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俗心理学里,有一个“踢猫效应”。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许诺自己将早出晚归。一次他看报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总憋着一肚子火,回到办公室就把销售经理训斥了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很气恼,把秘书叫到自己办公室大骂一番;秘书故意找接线员的碴儿;接线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被父亲痛斥之后,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这就是所谓“上班受气,回家踢猫”。被踢的猫,实在是太无辜了。在社会性动物群体里,压抑的情绪会沿着等级和强弱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
为什么会发生踢猫效应呢?因为肾上腺素已经催生了能量,能量囤积着就必须发泄出去。压抑能量,就像让火山不要喷发、洪水不流一样,它会积攒能量,以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情绪都有积极效果,但是高浓度的情绪激素就完全不一样了。英语里有单词体现了这种区别,感情状态变化较弱而持续的称“心情”(mood),比较强而且急剧的称“激动”或“情绪”(emotion,喜、悲、恐、怒、惊等),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量。
如果用意志力对情绪加以抑制,就会增加情绪激素和肾上腺素的浓度,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力量,所以绝对不能憋着。就拿苯丙胺来说,它本来是大脑产生的一种带来快感的激素,但是当浓度过大,就不再叫作苯丙胺,而叫作安非他命或冰毒。在二战的时候,日本自杀飞机的飞行员就服用过这种东西,然后在强烈的快感中走向死亡。愉悦感,本来和痛苦感、焦虑感等一样,都是身体用来调节自身功能的手段,但是浓度过大的话,消耗的能量也会过大,导致人神志不清,会产生类似于范进中举后的喜极而疯。
所以我说,肾上腺素总体是好的,当情绪被及时消耗,就会产生正能量,只有憋着才具破坏力,使人很多天都会无精打采。肾上腺素的能量,比多巴胺-ATP的能量持续时间长,数量更大。如果不有效发泄,破坏内在组织细胞的威力更大,表现就是毛细血管爆裂,像周瑜嫉妒诸葛亮,吐血而死;诸葛亮大骂王朗,王朗羞愧得吐血而死。如果憋着情绪,得不到发泄,身体组织细胞就会受损。
情绪如果不经过发泄,就会持续很久,究竟多久会因人而异,反正要比我们想象得要久。我们感觉不到自己有情绪了,但是情绪依然在那儿,虽有减弱却不离不弃,最可怕的是它还会转入意识之下,并一直在默默地寻找发泄口,趁我们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儿的时候,就以不可控的方式发泄出去了。这种“情绪后效”是一种普遍现象。
如果一个篮球队员投篮连续命中,队员和球迷们一般都会相信他今天状态不错。“看,他又要投篮了,这肯定八九不离十啊,今天已经连续进了三个了!”
“咦,怎么没进?”
从概率学上来讲,假设这个球员的命中率恒定,那么,他连续进了三个球,接下来就理应不进才对,但是我们会根据前三次连续进球形成的暂时的神经链接(上面刚刚说过,三次可形成初步的神经链),不自觉地判定第四次一定能进。
赌徒们也像篮球队员一样,会形成一种“今天手气不错”的神经链。如果庄家上来就连赢三局,或者一个赌徒大清早就在赌坊连赢三把,你现在就可以预测到,今天他们一定会输得稀里哗啦,总有一个坑在等着他们跳,就在他们这条新形成的奖励性神经链试图把情绪永远传递下去的时候。
在职场面试、考试和阅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情绪后效。刚刚碰到一个让人不满的求职者,人事经理就会对下一个见到的求职者挑三拣四;刚刚读过一篇感人至深的作文,阅卷老师就会高看下一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