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三皇五帝指我国远古时期的三个帝王和上古时期的五个帝王,合称三皇五帝。但三皇五帝究竟是谁?说法颇多分歧。
《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主张三皇应为伏羲、神农、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以伏羲、神农、共工氏为三皇,《风俗通义》)以伏羲、祝融、神农为三皇。综上所述,都认为伏羲、神农应为三皇中的二位,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则分歧较大。
至于谁为五帝,也是说法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应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少昊)、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以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战国策》以庖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为五帝。
这样,三皇五帝加起来虽然应为八人,而榜上有名的却有十多位。
我们在介绍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不能只介绍其中的八位,而是十多位都要介绍。因为有关这些人的传说并非完全是捕风捉影、空穴来风,大多是言之有据、有所从来的,至于他们之中究竟谁是三皇,谁是五帝,并不重要。
如伏羲又称庖牺,传说是个大发明家,曾作八卦,曾结绳而治,编制网罟。当然,这是集体劳动的成果,而不是某个圣人的发明。但这个传说告诉人们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编制网罟捕鸟捕鱼了。
女娲是传说中整理天地的女皇,曾炼石补天。据说,那时天塌地陷,灾害频发,经她补天后,一切都就绪了。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一场灾难,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神农是传说主掌稼穑的土神,曾尝百草,教民种植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并非神农一人所为。神农氏的事迹反映了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神农氏是原始社会农业进步氏族的名称。
黄帝原住我国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了三次大战。黄帝统率熊、罴、貔、貅、虎等参战,其实是指率领以这些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炎帝部落后,黄帝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这说明黄帝是一个巨大的部落联盟。为此,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为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这些传说说明在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已经大有进步了。
少昊住在山东曲阜一带,以鸟为图腾,有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共二十四氏。这说明少昊氏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部落。少昊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
颛顼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一带,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是指有八个氏族。后来,有个部落联盟首领共工氏对颛顼不满,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天的柱子折了,拴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偏移;地向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这说明古人在观察天地,并试图解释自然现象,已经开始研究大自然了。
国学大师钱穆从人类历史文化演进角度分析三皇五帝时说:“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极富理性,切近事实,与并世其他民族追述古史之充满神话气味者大不相同。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时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时期,伏羲氏代表畜牧时期,神农氏代表耕稼时期。此等名号,本非古所本有,乃属后人想象称述,乃与人类历史文化演进阶段,先后符合。此见我中华民族之先民,早于人文演进,有其清明之观点与合理的想法。”史学界一致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本书是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既然是传说,往往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或因书而异,一事往往有两种或多种说法,一种发明创造往往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甚至有自相矛盾或互相矛盾之处,这是很正常的。最公允的处理办法便是兼收并蓄,然后通过不断出土的大量考古文物来求证传说中的真实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