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它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公元前后至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数学是中国古代最为发达的学科之一,通常称为算术,即“算数之术”。现在,算术是整个数学体系下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包括自然数和在各种运算下产生的性质、运算法则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可是,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历史中,算术的含义比现在广泛得多。在我国古代,算是一种竹制的计算器具,算术是指操作这种计算器具的技术。算术一词正式出现于《九章算术》中,泛指当时一切与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它包括当今数学教科书中的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各方面的内容。后来,算术又称为算学、算法,直到宋元时代,才出现了“数学”这一名词,在当时数学家的著作中,往往数学与算学并用。当然,这里的数学仅泛指中国古代的数学,它与古希腊数学体系不同,侧重研究算法。

从19世纪起,西方的一些数学学科,包括代数、三角等相继传入我国。西方传教士多使用数学,日本后来也使用数学一词,中国古算术则仍沿用“算学”。1937年,清华大学仍设“算学系”。1939年中国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为了统一起见,才确定专用“数学”,直到今天。

中国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数学的发展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活动中,逐渐有了数量的概念,认识了各种各样简单的几何图形。特别是随着农业的逐渐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需要知道适宜于农业的季节安排,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土地面积、粮仓大小、建筑材料的长短和方位的测定等等也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特色,它较早地进入封建社会,又长期地停留在封建制之中,因而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先秦萌芽时期、汉唐奠基时期、宋元全盛时期、明清中西数学融合时期。 YGzB91tKz6uAab0QqaSoN4YEm2bth+yl7WFLKGBj97bLEQD0rhxNhmmNcWzR2t2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