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牛郎织女的传说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或“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我们目前所知有关七夕的最早的文献资料。古代妇女七夕乞巧也屡屡在唐诗宋词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诗说道:“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史书记载,每逢七夕,唐太宗便与妃子在清宫夜宴,宫女们也受皇帝影响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时期,七夕乞巧非常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供人们买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便开始为此准备,到了初七那天,乞巧市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其热闹和受人们欢迎的程度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这说明乞巧节在古代是十分受人重视的,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然而,清代以后,七夕与其他一些传统节日一样,逐渐被人们淡忘。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民俗学者与商家也极力复兴七夕,七夕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七夕等传统节日的复兴意义深远,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意义重大——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节是一个美丽的节日,是一个让青年男女情愫萌生,让旅人思妇柔肠寸断的日子。这皆因它与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紧密相连——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千百年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有情人。

除此之外,魁星传说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1.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

牛郎、织女之名始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天上有条银河,虽有亮光,却照不见人影。织女星座有三颗星,每天要移动七次位置,看起来很忙碌,却织不出一块布匹。牵牛星真明亮,可惜也徒有其名,不能用来拉车。显然,这首诗中的牛郎、织女,只不过是将两个星宿人格化,还谈不上是传说。

一直到汉代,文献中才有了牛郎、织女情感故事的记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汉代无名氏所作的名篇,被南北朝时的文人连同其他十八首诗歌编在一起,名为“古诗十九首”。此诗是秋夜即景之作,描写了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牛郎的愁苦心情: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的织女在期盼你。她摆动着细长柔软的手,梭札札不停地穿梭织布。整日整夜她织不成一匹布,相思泪如雨珠点点滴滴。银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见底,织女牛郎就相隔这样一段距离。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他们含情脉脉却不能相互说话。

将织女与牛郎的悲剧故事加上一个喜剧结尾,大约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太平御览》上记载了七月七日汉武帝与西王母多次聚会的传说,表明七月七日已是人神交游的良辰吉日。而西王母降临前常有青鸟探看,又为汉代将乌鹊融入牛郎织女的传说提供了依据。汉代民间认为鹊重感情,“鹊脑令人相思”,因此汉代有与乌鹊相关的巫术,《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取雌雄鹊各一,燔之四通道,丙寅日,与人共饮酒,置脑酒中则相思也。”由鹊之导行、相思的特征,逐渐演变出乌鹊搭桥的传说。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夕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明确记载了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的故事。

比较完整地叙述牛郎织女故事的,是梁代殷芸的《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意思是说,银河的东边住着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织女每天都在织布,没有时间整理容貌。天帝可怜她一个人独处,便将她许配给银河西边的牛郎。织女嫁给牛郎后便不再织布,于是天帝很生气,命令织女离开牛郎回到河东,只许她与牛郎一年见一面。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又指出“七月七日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至此明确了牛郎织女故事的时间、人物。

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黄姑织女”条记:“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尝为牵牛织女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牵牛因不得渡。今村西有百沸河,乡人异之,为立祠。祠中列牛郎织女二像。宋建兴兵火时,士大夫多避地东岗,有范姓者经从祠下,题诗于壁间云:‘商飙初至月埋轮,乌鹊桥边绰约身,闻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对斯人?’乡人遂去牵牛像,今独织女存焉。祷祈之间,灵迹甚著,每至七夕,人皆合钱为青苗会,所收之多寡,持杯珓问之,无毫厘不验,一方甚敬之。”这段记载主要是说,传说牵牛和织女星曾降临于黄姑此地,织女用金篦划出一条河,使得牛郎不能渡河。正好村西也有条河,于是乡人便为这条河立了一座祠堂,里面供奉了牛郎和织女两座雕像。宋朝战争时期,有一个到这里避难的士大夫途经此祠堂时,题诗说,听说每年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会,在这里又何必追求朝朝暮暮相对呢?于是乡人将牛郎像撤去,只剩一座织女像。每到七夕,乡人便到祠堂祈祷,十分灵验。牛郎织女的故事经过代代的口耳相传及民间作者不断地增饰、润色之后,到近代逐渐发展为我们熟悉的情节曲折、哀婉动人的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故事情节的扩充和发展,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情感需要。社会可以改变人们的现实行为,却不能泯灭人们纯真的情感渴望。在七夕晴朗的夜空之下,自然会唤起人们对往昔历史的回忆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2.牛郎织女故事的内容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久,因此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版本。它们虽然基本内容相同,但是细节却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点。有一则故事这样写道:

