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可是连年的战争,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产和生活无法正常进行,社会动荡不安。汉初上层领导集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稳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崇奉黄老之学,努力推行清静无为的政治方针。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宽刑简政,从而避免苛烦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的状况下得以安定。此政策的推行确实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使得社会安定、生产发展,财富逐渐增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文帝、景帝时,无为而治引起不少新的社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诸侯王势力恶性膨胀,终于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同时对匈奴的和亲政策,虽带来了缓和的局面但并不能阻止其侵扰,所以后来才有了汉武帝出击匈奴。而汉初的政策与秦的暴政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秦王朝是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制国家,可是由于其残暴的统治使得人们纷纷揭竿而起,最终在汹涌的起义浪潮中被推翻了。此后出现的以西楚霸王项羽为首的楚军和以汉王刘邦为首的汉军,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夺天下的战争。在战争初期,刘邦的军队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战斗力上都明显处于下风,可是刘邦胸怀大志,做事不拘于小节,善于发现人才,并能够委以重任,在战争过程中逐渐扩大了自身实力。最后刘邦终于战胜了称雄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天下又归于统一,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建国后不久就于公元前195年在长乐宫驾崩,享年62岁,被尊为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惠帝即位时仅17岁,而且为人仁弱。刘邦曾因其不像自己,几次想要废他,改立宠姬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由于吕后和大臣们的力争,才没有执行。刘盈即位后,实际朝政大权都在太后吕雉手中。吕后有强烈的权力欲,刘邦死后,她同亲信审食其合谋,秘不发丧,企图将刘邦手下诸将全部杀掉。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告诉了郦商,郦商去见审食其,说:“我听说皇帝已经死了,而且四天都没有发丧,是因为吕后想要诛杀朝廷重臣。陈平、灌婴等将领率十万人马守荥阳,樊哙、周勃率二十万坚守燕代,听说皇帝驾崩了,而且还要诛杀大臣,他们肯定会联合起来,攻打汉中的。”吕后觉得郦商的话有道理,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尽杀诸将,这才中止计谋,为刘邦发丧并大赦天下。吕后为独揽朝政,彻底除掉有可能与刘盈争夺皇位的隐患,首先动手将曾受宠于刘邦的戚夫人砍掉手脚,戳瞎她的双目,熏哑她的嗓音,成为“人彘”,同时又将其子赵王如意召入京师,用毒药毒死。吕后把她的家侄吕禄、吕产等封为王,吕氏及其亲信从此执掌了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汉惠帝做了七年名义上的皇帝,于公元前188年忧郁而死。惠帝死后,吕后又先后立了两个小皇帝,没过多久就都被废掉了。从公元前187年到公元前180年,朝廷无皇帝,实际的皇帝就是吕后。
汉初最高统治阶层主要由三大集团构成:宗室刘氏集团、外戚吕氏集团、功臣集团。刘氏以天下唯己有,非刘氏不得王。刘邦死后,吕后连杀赵王、燕王,而以诸吕代之,又四分齐国以削弱其势,所以刘氏与吕氏之间的矛盾尖锐。刘邦死后,吕后曾想尽杀功臣,吕后临终又将中央行政和军政大权由功臣之手转到吕氏集团之中,所以吕氏集团与功臣集团也有矛盾冲突。公元前180年吕后一死,冲突随即爆发。吕禄、吕产怕为大臣所制,就先发制人,调集军队,想胁迫大臣,假托天子之诏以令天下。朱虚侯刘章之妻是吕禄之女,因而得知吕氏计谋,就秘密派人去见其兄齐王刘襄,让其发兵西进。朱虚侯刘章及其弟东牟侯刘兴居欲联合诸大臣,在长安为内应。吕禄、吕产听到齐王起兵的消息后,不敢离开皇宫亲往迎敌,只得派大将军灌婴率兵前往迎击。灌婴到达荥阳后就屯兵不进,派人与齐王和其他诸侯王联系,要联合起来共诛吕氏。在长安城内,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经谋划,诱骗掌管北军的上将军吕禄交出兵权,而授以太尉周勃。周勃掌握了北军之后,派刘章率兵千人入未央宫,名义上说是保卫皇帝,实际上是让刘章伺机杀相国吕产。刘章入宫后,当机立断,杀死了吕产。随后又派人杀死吕禄和吕后的妹妹,捕拿吕氏族人,不分男女老少全部杀死。此后,周勃、陈平等大臣控制了长安的局势。
