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河北梆子的产生和发展

河北梆子是中国北方梆子声腔系统的一个重要支脉,是山陕梆子的后裔,是在山陕梆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魏长生进京,到道光年间(1821—1850年)河北梆子的第一个科班诞生,前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这一阶段是河北梆子的孕育期,山陕梆子艺人进京演出,并将山陕梆子传播于河北各地农村。其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采取“秦京合班”的形式。这里的“秦”就是秦腔,即山陕梆子,“京”指明末清初在北京和河北盛行的“京腔”。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

山陕梆子在清代的有关记载中,有的称之为西部,有的称之为秦腔,产生于山西、陕西交界的蒲州、大荔、平阳一带。明代,这里是商贩和手工业者的集中地,经济极为发达。这里还是南北贸易的必经之地,向南的商路远至江、淮、湖、广,向北则直达少数民族的腹地。另外,这一带曾是金、元杂剧演出活动的中心之一,具有深厚的戏曲传统。杂剧衰落后,明代弋腔的支脉青阳腔传到这里,曾盛极一时。青阳腔与当地语言、音调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声腔,这就是最初的山陕梆子,也称弋阳梆子。

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清初,北京戏曲舞台最盛行的是昆腔与京腔。这时,昆腔逐渐衰落,北京梨园中以京腔最为盛行,王府戏班都演京腔。

魏长生率领秦腔戏班进京后,一鸣惊人。小铁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记》中记载道:“长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始于都,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这是说魏长生在北京上演《滚楼》时,观者如堵,轰动了北京城。从此,昆腔更加衰落,京腔也大为失色了。

河北本地举办的第一个梆子科班于道光年间诞生在定兴和徐水交界的农村,咸丰(1851—1861年)、同治(1862—1874年)年间,各地陆续有所兴办。这些科班培养了本地的梆子人才,使外来的山陕梆子进一步河北化,形成了直隶梆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河北梆子中的直隶老派。

接着来的山陕梆子艺人,其演出既不同于前期纯外来的山陕梆子,也有异于本地的直隶老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河北梆子中的山陕派。

直隶老派和山陕派构成前期河北梆子的主力军,而民国前后崛起的直隶新派是由一些河北梆子女演员形成的。直隶新派使河北梆子的面貌进一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河北梆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直隶老派、山陕派、直隶新派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员,如达子红、万盏灯、侯俊山、郭宝臣、田际云、崔灵芝、魏连升、刘喜奎、小香水、王克勤、杜云卿、金刚钻、秦凤云、张小仙等。

大批优秀演员的产生使河北梆子的影响迅速扩大,流行地域也越来越广了。

河北梆子开始走出京津地区以及河北省的广大城乡,发展到我国的东北、华东、中南各地。在东北,河北梆子以哈尔滨、营口为基地,演出几乎遍及东北全境;在华东,以济南、上海为中心,河北梆子演员所到之处有徐州、镇江、芜湖、杭州、宁波、南昌等地;在中南,河北梆子以开封、武汉为落脚点,活动于洛阳、长沙、广州等地。

河北梆子兴起后,在北京曾与京剧争奇斗艳。两个剧种各有所长,在艺术及演员阵容上都曾广泛地互相吸收和交融,即所谓“梆黄两下锅”。这对于河北梆子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河北梆子除了在唱腔上仍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外,在其他方面都接受了京剧的重大影响。对于京剧来说,也从河北梆子吸取了各种营养,如京剧的花旦艺术即从河北梆子吸取了许多有益的成分,并有许多梆子花旦进入京剧班子。此外,京剧演员的训练也采取了梆黄兼收的形式。两个剧种互相竞争,取长补短,彼此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河北梆子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河北梆子不仅吸引了广大群众,也引起了清王室的瞩目,河北梆子的一些著名演员经常被清廷内务府传入宫中演出。

河北梆子对京津地区的其他剧种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评剧从河北梆子中吸收了大量的艺术营养,在剧目、唱腔、伴奏以及服饰、扮相等方面均受益匪浅。评剧到处都可以看到河北梆子影响的明显痕迹,因此评剧初期曾有“平腔梆子戏”之称。