很久很久以前,天空碧蓝如洗,一片云彩都没有。天帝觉得这样太单调了,于是吩咐他的七个女儿纺纱织布,给“天”做衣服。七姐妹辛勤地劳动,可是,纺出来的纱不是白色的就是灰色的,用这种纱织布,色彩还是很单调。

最小的妹妹是个有心人,她悄悄地来到御花园,发现了一种开着七色花、结着七色果的仙草。她欣喜若狂地采了许多仙草,决定把这些漂亮颜色漂染到织纱上去。每当深夜,小妹妹便偷偷地进行试验。当她终于纺出了五彩缤纷的彩纱时,她高兴得差一点喊出来。

第二天一早,姐姐们发现了这个奇迹,都欢呼雀跃,议论着什么时候让“天”穿上才好。小妹妹说太阳早出晚归最辛苦,还是让“天”穿上花衣服迎送吧;平时让“天”穿白衣服,下雨时让“天”穿灰衣服,早晨和傍晚穿花衣服。天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高兴,就将小妹妹封为“织女”。

织女每天不停地织布,织累了,总要观看一下银河下面人间的景色。每当她看到人间男耕女织的繁忙景象,都会感到十分有趣。渐渐地,有个小伙子引起了她的注意。织女发现这个小伙子孤苦伶仃,一个人在田里耕作,休息时只和身边的老牛讲话。她不禁对他产生了无限的怜惜之情。

这个小伙子便是牛郎,名叫如意。牛郎从小便没有了爹娘,跟哥嫂在一起生活。如意家住在南阳城西的一个小村庄里。他聪明、勤奋、忠厚,人们都很喜欢他。他听老人讲在伏牛山中卧着一头老黄牛,便常常望着那座山出神。他因为家里没有牛,总想把山里的那头牛拉回来耕田。有一天,他终于进了山,翻了九十九道山,过了九十九道涧,找到了那头老黄牛。老黄牛在一块大平石上卧着,瘦骨伶仃的。

如意趴下对老黄牛磕了个头,喊声“牛大伯”,请老黄牛跟他走。老黄牛睁了睁眼睛,又合上了。他看着老黄牛那无精打采的样子,猜到它可能很饿了,于是就去给老黄牛薅草。他薅着,牛吃着,薅了一捆又一捆,总是供不上它吃。就这样,他薅了三天草,老黄牛吃饱了,抬起头对他说:“小孩子,我原住在天上。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地上没有五谷,我偷了天上的五谷种子撒了下来,触怒了玉帝,他把我贬下天庭。我的腿摔坏了,不能动弹。我的伤用百花露水涂洗一百天就会好的。”如意听了,决定留在山上为老黄牛疗伤。他饿了吃野果,渴了喝泉水,夜里依偎着老黄牛睡,每天清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给老黄牛洗伤。整整一百天,老黄牛的伤好了,站了起来,跟着他回家去了。

如意对老黄牛很好,白天去放牛,夜里睡在牛旁边,因此人们都叫他牛郎。老黄牛待牛郎也很亲,每回牛郎的嫂子在家偷吃东西时,老黄牛总是叫牛郎回来吃。一来二去,牛郎的嫂子生气了,要和牛郎分家,牛郎不要房子不要地,只要老黄牛、一辆破车和一只烂皮箱。老黄牛拉着破车,破车上放着烂皮箱,牛郎坐在烂皮箱上。牛郎离开了村子,到他乡搭了个草棚,住了下来。老黄牛从嘴里吐出了茶豆,给了牛郎。牛郎把茶豆种在门前,第二天出土了,第三天拖了秧,牛郎搭了个架子,没几天茶豆便把架子拖满了。一天,老黄牛说:“如意啊,夜里藏在茶豆架下,能看到天上的姑娘们,天上的姑娘们也能看到你。谁要是偷看你七个夜晚,她就是想做你妻子的人。我拉着车带着你,把她娶到凡间来,与你成婚。”

