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该继续深造还是参加工作,一直困扰着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一方面想尽早工作挣钱,给家里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又对招聘单位的高要求望而却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成为一个现实的两难问题。
其实,这是个并不难解决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因为一时找不到理想工作,心灰意冷之下而决定去考研、考博,重归学校的“象牙塔”,奉劝作罢。当继续深造沦为找工作的缓冲期,也许后置的问题会带来更大的困扰。继续深造的意义在于: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塑造自我,结交更高层次的人脉,寻找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机会。相对于较为实际的工作问题,继续深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的工作基础,跨过高端企业的硬性门槛。
可是着眼于现实中的我们,真的是这样想的吗?很多人选择了考研、考博,比别人多读了几年书后重回社会,发现结果跟预期的完全不一样,几年前大专毕业、本科毕业是从零起步,现在自己研究生毕业、博士毕业,参加工作仍然是从零起步,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正是虚荣心和盲目追求高学历的行为给自己埋下的隐患。
就像比尔·盖茨在哈佛读大学的时候,曾经邀请他的一位同学跟他一起辍学创业,去研究一个当时非常前沿的新兴技术。然而,他的那位同学说,我连现在学的这个技术都是才刚接触,怎么能跟你去研究那个新技术呢?而且他难以舍弃在哈佛学习的机会。
结果,几年后,当那位同学终于对他所研究的技术有一定的成果的时候,比尔·盖茨已经创建了微软。
学位真的那么重要吗?从上面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为了让自己更有面子,所以才会选择继续深造,而不是真心喜爱研究。而这种虚荣心有时候会让我们失去很多很好的工作机会,甚至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需求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就像人们生活当中走路上台阶,要一步一步地逐级往上走,第一步迈不好,你穿多名贵的衣服也要摔跟头。所以,不如在起步的时候,就想一想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定位。研究生按照惯例是做学问的,而我国的大多数人读研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多赚些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错位,而且让人深感遗憾,当然这与我国社会的体制和发达程度也是有关的。不过我们生活在这个阶段,千万不可盲目地从众,自己究竟是想做学问,还是想从商、从政,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按需求学,规划自己,这样不仅对自己,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现实社会中,无论哪家单位,他们更注重的是职工的实践经验和可塑性。一个博士,在刚毕业的时候去求职,他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因为他的博士学位,很多用人单位觉得自己不需要一个博士来工作,导致这位博士一直待业在家。
后来,他以本科生的身份去求职,结果很快就找到工作了。工作一阵子之后,老板发现他的能力远强于一般的本科生,于是这个年轻人拿出了自己的硕士证书,老板看后给他升了一级。
又过了一阵子,老板发现,他的能力也比那些硕士们来得高一点,于是年轻人拿出了自己的博士学位证书。老板这才恍然大悟,给他升到了管理层的职位。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没有继续深造并不意味着找不到好工作,拿不到高薪水,否则怎会有卖破烂起家的大老板?即便将来上了名校,拿到了高学位,也并不意味着前途、钱途就一定好,否则怎会有穷途末路、摆摊度日的北大学子?自杀的北邮博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但是不管是深造还是就业,都要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否则都是不会找到好工作的。
所以在面对继续深造还是参加工作的问题时,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要从自身情况出发,走一条“最符合个人情况”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