流行于河北保定一带的老调梆子大量地汲取了河北梆子的伴奏音乐,从过门、曲牌到锣鼓经都采用了河北梆子的艺术成果,在唱腔方面也明显地受到了河北梆子的影响。

此外,丝弦腔、哈哈腔等地方戏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河北梆子的影响。

20世纪初,天津地区出现的卫派梆子(因天津卫得名),因天津隶属于直隶省,也称直隶新派。直隶新派影响广泛,很快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并扩展到东北、江南等地。二百余年来,天津地区河北梆子人才荟萃,演出活动频繁,在社会各界拥有众多的爱好者,从而使天津成为河北梆子的重要发祥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天津出现梆子女演员,以后不断涌现。由于梆子女演员唱法火炽,促使梆子声腔音乐变革,增强表演美感,戏路拓宽。同时,有的妓院老鸨也延聘河北梆子艺人去传授,使不少妓女改业从良。这时,很多梆子女演员在天津享有盛名,如杨翠喜、王克琴等。天津的梆子女演员不仅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而且还得到文人墨客在艺术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女演员中,“小香水”(李佩云)、“金刚钻”(王莹仙)、刘喜奎、秦凤云等人造诣较深。

女演员在天津出现后,许多女角应邀到外省演出。不久,女演员在上海、汉口、奉天(今沈阳)、北京等地也盛行起来。此后,接连有孙一清、小菊处、小满堂、小香水、刘喜奎等联袂入京。女演员的崛起,促使河北梆子更加兴盛繁荣了。

河北梆子诞生了女演员,这在河北梆子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突破了河北梆子女角男扮的传统。演员队伍的重大变化导致了河北梆子唱腔的革新,使原来就具有的高亢激越、慷慨悲壮的风格特点更加突出:善于在高音上拉长腔,旋律的音域加大,音程的起伏跌宕增多,出字讲究“喷口”,收声时善用“咂夯”;行腔高亢嘹亮,而又有多姿多彩的变化,形成了现今河北梆子声腔的艺术风格。

河北梆子女演员的出现还影响了其他的一些兄弟剧种,当大批河北梆子女演员于民国初年进京演出时,京剧尚无重要的女演员。大批京剧女演员的问世,要比河北梆子晚。河北梆子女演员的出现加速了京剧女演员的成长。

在反映当代生活方面,自1890—1937年,河北梆子编演了一百五十多个时装戏。

河北梆子时装戏,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前后,约止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光绪十六年至宣统二年(1890—1910年)是河北梆子时装戏的初期,剧目多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如《惠兴女士》《烟鬼叹》等。这些时装戏开始多由田际云所办的玉成班上演,多为玉成班自编。

《惠兴女士》剧情介绍:惠兴女士姓瓜尔佳氏,满族人。幼时随长辈迁居杭州,19岁结婚,不久,丈夫亡故,一直孀居。虽然生活不幸,但惠兴女士心中一直有个信念:女人不能从属于男人,必须通过学习知识求得谋生的本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太后允许地方办女子学堂。惠兴女士不顾一片反对声,决定为妇女做一点事。她请在杭州的一些满族商人协助开办女学,募得资金三百多银圆;为取得建校土地,她四处奔走,苦口婆心游说浙江巡抚、镇守将军等,终于得到允许,在旗营内的梅青书院旧址上创办女子学堂,地址在今天的惠兴路旁。惠兴女士高兴地把学堂取名为“贞文”。校址虽然有了,但钱还远远不够。于是她再到旗营中一些富有的女眷中募款,女眷都答应校舍落成后出钱。历经艰辛,贞文女子学堂终于建成。身为校长的惠兴女士在开学典礼上割破手臂说:“倘这女学校半途停废,我必要把这身子来殉这学校的。”学校建好后,惠兴女士一直处在困境中,这边建校的工匠不断上门讨钱,那边曾经答应出钱的豪门女眷却突然翻脸不认账,甚至有人还讥讽惠兴女士喜欢瞎折腾。贞文女校缺乏教育经费,濒临停办时,惠兴女士向清政府的户部侍郎瑞澄上书请拨经费。瑞澄身为主管全国财政、收支等事宜的最高副长官,对惠兴女士的正当请求不仅不予解决,反而出言不逊,污辱惠兴女士。惠兴女士忍无可忍,在无助的绝境中,决定以身殉学,以死来控诉封建官僚的腐败。她写了两封绝命书,一封给镇守将军,一封给全校学生。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廿五日(1904年12月21日)清晨,惠兴女士服下了大量鸦片,于午后气绝身亡,临终时让人把绝命书交上去,说这回学校会有好多年的办学经费了。惠兴女士之死震动了省城,镇守将军会同浙江巡抚联名上书朝廷,慈禧下旨给惠兴女士建牌坊,遗体安葬在孤山放鹤亭后面。当时,北京一些梨园名角为惠兴女士的贞文女校义演筹款,浙江地方官府也把贞文女校收为官办,改名惠兴女子学堂。历经变迁,惠兴女子学堂已变成今天的惠兴中学了。

