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历史背景

“贞观之治”指的是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从627年到649年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期,年号“贞观”。

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忠臣,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的政策,减轻了徭赋,实施了休养生息的恤民政策,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所以人们把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民生凋敝

隋朝末年,隋炀帝横征暴敛,骄奢淫逸,百姓背负着无穷无尽的赋税和徭役。隋炀帝在位期间,四次出巡、大兴土木、三征高句丽、开凿运河给人民增加了难以承受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大业年间几乎每年都有数百万壮丁离乡服役,甚至丁男不够用而役使妇女,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当时黄河以北千里无人烟,江淮之地杂草丛生,关陇一代万户萧疏。民生凋敝、财力俱竭,冻死、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尸骨遍野的悲惨景象随处可见。

贞观初年,整个唐朝社会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景象。大业七年(611年)王薄在长白山发动起义,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连续十多年的战争同样致使土地荒芜,经济萧条,生产很不景气。人民仍然吃不饱肚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就连比较富饶的关中地区与隋朝初年相比,也相差很远。人口也大大地减少了,隋唐更替的战争中人口减少约两千万以上,例如人口原本密集的河南地区,也有很多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政府掌握的户籍只有二百多万户,不到隋朝时期的三分之一。加上贞观元年关中歉收,斗米值绢一匹,贞观二年蝗灾,贞观三年大水,克服天灾人祸造成的困难,实非易事。大战之后,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内忧外患

“玄武门之变”后,统治阶级内部虽然解决了上层集团的派系之争,但是统治的基础仍然不稳固。中央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地方掌握兵权的某些将领,对中央政权也是貌合神离。前代门阀地主在经过了农民大起义的打击之后,虽然势力大为减弱,但是他们仍然在地方上为非作歹、危及唐朝的统治,甚至公开挑起武装冲突,企图推翻唐太宗的统治。

边疆民族问题也威胁着唐朝的统治。西北边疆突厥势力强大,不断侵袭内地,对唐朝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边疆各族对唐朝的方针政策不了解,徘徊、观望,怀有恐惧心理,边疆战事时有发生。这些对于唐初混乱的社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面对着凋敝的民生、内部的威胁、外部的干扰,重整生产、恢复国力、稳定统治成为统治阶级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唐太宗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以史为鉴

唐太宗生于隋文帝末年的太平之世,却长于隋炀帝在位的动乱之时,他目睹了隋王朝的灭亡。隋朝盛极一时,它辉煌与壮丽的光影在唐太宗的记忆深处闪动,但它灭亡的惨剧更是在唐太宗的记忆中久久挥之不去,隋朝曾是那样一个强大的帝国,却在顷刻间轰然倒塌,这不能不令唐太宗心生感慨。唐太宗亲眼看到了农民战争推翻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广大农民对封建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的弊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自然而然地,“以史为鉴,以民为本”成为唐太宗治国的指导思想。他认为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只有“存百姓”“重人才”“强政治”才能将整个国家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首先,唐太宗认识到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存百姓”;其次,他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只有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才能保证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三是加强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四)李世民的个人修为

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1.少年生活

李世民生于599年1月23日。父亲李渊,爵为唐国公,母亲窦氏,出身于鲜卑贵族。李世民是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李世民的家族是根底很深的军事贵族,崇尚武功,子弟自幼就要演习弓马、读兵书,李世民也是如此。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是个聪明睿智的孩子。他喜爱读书,爱好历史、文学和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又从小就演习弓马,驰骋猎场。他身强力壮,武艺精湛,还饱读了兵书。14岁到16岁,李世民一直居住在京师长安,在这段不安定的生活中,他饱览了各地的河谷山川、军事要塞,接触了各地的民情风俗,了解了许多社会现实情况。李世民少年时期的成长和家庭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叔父、堂兄弟中有许多善治军事的将才,如江夏王李道宗、河间王李孝恭、淮安王李神通,都在李唐王朝创业过程中建立了军功。这些都使他见识广博、眼界开阔,同时头脑冷静、处事果断,既有远见卓识又足智多谋。

2.青年时期

李世民16岁时,社会突然发生了剧烈的动荡,时代的洪流将李世民推上了一条特殊的人生道路。那时候农民起义的大火燃烧起来,隋朝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公开的分裂,全国上下一片混乱。面对着严峻的现实,李渊父子是继续留在隋统治集团营垒内部,还是卷入反隋的斗争洪流,何去何从,关系着李氏家族的兴衰存亡。李世民也就是在这种激剧的社会变动中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跨入了文治武功的青年旅途。

