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孙武的吴军

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的最高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方法。中国的历代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都极其重视自己的军队,而精锐的军队便可堪称劲旅。

孙武的吴军、吴起的武卒、白起的秦军、项羽的楚军、霍去病的汉骑兵、沈庆之的南梁军、岳家军、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戚继光的戚家军、曾国藩的湘军都骁勇善战、战功赫赫,并称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十大劲旅。

(一)一代兵圣——孙武

公元前551年,山东曲阜诞生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十六年后,山东广饶又诞生了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山东文武两圣人”之一的“武圣”——孙武。孙武也就是孙子,字长卿,齐国人,后人又尊称其为孙武子。

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于创见,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爱好和特有的天赋。又因其生在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将门家庭的熏陶,所以特别喜欢军事。每当祖父、父亲从朝中回到家里,年幼的孙武总是缠着他们讲故事。他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

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孙家祖辈精通军事,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小孙武就喜欢拿着写满字的竹简翻看,边看边想,不明白的地方就请教家里聘的老师,或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

有一次,孙武读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就跑去问老师:“先生,祀是什么?戎是什么?”

老师想今天孙武问的问题倒是简单,于是随口说:“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孙武接着问:“祭祀是种精神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

老师也愣住了,一时答不出来。

孙武接着说:“只有兵,才是国家的大事,是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孙武长到8岁,被送到当时的学校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在所有的课程中,他最喜欢的就是“射”和“御”。因为“射”和“御”是战场拼杀的基本技能,也是齐国社会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

齐国自古就有“尚武”之风,齐人的祖先就以善射远近闻名。受尚武思想的影响,齐国从国君到士兵,莫不以勇武为荣。“射”和“御”,是齐人首练的武技,主要用于长距离的攻击,是军事活动的重要手段。齐人向来以“射”术和“御”术的高低为荣辱,这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要想出仕入相,为国家重用,首先必须练好这两门科目。

于是孙武刻苦练习,对“射”和“御”这两门科目投入了比其他学生多数倍的努力,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他就成了同辈贵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但孙武没有满足,没有就此止步,依旧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因为他志不在小,年少的心中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像他的祖父、叔父一样,成为一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

时光荏苒,二十年后,这位少年果然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兵圣。

(二)孙武出山

公元前512年,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即位已三年,此时吴国国内稳定,储备充足,军队精悍,战事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阖闾为图霸业,准备向西进兵攻打楚国,但是,一时难以选出一位合适的将领。伍子胥建议吴王说,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选一位神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接下来,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此时的孙武正在吴国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过,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什么大本事,也就没往心里去。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晨就推荐了七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就带着他刚写成的《孙子兵法》十三篇进见吴王。吴王一边看一边连声称好,但忽然想,这兵法写得头头是道,但不知是否适合于战争的实际应用?这个人能写兵法,又怎么能证明他不是个纸上谈兵的人?便有心为难他,让他当场用宫女来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这便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吴宫教战斩美姬”的故事。

吴王将宫中一百八十名美女召到宫后的练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孙武把一百八十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她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分派之后,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他说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视前方;向左,视左手;向右,视右手;向后,视后背。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虽口中应答,心中却感到新奇、好玩,于是不听号令,哈哈大笑,队形散乱。孙武便召集军吏,要按兵法斩杀两位队长。这时看台上的吴王可坐不住了,他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整齐。于是孙武派人去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了爱姬,心中不悦,就托辞不来,孙武便去亲自拜请阖闾。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了,并任命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明显提高,这为吴国在不久后爆发的吴楚大战中获胜奠定了基础。

(三)柏举吴军定天下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公元前506年)爆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

这是一场精心筹划的长途奔袭战,是一场给楚人留下永久伤痛的颠覆战,也是一场将阖闾推上霸主地位的奠基战。

在这场战争中,孙武带领吴军改写了楚国霸权的历史。

吴国和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为了争夺霸权,从公元前584年两国第一次交战开始,其后六十年里先后发生十次大规模的战争,据统计,十次大战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可见,柏举之战前,吴军已经在整体上占据了战略的主动权。