《烟鬼叹》剧情介绍:讲述因吸食鸦片烟而导致倾家荡产,历数了鸦片之危害,是一出具有反帝、反吸毒进步思想的时装戏,为最早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

宣统三年至民国十五年(1911—1926年)是时装戏的中期。由于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时装戏的题材有所扩大,不仅有以国内社会新闻为题材的戏,还有一些改编外国著名小说的戏,像《茶花女》《复活》《拿破仑》等,另外也编写了一些反映近代科技的戏,如《电术奇谈》等。

民国十六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27—1937年)是河北梆子时装戏的末期。这时从《三言》《二拍》《聊斋》等取材改编的戏大量增加,如《十五贯》《庚娘传》《胡四娘》等。因这些戏大都化为当代故事,穿时装演出,所以也称时装戏。

在河北梆子传统剧目中,也有少量昆曲和吹腔的戏,但在演出上与梆子戏并不相杂,而是各有其特定的剧目,多为清光绪中期之后从京剧移植而来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河北梆子在其诞生地已无处落脚。梆子艺人有的改唱京剧、评戏,有的回乡务农或另谋生计。著名演员金刚钻、银达子、韩俊卿等人只能与什样杂耍在中华茶园、小梨园合演。其他艺人或撂地卖艺讨小钱维持生活,或在书场计时收费。1945年,著名女演员小香水病倒在天津新天仙戏园,在奄奄一息时被人背上火车回乡,不久便死于途中,未能看到中华大地光复的那一天;1948年,金刚钻因劳累过度,戏未终场即猝死于中华茶园后台,没有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的艺人如小瑞芳贫困交加,竟流浪街头冻饿而死。

在极度困境中,银达子、韩俊卿等少数艺人忍饥受冻,仍继续演出河北梆子,并能推陈出新。1948年,韩俊卿向京剧名家请救,对河北梆子《玉堂春》等一批传统戏进行加工,同时还移植了《锁麟囊》《荒山泪》等剧目,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玉堂春》剧情介绍:明朝正德年间,京城烟花院妓女苏三结识了富家子弟王景隆,二人情投意合,相依为命。后来,王景隆被老鸨骗走银子五万两,穷困潦倒,苏三设计相助,王景隆得以返回南京。老鸨见无利可图,便以千金将苏三卖给山西省洪洞县巨贾沈洪。沈妻皮氏与赵监生早有私情,二人合谋毒死沈洪后,行贿县衙,嫁祸苏三,苏三蒙冤被判死刑。这时,王景隆已经考中进士,出任八府巡按,得知苏三冤案后,为其平反,二人重新团聚。故事源于冯梦龙《警世通言》。

