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火药的起源

古代火药是以硝石、硫磺、木炭或其他可燃物为主要成分,点火后能速燃或爆炸的混合物。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因硝石、硫磺等在中国古代都是药物,混合后易点火并猛烈燃烧,故称为火药。现代黑火药就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的。火药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爆炸物,对于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火药不是历史上个别人物的发明,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从认识硝、硫的性质,将其提纯和精制,发现起火现象,到应用于军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汉代以前,硝石、硫磺作为金石药物已为人们所知。在秦汉之际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述硝石炼后成膏状,硫磺能化金银铜铁,说明当时已做过火炼硝石的试验,对硝石和硫磺的性质已有初步认识。西汉时,医药学家还积累了辨别和提纯硝石、硫磺的经验,因为这些药要由患者口服,需清除杂质以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及副作用。其中硝石的精制尤为关键,其在猛火加热下发生爆炸的现象使硝石成为火药的关键原料。

在火药发明的过程中,炼丹家的作用特别重要。古代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硝石和硫磺以及硫磺的砷化物,都是炼丹术中常用的药物。在西汉末东汉初的炼丹书《三十六水法》中,有名为“硫磺水”“雄黄水”“雌黄水”的丹方,用硝石与硫磺、雄黄和雌黄在竹筒中以水法共炼。东晋时,炼丹家葛洪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仙药》中,有以硝石、玄胴肠、松脂三物炼雄黄的记载。经实验证明:当硝石量小时,三物炼雄黄能得到砒霜及单质砷;而当硝石比例大时,猛火加热,能发生爆炸。

隋末唐初医学家、炼丹家孙思邈,史称药王。《孙真人丹经》相传是孙思邈所撰,其中记载多种“伏火”的方法。“伏火硫磺法”如下:“硫磺硝石各二两,令研。右用销银锅或砂罐子入上件药在内,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内,与地平,四周却以土填实。将皂角子不蛀者三个,烧令存性,以钤逐个入之。候出尽焰,即就口上着生熟炭三斤,簇段之。候炭消三分之一,即去余火不用。冷取之,即伏火矣。”唐元和三年(808年),炼丹家清虚子在其所著《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中记载有将硫磺伏火的方法:“硫六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面。烟渐起,以湿纸四五重盖,用方砖两片捺,以土冢之,候冷取出。”

这类伏火之法,虽然炼丹家的原意是为了使硫磺改性,避免燃烧爆炸,以达到炼丹的目的。但多次的失败使他们认识到,上述丹方中含有硝石、硫磺和“烧令存性”(即炭化)的皂角子或马兜铃粉,三者混合具有燃烧爆炸的性能。炼丹家正是通过他们的长期实践,才发现硝石、硫磺和木炭等混合物的爆炸性能,而这种混合物就是原始的黑色火药,因此至迟在中唐时期,含硝、硫、炭三种成分的火药已经在中国诞生。

在中唐时期成书的《真元妙道要略》中有明确的记载:“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以及:“硝石宜佐诸药,多则败药,生者不可合三黄等烧,立见祸事。”三黄是指硫磺、雄黄和雌黄。以上正是唐代及唐代以前炼丹家在发明火药的过程中,对这类丹方燃烧爆炸性能的经验总结。晚唐五代时期,火药从炼丹家的丹房里传入军事家手中,原始火药也由此而逐渐进入军事应用的新阶段。 WwpSoQHv7lNPBT3UGPmwWqgx7jfud2E4tqmtaA1XfDBzMGvCqatDU8ndiw/xu7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