夜里,牛郎站在院子里的茶豆架下向天上望,只见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临走时,一个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见那位仙女独自来到玉池边,大胆地看着牛郎。第三天夜里,这位仙女望着牛郎微笑。第四天,她向牛郎点点头。第五天夜里,她端着一篮子蚕。第六天夜里,仙女又偷出了一架纺布机。第七天夜里,她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织女,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眉目传情七个夜晚。牛郎盼着织女下凡来,织女盼着牛郎快来迎娶。七月七日那天,从天上飞下来几只喜鹊,落在了老黄牛的头上,喳喳喳地叫着:“织女差我来,叫您快去娶,快去娶……”老黄牛向牛郎点点头,牛郎套上车,坐上去。老黄牛四蹄腾空,一会儿便来到玉池。牛郎下车,和织女一起抬起织布机放在车上,织女挎着蚕篮上了车,牛郎也跳上车和织女坐在一起。老黄牛腾云驾雾,不一会儿便到了家。

乡亲们知道牛郎成了亲,都来贺喜。织女把她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绸缎。

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村子都知道牛郎娶了一位贤惠妻子,能养蚕,会抽丝,织出的绸缎又光又亮,好像粼粼闪闪的白河水。大家都传织女的织布机是从天上带下来的,织出来的绸缎做成衣裳,冬暖夏凉。这消息传了出去,引来了天南海北的绸缎商人,都来争购南阳绸。这一下轰动了白河南岸、伏牛山区的千家万户,他们都让自家的姑娘来学习织绸缎。织女是个热心肠的人,精心传授,于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没两年,养蚕、抽丝、织绸缎的技艺家家户户都学会了。

第三年的七月七日,织女生下一男一女,男的起名叫金哥,女的起名叫玉妹。牛郎勤耕田,织女巧织布,小日子过得康乐和谐。姑娘小伙子们都很羡慕,问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牛郎指着茶豆架,说了原委。茶豆熟了的时候,姑娘们、小伙子们争着采摘,种到自家的院子里,也偷偷地钻到茶豆架下,向天上望。小伙子都盼着能看到一个偷看他的仙女;姑娘都盼望着能看到一个偷看她的仙童。年轻人一钻到茶豆架下,心里都是甜蜜蜜的。

又过了几年。一天,牛郎正在犁地,晴空响起一阵雷。老黄牛站了起来,望着牛郎,流着泪说:“如意啊,我把织女拉下天,犯了天条。天鼓在响,我听着很难受。我死后,王母娘娘准会来拆散你们夫妻。你记住,你把我剥皮,吃了我的肉能脱凡成仙,用皮做靴子,穿上后能腾云登天。”老黄牛说罢,倒下死去了。牛郎哭了一阵,就照着老黄牛的话做了。

七月七日那天,牛郎正在锄地,金哥、玉妹哭着跑来,对他说,来了个老婆子,把妈妈从织布机上拉跑了。牛郎忙把锄扔下,一手拉金哥,一手拉玉妹,腾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照脚下一划,汹涌澎湃的一条大河出现了。牛郎拉着金哥、玉妹在河边哭,金哥、玉妹的哭喊声惊动了玉帝,玉帝看到一双孩子怪可怜的,就叫他们一家人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牛郎一家人不见了,人们觉得蹊跷,晚上就钻到茶豆架下向天上望,看到一条大河,波涛汹涌,织女站在河那边哭,牛郎拉着金哥、玉妹在河这边哭。人们明白了,擦着眼泪走出茶豆架,向天空望去,发现繁星闪耀的天空多了一条又宽又长的银带,就叫它天河。天河的一边多了一颗星,一边多了三颗星,就叫它们织女星、牛郎星、金哥星、玉妹星。人们想念牛郎织女,每天晚上总要钻到茶豆架下望望,望到七月七日那夜,突然看到满天喜鹊向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搭起一座鹊桥。牛郎拉着一双儿女上桥了,织女也上桥了,在鹊桥的中间,一家人相会了。人们也随之欢喜了,互相谈论七夕的故事。