《锁麟囊》剧情介绍:富家女薛湘灵自幼受母钟爱,出嫁时获传家宝锁麟囊陪嫁,内装奇珍异宝。出嫁途中突遇暴雨,不得已避雨于春秋亭中。正休息时,忽然听到从同在亭内避雨的一乘小轿里传出阵阵哭声,原来贫女赵氏也在当日出嫁,见薛湘灵排场大,因而自愧自卑,不禁悲从中来,啼哭不已。薛湘灵了解内情后,立即让丫鬟以锁麟囊慷慨相赠。雨后二女分别上路,赵氏请薛湘灵留名,薛湘灵说:“萍水相逢,只为行善,非为报也。”六年后,薛湘灵因洪水泛滥,流落他乡,衣食无着。万般无奈,只好入卢府为佣。一日,薛湘灵带小少爷在花园玩耍时,竟于东角阁楼上见到被卢家供在神案上的锁麟囊,方知卢府女主人即当年在春秋亭中受赠之女。赵氏得知薛湘灵就是当年的恩人,立即与她结拜为异姓姐妹。在赵氏的帮助下,薛湘灵一家人得以团圆。

《荒山泪》剧情介绍:河南济源县农民高良敏与儿子高忠入山采药,被老虎吞食,高妻惊痛而亡,其孙高宝琏被逼去服兵役。一家五口人只剩下儿媳张慧珠,不得已避入深山,不料差役又跟踪而至,张慧珠被迫自刎而死。

日伪时期,河北梆子艺人挣扎在死亡线上,河北梆子在解放前夕已濒临灭绝的边缘。

1949年,河北梆子进入了又一个兴盛时期。人民政府为了使河北梆子尽快地恢复元气,在帮助艺人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的同时,大力兴办戏曲学校,建立国营剧团,并资助民间职业演出团体。在艺术上,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改革剧目,革新舞台艺术,为河北梆子的复兴铺平了道路。因此,河北梆子重又大放光彩,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老艺人焕发了艺术青春,再度活跃于戏曲舞台之上,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后起之秀。

戏曲艺人翻身解放,心情舒畅。银达子、韩俊卿、梁蕊兰、张美华、金香水、王玉磬、葛文娟以及许多改了行的老艺人很快联合在一起,恢复演出。在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还移植了新歌剧《兄妹开荒》《九件衣》《白毛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河北梆子艺人积极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对旧剧目认真修改,剔除了情趣低下的表演和庸俗下流的台词。接着,银达子、韩俊卿、梁蕊兰分别主演了《洪秀全》《反南阳》《闯王进京》等新编历史剧。不足一年,仅天津河北梆子艺人总数就从刚解放的五十多人增加到二百多人。

《兄妹开荒》剧情介绍: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依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的事迹编写,原名《王二小开荒》。

《九件衣》剧情介绍:举子陈玉林上京赴考,缺少盘缠,向未婚妻张巧云借九件衣去典当。张巧云在衣包中暗藏了10两银子,陈玉林竟未察觉。偏巧这时赵武举府上失窃,见陈玉林当衣,便诬其为盗。知县李文斌昏聩无能,竟错断九件女衣归赵武举。陈玉林一怒之下,触柱身亡。张巧云上堂告以藏银之事,被李文斌轰出,张巧云愤而自杀。陈母、张父拼了老命大闹公堂,李文斌重新细审,才知道自己铸成了一大冤案,只好跪地认罪,并将亲生儿女作赔了事。

《白毛女》剧情介绍:喜儿美丽天真,勤劳俭朴,跟做长工的父亲艰难度日。父亲惨死后,喜儿受恶霸地主黄世仁的残酷虐待,满怀仇恨逃进深山,在山洞里以惊人的毅力苦熬岁月,等待报仇的那一天。她虽已满头白发,但终于迎来了解放。

1952年9月,在北京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银达子主演的《打金枝》获荣誉奖,韩俊卿主演的《秦香莲》获演员一等奖,金宝环主演的《喜荣归》获演员二等奖,胡满堂饰演《秦香莲》中的包拯获演员三等奖。

《打金枝》剧情介绍:汾阳王郭子仪寿诞之日,七子八婿前去祝寿,只有三儿郭暧之妻升平公主恃尊未往。郭暧愤极回府,与公主争吵起来,在气头上打了公主。公主入宫向父皇哭诉委屈,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代宗念郭氏父子有功于朝,不但未予治罪,反将郭暧连升三级,郭暧夫妻重归于好。

