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

美善与邪恶相距多远

【原典】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道德经·第二十章》

【译释】

美善与邪恶之间有多远的距离?仅在一念之间罢了。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向善的,一时萌生恶念也是受环境的刺激、熏染所致。一旦拂去蒙在“恶人”心头的灰尘,世界还会像本初的时候那样美好。

解读

改邪归正只在一念之间

善恶相距并不远,恶人并不全是十恶不赦、顽固不化的魔鬼。

东汉时期,有个叫陈寔的人,是个饱学之士,其品行端正、道德高洁,远乡近邻的人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村庄和良田,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到处逃荒。为此盗贼四处横行,天下很不太平。

一天夜里,有个小偷溜进了陈寔家里。他刚准备动手偷东西,忽然听得几声咳嗽,不好,有人来了。慌乱间,小偷一时找不到妥善的藏身之处,急中生智,顺着屋内的柱子爬到大梁上伏下身子,大气也不敢出。

陈寔提着灯从里屋出来拿东西,偶然间一抬头,瞥见了梁上的一片衣襟,他马上知道家里进贼了。此时他一点都不惊慌,也不赶紧抓小偷,而是从容不迫地把晚辈们全都叫起来,将他们召集到外屋,然后十分严肃地说道:

“孩子们啊,品德高尚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够因为任何借口而放纵自己、走上邪路。有些坏人,并不是一出娘胎就是坏人,而是因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后来想改都改不过来了,这才沦为了坏人。比如我家梁上的那位君子,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的贫困而丢掉志气,自甘堕落啊!”

听了陈寔的一番教诲,梁上的小偷吃了一惊:原来自己早就被发现了。同时他又很为陈寔的行为所感动:他不但没抓自己,反而耐心教育自己。小偷羞愧难当,就翻身爬下梁来,向陈寔磕头请罪说:“您说得太好了,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干这种勾当,求您宽恕我吧。”陈寔和蔼地回答道:“看你的样子并不像个坏人,也是被贫穷所逼的吧。以后要好好反省一下,要改还来得及。”说完,他又吩咐家人取来几匹白绢送给小偷。小偷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地走了。

从这以后,这一带就几乎再没有偷盗之类的事情发生了。

世间有几个人甘心做被万人唾骂的盗贼?他们这样做,可能是被生活所迫,也可能是对世道不公的报复。不管怎样,一时走上邪道,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彻底地变成了冷血动物,其实他们的内心更渴望温暖、渴望亲情。只要人间的善良之火能照进他们内心那个最黑暗的角落,改邪归正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

一个人贩子拐走了一个5岁的小男孩。小男孩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哭,而是一直叫人贩子“叔叔”,并且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说:“叔叔,我最爱吃这种糖了,你的孩子也喜欢吃糖吗?叔叔,给你吃,挺甜的。”这时,人贩子才想起自己也有一个家,有一个5岁的女儿,女儿也喜欢吃糖,每次吃糖,都要送到他嘴里一颗,并轻轻地问道:“爸爸,甜吗?”人贩子这才意识到,生活在最困苦的时候也有它甜的一面。小男孩的一句话,唤醒了人贩子还没有完全泯灭的良心,也唤起了他对人间亲情的珍爱之情,他决定去投案自首。案子破了以后,除了他,同案犯中的所有人全判了死刑,只有他被判了15年。可以说,是他心中那点残存的善良救了他,因为如果那次他没有送回孩子,没有投案自首,迟早有一天他会被逮到,最终会被判死刑。

一颗小小的糖块就能把人贩子从罪恶的梦里唤醒,把他拉到善良美好的岸边,你说“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gWGLa7JyjOQbAA113F4gyasOt1CWYLyvgrXDb3SWANfoGqkMfKze4HWX+JwRG6N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