牛郎织女虽然登天了,可给人们留下了天蚕、织布机。用织女的织布机织出的南阳绸细密闪光,畅销九州。随着南阳绸的远销,也把牛郎织女的故事传到了各地。每到七月七日晚上,人们都想起了牛郎织女,传说着他们的故事。还有好奇的男女,藏在茶豆架下望着天,偷看牛郎会织女。

流传在豫东杞县一些地区的故事中是这样的:

牛郎是一个憨子,名叫憨二,是李庄人,离南京二百多里地。他家有十二顷地,爹娘都没有了。哥嫂想独吞家业,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害他,都被老黄牛救了。与哥哥分家时他仅仅要了破车和老黄牛。

老黄牛拉着破车走了一天,来到淮阳县李大庄。他向李大四求地方住,李大四让他住在时常闹鬼的一个群楼院里,见他住下没事,便要卖给他。老黄牛让他从堂楼门东边挖了一缸金子,西边挖了一缸银子,买下了这座房子。一天老黄牛又把他带到了天上,拿了九个仙女中一个仙女的衣服,这个仙女就是织女。她只好嫁给了憨二,待老黄牛死后,织女从后院的井里找到自己的衣服后,便穿上到天上去了。憨二遵照老黄牛死时的嘱咐,将牛皮灌满水,缝好骑上,带着两个孩子去追。织女看快被追上了,便拔下金簪划了道天河。憨二看牛皮的水漏了,没劲儿了,掂着梭子一砸,正砸在织女的怀里。织女拿织布镏子投了过去,一下投偏了,就成了牛梭子星和镏子星。

老天爷想做和事佬,就让他俩明七暗九见一面。谁知传话人竟把话传成了七月七日见一面,就这样,他俩只有在七月七日才能见面。二人见面时都后悔得落泪。

鲁山部分地区,流传的牛郎姓孙,名小意,住在鲁山西南脚下的孙庄,也是受哥嫂的虐待。小意10岁时,嫂嫂不想让他吃闲饭,就要小意去买头牛放。

小意在去买牛的路上,遇见了一位老汉牵了头牛,见牛挺精神,就买了回来。这头牛不是一般的牛,而是天河里的一条龙,因错行了雨,被天帝贬到下界,投胎为牛了。

小意把它买到家里,精心饲养,感动了这头牛,它一次次口吐人语,帮助小意脱险。与哥嫂分家后,老牛又向他泄露天机,让他与天上的仙女成了家,婚后二人男耕女织,互敬互爱,日子过得挺美满,过了几年后还生了一对儿女。可老牛死后,织女虽然舍不得丈夫儿女,但因畏惧王母娘娘的命令,就趁小意到地里干活时,穿上原来的衣服走了。小意干着活,抬头见天上有个人,就知道是织女走了,马上回家,照老牛临死前的吩咐,用箩头担了儿女,披上牛皮,腾云追去。眼看要追上了,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划了条滔滔天河,把他们隔开了。

从那以后,小意一直没有回来,现在山上还有“牛郎洞”和“九女潭”这两个地方,留给人们作纪念。孙庄的群众还深深怀念着牛郎和织女,盼望着有朝一日,他们再回来。1981年地名普查时,人们还一致要求把村名改为“孙意村”。

尽管细节千差万别,故事梗概大都是这样的:天上的织女爱上了人间勤劳善良的牛郎,两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恩恩爱爱,还生了一双儿女。天上的王母娘娘,反对他们的婚姻,用金簪划天河将他们分开。牛郎和一双儿女非常哀伤,玉帝被感动了,允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一次。七夕那天,许多喜鹊飞来,搭成鹊桥,以便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3.牛郎织女传说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民俗观念

从牛郎织女传说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传说的不断完善过程中有许多新的要素被加了进去,如老牛、一双儿女、织女下凡洗澡、王母娘娘设障碍、鹊桥相会等,这些要素的增加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民俗观念。