《秦香莲》剧情介绍:北宋年间,陈世美进京应试,考中状元,被招为驸马。其家乡连年荒旱,父母去世,前妻秦香莲携儿女进京寻夫,闯宫遭逐。丞相王延龄同情她,让秦香莲在陈世美寿辰那天扮成歌女,在席间弹唱,劝陈世美答应破镜重圆,陈世美佯装不解。于是,王延龄赠给秦香莲一把纸扇,暗示她到开封府告状。陈世美派家将韩琦追杀秦香莲,韩知情后,放走秦香莲母子,自刎而死。秦香莲逃至包拯衙前控告陈世美杀妻灭子,包拯将陈世美召到开封府,好言相劝,陈世美不听。于是,包拯令秦香莲与陈世美对质,陈世美自恃皇亲国戚,强词狡辩;包拯勃然大怒,要铡陈世美。皇姑、太后闻讯,慌忙前来阻刑。包拯不为所动,毅然铡死了陈世美。

《喜荣归》剧情介绍:书生赵廷玉用功读书,考中状元后,扮成乞丐回乡试探亲人。岳母崔氏嫌贫爱富,逼他退婚,而妻子崔秀英却一往情深,矢志不渝。待真相大白后,岳母羞愧得无地自容。

1956年,天津市戏曲学校成立,河北梆子科招收学生六十余人,任教的老师多为在艺术上有一定造诣的老艺人。学生入学8个月后,即对外实习演出了16出折子戏,好评如潮。

1958年7月1日,在原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基础上建立了天津河北梆子剧院,设一团、二团、小百花剧团和剧院附属学校。据1960年统计,从事河北梆子事业的总人数达1400余人。这些河北梆子院、团以小百花剧团的影响最广,曾参加国庆十周年进京献礼演出,以《荀灌娘》《断桥》《喜荣归》影响最大。此后应邀赴东北三省、中南六省区演出,观众反响强烈。1960年,他们演出的《柜中缘》由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纪录片,发行全国。该团还经常接待来访的外国元首和高规格的代表团,多次为国家和天津市的重大会议演出。

《荀灌娘》剧情介绍:荀灌娘是晋朝荀嵩的女儿,自幼习武,极重气节。荀嵩担任襄阳太守时,被杜曾率军围困。荀灌娘年仅13岁,立率勇士数十人趁夜色突围而出,搬来救兵会战,打败敌人,杜曾身死兵散。荀灌娘与荆州周抚结为百年之好。

《断桥》是《雷峰塔》中的一折。《雷峰塔》是传统剧目,又名《白蛇传》,含折戏《借伞》《盗草》《水漫金山》《断桥》。

20世纪50年代,河北梆子院团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坚持老戏不改不演;同时,积极创作编演新剧目,先后排演了《荀灌娘》《苏武》《五彩轿》《卧薪尝胆》《百岁挂帅》等新编历史剧和《母亲》《党的女儿》《奇袭奶头山》等一批现代戏。《打金枝》《秦香莲》等传统剧目经过整理、加工,以崭新的面貌问世,剧目的丰富和出新开阔了河北梆子的戏路。

这时,河北梆子在音乐、唱腔方面也有很大变化。文场伴奏的乐器从原来的板胡、笛子两大件增加到二胡、中胡、洋琴、大提琴等十几件。琴师郭小亭改编、创作的曲牌、过门被各地同行普遍采用。他与演员合作,在新编历史剧《苏武》里首创的男声“反梆子”等板式为解决男声唱腔高而不美的难题开拓了新路。

河北梆子再度兴盛,促进了群众业余河北梆子演出活动的开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为专业剧团培养了后备力量。

《五彩轿》剧情介绍:嘉靖年间,严嵩父子当国,门下走狗鄢懋卿巡视两淮、浙江的盐务,特地造了一座五彩舆,携宠妾到处骚扰。大清官海瑞见鄢懋卿搜刮民财,便借五彩轿迫使鄢懋卿出一万两白银赈济灾民。