吴王阖闾是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并大胆起用伍子胥、孙武等外来杰出军政人才,积极从事争霸大业。这时,西方的强楚,就成了吴国胜利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也就是说,只要打垮或者削弱楚国,阖闾才能实现自己成为中原霸主的梦想,所以吴楚大战势在必行。可谓吉人自有天助,当时的楚国长年征战,百姓疲惫,财力衰竭,政治黑暗,君臣离心,这些都为阖闾实现梦想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从整体上来说,楚对吴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所以公元前512年,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楚的战略计划时,孙武认为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而我军新近打了两次仗,应养精蓄锐,等待良机。”于是,吴国积极运用谋略,主动创造条件,悄悄地进行着优劣的转换:首先是不痛不痒地弄掉了楚的两个小属国钟吾(江苏宿迁)和舒(安徽庐江),这为伐楚扫清了道路;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孙武和伍子胥共同制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高明战略。他们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一会儿是夷(安徽涡阳),一会儿是潜(安徽霍山),一会儿又是六(安徽六安),很有游击战的味道,让楚国大军疲于奔命。一奔就是六年,再强大的国家也被拖垮了。更高明的是,吴国的持续骚扰,让楚国误以为吴国只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已,渐渐放松了警惕。

公元前506年,吴国终于等来了对楚国进行致命一击的时刻。由于当时楚国的兵力远胜于吴国,统帅孙武决定采用快速作战的方针。这年冬天,吴王出动全国三万水陆之师,对楚国进行战略奇袭。

吴军沿着淮水向西进军,后来孙武为了作战神速,使敌人没有准备,便改水路为陆路。随后他挑选精壮士兵三千五百人,以急行军的方式,秘密挺进到楚国的边境,取得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效果。这次行动堪称实践孙武“以迂为直”原则的杰出典范。

毫无准备的楚昭王得到消息,急忙派大将囊瓦和沈尹戍率领全国兵力迎敌。双方在柏举(今湖北安陆一带)展开决战。沈尹戍向囊瓦建议:由囊瓦率楚军主力正面设防,他本人则率部分兵力迂回到吴军的背后,然后对吴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这是一个很有战略的计谋,可以说是楚军击败吴军的最好途径。

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当沈尹戍率领部队出发以后,嚢瓦却听信部下的谗言,害怕战争胜利后沈尹戍的功劳比自己的大,就改变了原来的作战计划,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率先向吴军发起进攻。

孙武见楚军主动出击,大喜过望,立即建议撤退。囊瓦果然中计,尾随吴军而来,自小别山脉至大别山脉间,连续与吴军交战,但结果总是被孙武打败,从而士气低落、军队疲惫。

吴军见楚军已陷入完全被动的困境,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十一月十九日,吴军在柏举(今湖北境内)列阵迎战楚军。吴军主动进攻,结果楚军不堪一击,阵势大乱。囊瓦失魂落魄,弃军逃奔郑国。

楚军主力在柏举决战中受到重创,然后向西狼狈而逃。吴军及时实施战略追击,尾随不舍。终于追及楚军并给予沉重的打击。这时,嚢瓦的部队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沈尹戍得知囊瓦主力溃败,急忙率领军队赶来救援。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包围了沈尹戍的军队。在无法突围的情况下,沈尹戍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头向楚王报告。楚昭王听说前线部队打了败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也不顾全城军民的生死存亡,悄悄带上几名家眷逃离了国都。这个消息传到前线,楚军立即涣散,吴军攻入楚国国都。于是柏举之战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从柏举之战到拿下楚国的郢都,前后只有十天时间。这期间,楚军虽然敌寡我众,但却是五战五败,输得惨不忍睹。这固然与楚国备战不足和君臣无能有关,但与吴军以孙武为统帅,号令自一人出,坚定地贯彻自己的战略战术也是密不可分的。其一是采取了扰楚疲楚的正确策略,使楚军疲于奔命,并且松懈戒备;二是选择了很好的进攻方向,“以迂为直”,实施远距离战略袭击,使楚军准备不足,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仓促应战;三是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一鼓作气击败楚军的主力;四是及时进行战略追击,不给楚军任何重整旗鼓、进行反击的机会,最终得以顺利取得战争的胜利。

柏举之战使吴国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给了长期称霸的楚国十分沉重的打击,从而有力地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以及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Uh4W+0bggRWZHMaJXM7aFPzJKo2WqWknDjYu2dQU73bnyZ9KfIU+ltIYoWDuGR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