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略谈玻璃

我国玻璃器产生于西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其发展、繁荣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玻璃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玻璃有以下多种称呼:

“璆琳”,此称呼见于《尚书·禹贡》。璆琳原指美玉,古人借以称呼状似美玉的玻璃。

“琉璃”,此称呼最早见于西汉桓宽《盐铁论》,“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琉璃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明代,有些地区现在还在使用。清初,皇家认为“琉璃”一词与“流离”同音,不吉利,于是改称“玻璃”。

“药玉”,此称呼见于《穆天子传》,晋代郭璞注释说:“今外国人所铸器者亦皆石类也。按此所言,殆今药玉、药琉璃之类。”“药玉”即如熬药般烧炼出来的玉一般的玻璃。

“瓘玉”,元代设置瓘玉局,作为宫廷监制玻璃器的机构,因此瓘玉局制造的玻璃称为瓘玉。

“罐子玉”,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说:“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这是将玻璃称为“罐子玉”。

“料”是清末北京流行的对玻璃的称呼。北京不产玻璃,需从外地购买玻璃料加工成玻璃器,因此将玻璃称为“料”,至今仍有人这样称呼玻璃。

玻璃古时尚有流璃、陆离、颇黎、火齐、琅玕、明月珠、瑟瑟等称呼。

自然界有天然玻璃。天然玻璃是这样形成的:火山爆发时,一种较为透明的液体物质在熔化时形成连续的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黏度逐渐增大,硬化后形成不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物质——玻璃,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三千多年前,欧洲古国腓尼基的一艘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走着走着,海水突然落潮,商船搁浅,船员们不得不纷纷登上沙滩。这时,大家都饿了。有的船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用几块天然苏打做支架,在沙滩上支起大锅做起饭来。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当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东西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声喊道:“快来看啊,锅下的沙地上哪来的闪闪发光的东西?”船员们闻声跑过来,把这些闪光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熔化的天然苏打。

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做饭时用来做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晶体,这就是最早的人造玻璃。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后制成玻璃球,到处兜售,发了一大笔财。我们现在使用的玻璃是由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石经高温制成的。这些物质的熔液在冷却过程中黏度逐渐增大,形成不结晶的固体材料——玻璃。

玻璃性脆而透明。

公元前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造出了无色玻璃。在西周时期的古墓中,曾发现玻璃管、玻璃珠等玻璃饰物。在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形形色色的玻璃器,有实用器皿,有供观赏的摆件,也有佩戴在身上的饰物。现在,玻璃大显身手,其制品已被广泛用于建筑、日用、医疗、化学、电子、仪表、核工程等诸多领域。

一直到明末,玻璃都通称为琉璃。清初,琉璃专指用于建筑上的用低温彩陶所烧造的釉面砖瓦,而将琉璃改称玻璃。清末,又将玻璃制品改称料器。

除清代外,中国古代玻璃器存世数量较少,研究历史也较晚,未能像瓷器、玉器等文物那样建立起完整的体系,给中国古代玻璃器的鉴定与收藏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各代玻璃器仍然有迹可寻,因为一个时代的器物总是统一在一个时代的风格之下的。

一般来说,西周玻璃器朴素无华,色彩较暗,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工艺水平较高,光洁度好,以仿玉为主;两汉时期的玻璃器延续了战国时期的传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又轻又薄,透明度较好,异域风格加重了;隋唐玻璃器亮丽多姿,波斯风格浓重;宋元时期的玻璃器小巧精致;明代玻璃器多为民用器皿;清代玻璃器数量多、色彩艳,工艺高超,登上了中国古代玻璃器的顶峰。

中国古代玻璃工艺发展比西欧滞缓,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制陶、青铜、制瓷、漆器等工艺高度发达,致使对玻璃工艺发展的要求不是很迫切,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玻璃工艺的发展,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玻璃配方与技术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玻璃工艺仍未发展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到了清代,我国的玻璃工艺终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了。 s5eWZjZvZD9AV9iXuM4cMt7HIZ955Jk8hmbLZcq9XhuPYwL04X64M0eDythBJrR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