1968年,专业音乐工作者和戏曲艺人组成河北梆子音乐、唱腔研究小组,在移植京剧《红灯记》的过程中,尝试男声唱腔的改革。1972年,编剧冯育坤、林彦、高介云合作,创作出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山地交通站》;青年作者白欢龙创作了表现农村社员发扬共产主义风格的小戏《让新房》;冯育坤根据同名儿童故事编写了现代题材的小武戏《渡口》。以上三出短剧合组为一台戏,1974年1月赴北京参加华北地区文艺调演,获得了专家的好评。其中《渡口》因传统艺术形式多有突破,演出备受欢迎。此后,全国几十个剧种的数百个剧团向其学习,并移植上演,同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上映。以上这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增强了河北梆子专业人员对这一剧种发展前途的信心。

《红灯记》剧情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护送密电码,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渡口》剧情介绍:在北方山村的一个小渡口,水莲和爷爷负责摆渡,运送来来往往的行人。一天,水莲的爷爷因事暂离渡口,由水莲代替爷爷摆渡。这时,有个背筐的人来到渡口要求过河。在摆渡中,水莲见其形迹可疑,便对他进行试探,很快发现那人筐中有问题。于是,水莲拨转船头,要带他回村进行检查。背筐人见状,一时慌了手脚,先是对水莲进行利诱,见水莲不为所动,又拔出匕首进行威胁。水莲临危不惧,乘那人不备,将其背筐打翻,露出藏在筐里的发报机和国民党特务的罪证。背筐人企图挣扎,被水莲推进水中。水莲叫来爷爷,和村里的人一起捉住了背筐人。

1977年,河北梆子剧团移植了《园丁之歌》《小刀会》,恢复演出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江姐》。

1978年冬,河北梆子名剧《秦香莲》《荀灌娘》恢复上演,热爱河北梆子的老观众和年轻人争相涌入剧场,每次演出几乎都是一票难求。

这一时期,河北梆子剧团先后上演了《卧虎令》《血溅乌纱》《朱元璋斩婿》等一批新编古装剧目,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园丁之歌》剧情介绍:女教师到工厂征求老师傅如何搞好教育,老师傅说:“人从心上育,水往根上浇。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和孩子交朋友。”男教师方觉对调皮贪玩的陶利不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而是没收他的玩具火车,甚至粗暴地不让陶利进课堂。方觉认为对陶利这样的孩子不管怎样做都是“挑沙填海空费力”。为此,俞英与方觉之间产生了认识上的矛盾。俞英觉得方觉对陶利的态度过于生硬,缺乏热情。于是,她开始对陶利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不但没有没收陶利的玩具火车,还与他一起修理玩具火车,并婉转地批评了陶利不该拆掉算盘做小火车。她启发陶利说:“要学会开火车,就必须学好功课。只有掌握了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过去,你父亲受地主压迫剥削,上不起学,现在工作中就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今天,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刻苦努力地为革命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在俞英耐心的说服教育下,陶利转变了。男教师方觉在工作中感到俞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是正确的,他决心改掉自己简单粗暴的缺点,和俞英一起把孩子教育好,让祖国的花朵茁壮地成长。

《小刀会》剧情介绍:上海小刀会起义军领袖刘丽川、周秀英、潘启祥为了反抗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秘密组织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占领了上海县城。他们不畏敌军重兵围城,习武练兵,欢度春节。清廷以丧权辱国为代价,勾结外国军队镇压起义军,潘启祥、刘丽川先后牺牲。在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周秀英强忍失去丈夫及战友的悲痛,带领群众浴血奋战,杀出重围。该剧以曲折感人的情节,成功地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具有特定时代烙印的人物:周秀英充满巾帼豪气,刘丽川从容机智,潘启祥英勇不屈,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舞蹈语言的运用上,将戏曲舞蹈与中国武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人物的战斗性,并体现了很高的技艺,树立了鲜明的中国气派。其中表现群众习武练兵的《弓舞》动作流畅,风格独特,成为可以独立上演的著名舞段,获得1961年“世青节”金奖。

《卧虎令》剧情介绍: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有个总管叫唐丹,为人心术不正,依仗权势连伤两命。洛阳县令董宣不畏权势,将唐丹捉拿归案。公主庇护唐丹,让刘秀下旨招回唐丹。董宣抗旨斩了唐丹,为民除害,百姓无不欢呼,却触怒了皇帝。刘秀立即宣董宣上殿,准备将他打死。董宣毫不畏惧,奏请把话说明白再死。刘秀准奏,于是他侃侃而谈,讲了以法治国的重要性。刘秀听了,自知理亏,只好赦了董宣,但他要求董宣给公主叩头赔礼。董宣不肯叩头,被人按倒后仍高昂着头,形如卧虎。从此,人们称他为“卧虎令”,用以赞扬他刚正不阿的精神。

