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和田玉的历史

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将玉与人性化相融的国家。中国人对和田玉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和田玉因盛产于新疆南部而得名,和田在古代被称为“于阗”,藏语翻译过来就是“产玉石的地方”。在古代,昆仑山是“万山之祖”“群玉之山”,不但高大雄伟还盛产美玉,因此受到了极大崇拜。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都邑就在昆仑山上,山上不但有壮丽的宫阙、奇花异木和珍禽怪兽,还有长生不老的灵芝草和诸仙食用的玉。这一奇妙而美丽的神话世界,引发了后人极大的兴趣与无限的崇敬之情。

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把昆仑山称之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石昆仑”之说。早在3600年到3100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阳。奴隶主贵族以用和田玉为荣,生前佩带,死后同葬。用玉之多十分惊人。新疆的和田玉要经过甘肃、陕西或山西才能到达河南。很明显,原始社会开拓的玉石之路,这时已经比较完善了。这个时候玉石之路更向西延伸到了中亚地区。据前苏联乌兹别克史的记载,早在公元前2000年时,就已经有新疆的碧玉在那里出现,可能就是从新疆的北麓远运而去。大约4000年前的这条西去玉石之路,早于以后的丝绸之路1600年左右,是中国通往中亚的一条很古老的道路。

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新疆输入的和田玉已经成为周王朝王公大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论是祭祀、朝见皇帝,还是进行各种礼仪,都必须用到玉,并且有着一套非常完整的规定。这时候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的玉文化已经基本成型了。开采、雕琢、使用玉器在中国已经有万余年的历史,在上古国家成型的初期,玉器一直作为重要的祭器和瑞器出现,被我们的先民视做与神明祖先沟通的媒介,这种玉制礼器的传统,在夏、商、周时期,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才会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全民爱玉、尊玉的民族心理。

在先秦古籍,如《尚书》《古本竹书纪年》《尔雅》《管子》《吕氏春秋》《九章》中,都记载了昆仑所产的美玉。战国到两汉是和田玉使用的第一个高潮期,不仅用量大增,用玉的阶层也越来越广泛。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推动了和田玉的生产与输往内地。《汉书·西域传》称鄯善出玉,于阗、子合出玉石,莎车出青玉。汉武帝时,汉朝的使者已亲临和田,并把采集的和田玉带回内地。三国以前,由于战乱的影响,玉器发展进入低潮。晋室南渡,中原与西域交通更加困难,也阻碍了和田玉的输出。隋唐时期,和田玉的开采继续见于史籍记载。不过,从文献记载来看,和田玉以及和田玉的输入在隋唐时期并不兴旺。宋代使用和田玉的规模超过了唐代。先后统治中国北方的辽金两朝,继承并发展了用玉的传统。元代初期,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田玉的开采。元中期以后,察合台汗国控制今新疆地区,和田玉或者通过商人贩入内地,或者由西北宗王进贡。元朝的琢玉工匠亦多,仅大都南城就有百余户聚居。明朝的势力在西域仅及哈密,玉石产地和田、莎车先后属于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统治,和田玉输往内地的首要渠道仍然是朝贡贸易。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和田玉大规模输出。

玉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中国和田玉历史悠久,蜚声中外,和田玉制品闪耀着“东方艺术”的光辉。中国历代琳琅满目的和田玉精品,既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之国石。 W2mkzroMRleMpw04TirfujLVkDtUTtKKdi2FcdI5B017+ASDm1WBHE6QRBvE8Z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