,但是却没有谁了解我方胜利所用的内在方略。因此,我方取胜的谋略方法不重复,而随着敌情变化所采取的应变的“示形”方法也是无穷无尽的。

用兵的规律就如同流水的规律一样。流水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趋向低处;而用兵的规律则是避开实处攻击虚处。水流会根据地形的高低决定流向,而用兵则会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方略。战争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流水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流向。只有能随着敌情发展变化而采取应变措施取胜的人,才称得上是神秘莫测的高明者。你要知道,五行是没有常胜的,四时是一定会更替的,昼有短长,月亮也有圆缺。

前沿诠释

在这一篇中,孙子着重讲了避实击虚的原则,并进一步阐述了“形人而我无形”,造成敌人弱点,以便我方发动进攻。在本篇中有一句“致人而不致于人”,所说的就是争取主动,摆脱被动。这是军事中普遍性的规律,问题是要如何“致人”?怎样才能“不致于人”?这同将帅是否多谋善断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战争中,形势是千变万化的,而这并不是书本或是老师可以教导的,只能随机应变。《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也提到了:“《孙子》千章万语,无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所谓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看清对方的情况,来调整己方的战略。

三国时期,关羽骄傲轻敌,最终落得个败走麦城,被孙权活捉斩首的下场。关羽被孙权斩首的消息传到了蜀地,刘备闻之挂孝痛哭。他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自立蜀汉皇帝,誓为二弟关羽报仇,并且传令蜀国全部精兵七十五万,亲自挂帅东征。因为人多势众,兵强马壮,蜀军一路势如破竹,直达吴境六百余里。东吴上下为此震惊。危难之际,孙权大胆采用谋士阚泽的主张,起用年轻将领陆逊为东吴都督,让其领兵迎战蜀军。

陆逊深入分析了蜀、吴两军的各方面情况,决定不正面迎敌,而是避其锐气,等待机会。很多人笑话陆逊胆小怯懦,要求请兵出战,说要杀蜀军个落花流水,陆逊严厉喝止了他们。两军就这样一直对峙,从春天对峙到夏天,一下对峙了几个月,蜀军由于长期的不战,开始懈怠了。

陆逊

夏天热得像火,士兵觉得又热又渴。刘备看到这种情况,命令士兵在密林处沿水扎寨,这样既能解决炎热问题,又能解决士兵口渴的问题。陆逊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大喜,他知道:刘备将营寨搬到密林溪水处,是因为经不起长时间的对峙,现在蜀军的士气已经低落了。蜀军驻扎的地方地形复杂,而且草木丛生,驻扎这种地方是兵家大忌。而且夏日蚊虫多,蜀军肯定不好受。

陆逊心生一计,于是立刻和众将领商讨出击蜀兵。因为自迎战以来,东吴军队都未曾出战,各个武将心里都痒痒得很,恨不得立刻出去和蜀军一战,大小将领纷纷请战。陆逊看看他们,命令淳于丹率兵五千去迎战蜀军,然后又告诉大将徐盛、丁奉,如果淳于丹败了,他们就去领兵接应。

淳于丹夜袭蜀寨,蜀军人数多,他的五千兵马根本无法与其抗衡,于是大败而归。徐盛、丁奉在半路将他救回。淳于丹因为兵败向陆逊请罪,陆逊没有因此责怪他。徐盛、丁奉对他说:“蜀军声势浩大,想要攻破,实属不易,我们贸然进攻,必然损兵折将。”陆逊笑笑,“不必忧虑,我们会成功击败蜀军的。”

再说刘备这边,听说淳于丹大败,心里非常痛快,越发不把东吴的军队放在眼里。陆逊观天象,知道第二天东南风将起,于是调集大军从水路进发,并且在士兵所乘的船上装满易燃物。吴将周泰率兵攻打江的南侧,要求每个士兵都一手拿茅草,里面藏着硫磺硝药,一手执刀枪,见到蜀营就顺风举火。

东南风果然在夜晚一更时大起。

蜀军将领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探子回报,御营左屯起火。蜀军刚要救火,探子又来回报,御营右屯又起火。因为东南风大起,火势非常急,大火冲天,映红了夜晚的天空。这时,吴军冲杀的声音四面响起,蜀军立刻大乱,四散奔逃。刘备看到这个情况,领着残兵败将逃回蜀地。诸葛亮早料到了这一切,派赵云半路接应刘备回了白帝城。陆逊看到这情况,也没有继续追击,而是率兵返回。