诛灭吕氏集团后,朝中大臣秘密商议政局,认为汉少帝不是惠帝之子,又是吕氏所立,不如视诸王最贤者而立为皇帝。有人提出立齐王刘襄为帝,但多数大臣不同意。因为刘襄的母亲非常恶毒,吕氏刚刚乱了天下,如果又立齐王为帝,其母就会成为第二个吕氏。群臣认为代王刘恒是理想的人选,因为刘恒的母亲薄氏老实厚道,刘恒本人又以贤圣仁孝而闻名于天下。而且此时刘邦的儿子活在世上的仅有代王与淮南王,而代王又比淮南王年龄大。只有立刘恒为帝,大臣们的权力和地位才能不受到威胁,天下诸侯王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于是派人迎代王刘恒入长安未央宫,承继大统。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
黄老之学形成于战国,其学说吸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无为思想,主张实行无为而治。黄是指黄帝之学,老是指老子的学说,这是先秦道家学派中的两个支派。反映老子思想的著作就是《老子五千言》。黄帝之学形成于战国时期,其中《十大经》《经法》《称》《道原》四篇为黄帝之学的代表著作。老子之学与黄帝之学的主要区别在于,老子仅讲道,黄帝不仅讲道,也讲刑名法术。汉初把二者杂糅在一起,成为黄老之学。这个黄老之学的重要特点,就是要在肯定新建立的统治秩序和已形成的君臣上下关系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与老子“无为”的目的在于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不同,黄老之学的“无为”,是一种维护封建统一国家的政治思想。
汉初之所以选中黄老之学作为基本统治思想,表面上是对秦朝暴政的反思,而根本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汉初的天下,满目疮痍,一派凋敝惨景。长期战乱之后,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汉初的人口只有秦时的十之二三。面对这样一个残破的社会局面,任何人要想维持自己的统治,都必须给社会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因此,汉初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为统治思想,不但是必须的,而且也是极易为整个社会所接受的。
汉初提倡黄老思想的主要人物是曹参。曹参是沛县人,在辅佐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刘邦称帝后,曹参被封为平阳侯,食邑万户,被派往刘肥的齐国为相国。曹参在秦时是个狱吏,虽说有点文化,但并无治国治民的经验。为了治理好齐国,他尽召长老诸先生,求教治国安民的办法。齐地的老先生有数百人,而且所说的都不一样,曹参不知该听谁的。后来听说胶西有一位盖公,善治黄老之学,便派人以厚礼去请。盖公认为:“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采纳了他的建议,在齐国为相九年,齐国人民安居乐业,曹参亦被称为贤相。
汉朝相国萧何死后,按刘邦生前的遗嘱,由曹参接替萧何为汉相国。曹参继续推行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汉代另一位极力提倡黄老思想并非常有影响的人物是窦太后。窦太后本是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时为太后,一直到汉武帝当政六年后才死去,左右政局达四十余年。她强令景帝及窦氏子弟都读《黄帝》《老子》,并尊其术。由于她的提倡,黄老思想更加风靡,甚至贵族妇女们也以言黄老为时髦。
高祖曾让陆贾总结秦亡教训,陆贾撰《新语》十二篇,其中大力提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刘邦接受了这一原则,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但在刘邦统治的数年中,朝廷忙于封王、废王、东征西讨,对为政方面顾及甚少。明确以“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施政原则是从惠帝时开始的。汉惠帝、吕后当政时,身边有一批鼓吹和信仰道家学说的近臣,拜曹参为相,曹参推行“举事无所变更”,于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就顺理成章地被奉为指导思想。到景帝时,窦太后“好皇帝老子言”,黄老学说在汉初政治舞台上占据统治地位,盛行了半个多世纪。从惠帝至景帝这段时间,统治阶级有意识地推行“无为而治”和贯彻“与民休息”的政策,这是道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运用。不过,它不是一般的道家思想,乃是“老”“庄”之学和“黄帝之学”的结合。所以,历史上都把这一时期的政治称为“黄老政治”。汉初实行的“黄老政治”既不同于法家实行的一味的严刑酷罚,也不赞成儒家的繁文缛节。所谓“无为而治”,乃是立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所以,其为政“宽缓”并非放弃刑罚,“与民休息”更不是否定对人民的剥削,只是把刑罚和剥削限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而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达到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目的。黄老政治表现出它自身的特点:“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皇室带头躬身节俭,轻徭薄赋,奖励农耕,轻刑慎罚。文帝、景帝时期,由于清静无为,国家少事,政治清平,赋税徭役较轻,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都有了显著变化,呈现一派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