在解雁门之围的战役及随父亲李渊到太原镇压甄翟儿起义军的两次战事中,李世民勇敢机智的军事才能开始显露。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十万骑兵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李世民应募从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往救援,他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采用了多布疑兵的策略,展现了机智灵活的军事才华。大业十二年,李世民随父亲李渊到了太原,参加了镇压甄翟儿起义军的战事,在战争中李世民又巧用计谋,化险为夷,取得了胜利。

晋阳起兵是李世民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开始。那时候,年仅20岁的李世民在密谋活动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与父亲李渊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李世民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在这个过程之中,李世民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他开始成长,并且走向了成熟。在这期间他立下了很多功劳,这些都为他后来登上帝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在战斗中注重战前侦察,虽屡次遇险,但每次战斗都能做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战机,当敌强我弱时,他经常用“坚壁挫锐”的战法拖垮敌人。战斗中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骑兵突击敌阵,胜利后勇追穷寇,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因此能获得战斗的胜利。在统一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知人善任,选拔良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的赫赫武功也永垂青史!

3.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小儿子李元吉。李渊当了皇帝以后,把李建成立为太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分别被封为秦王和齐王。

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以及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劳比谁都大,自然会产生做天子的想法。李世民在他的秦王府里,聚集了一大批忠于他的谋臣猛将,这些人都是李世民在几年里招揽的。文臣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武将有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等二十五人。就连刘文静、长孙顺德这些朝中重臣都支持李世民继承帝位。与此同时,李世民显赫的军事地位和政治势力,引起他的哥哥皇太子李建成的妒忌,他觉得李世民是自己潜在的威胁。为了维护自己的太子地位,李建成也不甘示弱,极力扩充自己的势力。他还把齐王李元吉拉拢到自己一边,两人齐心合力共同对付李世民。

这年夏天,突厥发兵侵犯唐朝边境。李建成向父亲李渊建议,由李元吉担任元帅。他是想趁这个天赐良机把秦王府的精兵良将调离李世民身边,然后除掉他。可是,李建成的阴谋被他的一个手下全盘告诉了李世民。

在这紧急关头,李世民和谋臣们商量以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李世民偷偷告诉李渊说:“太子、齐王与皇上的嫔妃之间不干净。”李渊气坏了,下旨让二人明日来见自己,他要亲自问个清楚。第二天一大早,李世民就派尉迟恭带人埋伏在玄武门内。当太子、齐王上朝从这里经过时,二人发现情况异常,立即打算回到东宫。李世民哪能让到了嘴边的肥肉飞了?在后面呼喊二人的名字。李元吉回头就射李世民,由于太紧张,弓箭都拉不满了,所以射了三箭,却连李世民的毫毛也没伤到。李世民亲身经历了不少这种场面,一点也不慌张,一箭就要了李建成的命。

太子手下冯立等人听说有变,赶紧率兵领马赶到玄武门,秦王手下张公谨关上城门,冯立准备进攻秦王府。关键时刻,尉迟恭把李建成、李元吉的脑袋拿了出来,大声对太子军队说:“太子、齐王作乱,已被正法。秦王宽宏大量,不追究你们,快放下武器投降吧。”太子手下一听太子都死了,一哄而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又让尉迟恭全副武装,进宫去向李渊报告发生的事情。李渊这时正在宫中的湖里坐船游玩,见尉迟恭站在岸上,而且全副武装,赶紧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尉迟恭恭恭敬敬地行过礼,说:“太子、齐王发动叛乱,秦王以朝廷为重,大义灭亲,杀死了太子、齐王。但是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还在闹事。秦王怕惊动了陛下,特派我来保驾。”李渊听到三个儿子相残,气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气愤地说:“真想不到,这个逆子连自己的亲生兄弟都杀了。”一直陪着皇帝的大臣萧瑀赶紧劝说:“事情已经这样了,请陛下息怒。太子和齐王本来就没有秦王功劳大,您不如顺水推舟,把国家大事都交给秦王处理,您自己也能享个清福。”尉迟恭也在一旁督促李渊下旨,让秦王控制各路兵马,以便制止太子和齐王余党的骚乱。

事已至此,李渊也无可奈何,只得亲手写下诏书,命令所有的军队都听从秦王李世民的指挥。后来,李渊又被迫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这时,全国的局势已经被李世民控制了。李渊无奈,主动表示愿意早些退位。由此,李世民正式当了皇帝,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R1fz5mvFAYEdAmj+XO4Ws0WOtN+wv/MmsVyFMAtDkj5vovBVWBs/TdtfZnbIDuf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