有很多人想乘胜追击,陆逊阻止了他们。别人问为什么,他说:“我们这一去追击蜀军,后方必定空虚,我们需要小心曹军袭击我们的后方才是。”果然不出陆逊所料,他们和蜀军战斗的时候,曹军的三路人马来攻击东吴,陆逊回来得及时,打败了曹军。

陆逊所采用的计谋就是引诱,这在古代战争中是非常常见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诱惑手段,它可以让对方误认为己方十分虚弱或者无能将之人,从而犯了轻敌的错误。对于此计策,领导者要保持冷静的观察态度,从而对阵形进行合理调整,这样就可以避免被对方引诱了。

诱敌深入之计,不仅在古代战争中被广泛运用,在现代军事领域也多次出现,并收得极好的效果。邓小平指挥的大小杨湖之战就运用此计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946年,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此时,国民党的军事力量远胜于共产党。这一年6月,蒋介石为了掀起全面内战,以重兵围攻苏北解放区,展开了一场中原逐鹿大战。8月25日,国民党军企图采用双面夹击的方式,分东西两路进攻邓小平、刘伯承率领的中原解放军。为了“避强击弱”,不跟敌人硬碰硬,刘伯承、邓小平命令部队一边后撤,一边寻机歼灭敌人。

当时,东路国民党精锐部队向成武、单县、鱼台进攻,西路向东明、定陶、曹县进攻。而当时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接到命令要立即转移。在命令部队转移的时候,身为政委的邓小平在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距离他们很近的情况下,要求战士们放弃以往转移时的老规矩:将用过的老百姓的房屋和院子打扫干净。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战士们轻装撤离,将背包扔下,做出慌忙撤离的假象,而且越逼真越好。

接到命令的指挥员心里直犯嘀咕,一向镇定的邓政委这是怎么了?但执行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指挥员还是将命令传达了下去。在传达命令的过程中,指挥员终于明白了邓政委这是要诱敌深入。

为了做得更逼真,这位指挥员还在撤退的途中,让战士们不时扔下一些背包,甚至把几匹伤老病马,连鞍鞯都不解,就散放在大路边上……

果不其然,国民党整三师师长赵锡田听到报告,加上自己看到的解放军撤退后的景象,心里大喜,更加坚定了追上去全歼共产党,获得奇功的念头。他胸有成竹地命令部队咬住解放军死追不舍。

赵锡田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切都是邓小平在深入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定下的诱敌深入的计策。当时,刘峙指挥的国民党军队企图夹击我军的主力,他们的战斗力较强。而东路和西路的敌人整体较弱,可以寻机歼灭。但西路敌人中的整三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要想歼灭东西两路敌人,一定要先歼灭整三师。因为整三师如果遭到打击,其他杂牌军是不会去驰援的。而且整三师是从追击我军中原部队的途中被调回来的,属于疲惫之师,主将赵锡田又急于立功。于是,邓小平就确定了先打掉整三师的战略,针对其贪功心切的特点,定下了诱敌深入而歼之的计策。

这诱敌深入的第一步就是抛诱饵。于是,邓小平才让部队做出那些假象。而赵锡田不知就里,见到我军连战马都撇弃了,猜想我军定是慌张逃窜,于是这条贪吃的大鱼就摇头摆尾地追逐着香饵上钩了。

等赵锡田部进入大小杨湖地区之后,邓小平集中三、六、七三个主力纵队突然向敌人发动攻击。

经过激烈而艰苦的战斗,我军在将敌人包围了两三天后,顶着国民党的飞机、坦克的攻击,最终将赵锡田部消灭。

此次大小杨湖之战,我军消灭了敌整三师,又歼灭了敌47师,共歼敌4个旅计1.7万余人,生俘了整三师师长赵锡田中将及其下官兵1.3万多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纵观整场战争的前后,之前的抛背包,弃战马,俨然是当年孙膑减灶赚庞涓的再现。

邓小平的这出现代版诱敌深入之戏,就形象地演绎了“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句话。 xDzmb+7I2nyhlJ5xLbWVwKor8S61eNAn/87ZMU1dJ8NwOnBBVqYBJgcGWz7XNFg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