最早的牛郎织女传说中是没有老牛的,随着传说的不断加工和完善,这头通人情、知冷暖的老牛被人们加工进来。老牛在牛郎织女的整个故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牛郎的哥嫂想用有毒的馅饼毒死牛郎时,是老牛阻止牛郎不要吃馅饼,救了牛郎的命;在织女和其他姐妹下湖洗澡时,是老牛告诉牛郎让他去偷织女的衣服,给了牛郎一段美好的姻缘;而后在织女被王母娘娘抓回天宫时,是老牛不惜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让牛郎披着自己的牛皮去追织女。在各地流传的不同版本中,老牛的作用更是被夸大和细化:每次牛郎的哥嫂在家偷吃好吃的,都是老牛及时通知牛郎回家;牛郎缺钱少粮时,老牛总是为它出钱解决生计;在牛郎追求织女的过程中,老牛还带着牛郎去闯天宫,历经磨难见到了织女。

在古代,我国一直是农业社会,牛是人们耕种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部落更是将牛神化,成为他们的部落图腾。由此可见,牛在古代不仅是普通的家畜,它兼具牛性、人性和神性。

我国甘肃某些地区,专设供奉牛的地方,称为“牛儿堂”,当人们祈求丰收时便来拜祭老牛。

此外,老牛身上正直、诚实、勤奋的品质与牛郎的品质一致,被看做是牛郎品质的一种延伸和升华。老牛的这些品质象征着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正直的传统美德,是正义和善良的化身。

“一儿一女”则是古代普通家庭最理想的模式,它反映了人们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还有“有儿有女老不怕”“一儿一女一枝花”的谚语在民间流传。

“仙女下凡洗澡”则反映了以下两个重要的文化信息:第一,人神共界。第二,“水”在古代民俗中意义特殊。仙女因为脱下了衣服或羽毛,而成为人;因为失去了衣服或羽毛而不能重返仙界。从表面上看,这是衣服或羽毛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其实是水。在古代民俗中,不仅人神之间的转换,就连鬼变人的过程中,水也是重要的媒介,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在我国古代许多民俗和仪式中都可以发现。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以前在我国南方,如果小孩子被吓到,大人们便会准备一个盛满清水的碗,碗上盖着一层薄薄的纸。大人用蘸上水的手指向薄纸上掸,倘若薄纸上浮现出一个个小水圈,则说明小孩子的魂被招回来了。于是,大人们便让小孩子喝下碗里的水,小孩子便会慢慢好起来。这种仪式被称为“招魂仪式”,其中的碗、碗里的水以及一个个小水圈都被看做是魂的寄住之地。此外,水还被人们视为人转换身份的重要场所,例如许多国家,当地少女举行成人礼时,少女便在水中沐浴,沐浴过了,少女便由儿童成长为成人了,以后便可以谈情说爱了,这被称为“净化仪式”。

“王母娘娘设障碍”这一情节的设置反映了古代封建礼教对男女自由恋爱的阻挠和反对,在我国许多著名的戏剧和传奇中都出现了父母阻碍儿女自由恋爱的情节。如《西厢记》中崔母阻止莺莺和张生的自由爱情,《红楼梦》中贾母对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的干涉和破坏等。另一方面,这一情节也是古代服务婚和成年礼的曲折反映。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流传中,有着以下独特的情节:牛郎追着织女来到天宫后,受到织女父母的层层阻挠,他们反对牛郎和织女的爱情,设置了许许多多的难题来加害牛郎。例如在苗族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记载,天公为了加害牛郎,带着牛郎去赶场,然后趁牛郎不注意自己回来了,企图使牛郎在茫茫人海中迷路,回不了家;接着又让牛郎去上树剥树皮,在牛郎上树后,天公叫人悄悄撤下梯子,企图摔死牛郎;接着又让牛郎上山烧山栏,在牛郎爬到山顶后,天公叫人在半山腰放火,企图烧死牛郎;最后,天公又在牛郎的酒中下毒,企图毒死牛郎。然而,每次牛郎都在织女的帮助下逃脱危险。最后,天公无计可施了,只好同意牛郎和织女的婚事,放牛郎织女回家了。上述难题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完成生产劳动任务;二是经受生死磨难的考验。这些一方面反映了岳父岳母对女婿智慧、生产技能以及勇气等方面的重重考验,另一方面,它们也是古代服务婚和成年礼的遗风反映。

服务婚是人类婚姻史上曾经盛行的一种婚姻模式。它是指男方赴女方家无条件为女方家劳动和养老的一种婚姻形式,即我们常说的“上门女婿”。男方只有在女方家劳动到一定年限,即他的劳动价值相当于女方的身价,男方才可以带女方回自己的家。男方到女方家服务有两个目的:一是用自己的劳动付出换取妻子回家;二是岳父岳母对男方生产技能、智慧以及耐力等等方面的考验。这种婚姻是古代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过程中的一种婚姻形式,也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过程中的一种产物。在对偶婚时期,男方到女方家去生活劳动,所生的子女属于女方家;而到了一夫一妻制时期,女方便到男方家生活劳动,所生的子女也属于男方家。在这样的婚姻变化过程中,女方家由原来的因婚姻多出一个劳动力变为后来的少了一个劳动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了弥补这种损失,在一夫一妻制时期,男方家便要付给女方家聘礼,“家贫无有聘财”的男方,便只好用自己的劳动付出来换取女方回自己的家。于是,服务婚便出现了。

成年礼则是未开化的部落通过一系列残酷艰难的考验,接纳一个适龄男青年入社而举行的仪式。适龄男青年只有经过了这些考验,才能由儿童转换成成年,之后才能享受一些成人才能享受的权利,如结婚生子,同时他也肩负着为部落服务的责任。这是一种十分神秘的仪式,妇女和部落外面的人是禁止参与的。这种仪式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着,并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成年礼的考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男青年知识能力方面的考验,有让男青年背诵部落诸神的名字、部落的祭祀方式以及部落的禁忌等,还要考验男青年耕种、狩猎、渔业等各种技能,包罗了一个男青年在社会生活方面所需的种种技能。另一方面是对男青年肉体的考验,这种考验的方式更是千奇百怪,甚至堪称残忍,一些男青年在考验过程中甚至丧命。有的是让男青年离开家庭,独自到荒无一人的地方去生活,经历磨难;有的是进行割礼、文身、拔牙、烧炙瘢痕,对男青年的身体进行摧残;有的则是将这些男青年关在一个神秘的屋子里,不许说话也不能进食;有的是将男青年全身涂白,象征着他们的童年已经死去;有的则是让男青年流血满身;有的还让他们从大火中穿越,在冰水中洗澡,在狂风暴雨中狂奔,让蚊子叮咬等;还有的要给男青年以各种方式的突如其来的恐吓。这些肉体上的考验和摧残反映了当时的落后与愚昧。

此外,牛郎织女的传说也属于我们古典文学中“仙女下嫁穷汉”型——传说由两神相恋,演变为人神相恋,神指的是织女,人指的是牛郎。像这样的故事在我国古代非常多,比如“七仙女”的故事、“田螺姑娘”的故事等等。这类故事数量众多,流传广泛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许多生活贫困,取不起老婆的穷汉;第二,古代男女婚姻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束缚,不能自主;第三,无论男女,都怀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最后一点尤为重要,由于许多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人们便将这种幻想寄托在戏剧和闲谈中,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女性也喜欢听这样的故事。此外,这种“仙女下嫁穷汉”的模式也不禁让我们想起了“灰姑娘型”的故事。在外国的许多童话和故事中,存在着许多普通女孩与高贵王子或国王之间的爱情,最著名的便是格林兄弟笔下的《灰姑娘》。而在我国则相反,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灰小伙”的故事,如《西厢记》、董永娶七仙女的故事,反映的大都是穷小子娶富家女,甚至仙女,从此命运改变。这些故事反映了创作者希望寄婚姻改变穷困命运的心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期望不劳而获的心理。 wZeCs/DzA3TmV4IureziM3GxkpLP9vd/iOpiwonw+gGgUismyyIMtHcqTWcNsF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