《血溅乌纱》剧情介绍:珠宝商苏玉珠到河阳寻找女儿兰君。县都头赖仁见宝起意,夺镯害命,并嫁祸店主刘松。巡按严天民出巡河阳,知县贾水镜利用与严天民夫人程氏是表兄妹的关系,将假供塞到刘松案卷中,致使严天民将刘松判斩。案情大白后,严天民处决了贾、赖二犯,判夫人程氏流放。接着,他拔出宝剑,当堂自刎,以身殉法。

《朱元璋斩婿》剧情介绍:明太祖朱元璋的驸马常天亮被封为巡按,视察江南,竟与当地官员狼狈为奸,残害百姓。民女张翠姑为母申冤,上告公堂,常天亮滥用上方宝剑,屈杀无辜。张翠姑母仇未报,竟血溅公堂。朱元璋扮道长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路遇张翠姑为母申冤告状的证人刘唐。刘唐将常天亮屈杀无辜的犯罪事实写成状子交给朱元璋,朱元璋传旨命常天亮回京。为维护国法,朱元璋不徇私情,将常天亮斩首,刘唐被封为知府。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群众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电视的普及,河北梆子与其他剧种一样,观众逐年减少,演出场次大为减少,票款收入也随之减少了。每排一部新戏,上演后总是入不敷出,甚至在农村酷爱河北梆子的观众基础也发生了动摇。演出市场萧条使自负盈亏的县区河北梆子剧团难以为继,先后解体了。

为扭转这种局面,河北省联合天津、北京的文化部门在石家庄市召开了“振兴河北梆子商讨会”,就振兴河北梆子的内容、方法、步骤交换了意见。

1990年1月,由天津市艺术研究所与剧协天津分会牵头,在天津召开了以寻求河北梆子男声唱腔出路为中心议题的河北梆子声腔学术研讨会,京、津、冀三省市从事河北梆子音乐创作、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共三十余人出席,宣读了二十篇论文,为河北梆子声腔的发展献计献策。

在河北梆子举步维艰的状况下,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成为全市仅存的河北梆子表演团体。该院认识到保存河北梆子剧种的关键在于狠抓剧目生产和演出质量的提高,遂陆续创作、移植、改编了《血溅乌纱》《关羽认妻》《月照槐树湾》《方增光》等一批古装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

1993年,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参加全国地方戏曲会演,所演《袁凯装疯》获优秀剧目奖。翌年,该剧又获文化部主持评选的文华新剧目奖。天津的河北梆子由此出现转机,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有志于河北梆子事业的人们正在为剧种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拼搏。

《关羽认妻》剧情介绍:关羽的妻子名叫胡金定。刘、关、张结义后,刘备知道关、张家中有妻室,又见兵凶战危,因而担心关、张二人不能生死同心。于是,张飞就与关羽相约,去杀对方的妻儿。张飞到关羽家后,心中恻然,不忍下手,便放走了胡金定。胡金定早已怀孕,后来生下一子,取名关索。长大后,关索听说父亲在荆州,便奉母到荆州寻父。小校报告关公说:“门外有个小将,叫花关索,身长七尺,面似桃花,要见将军,特来报知。”关公说:“唤他进来见我。”小校召关索进见,关索对母亲说:“娘,在此暂憩片时,儿入见爹爹去。”关索入见关公,双膝跪下,垂泪说:“儿三四岁时,见父亲不在家,常问母亲缘故。母亲说父亲杀掉家乡恶霸后,逃难江湖,音信全无。因为家贫,儿全靠外公胡员外抚养成人。最近听说父亲在荆州,特来寻父。”关公想起逃难时,妻子怀胎三个月。但这个小将既是自己的儿子,宜姓关,为何姓花名关索呢?关索追忆道:“儿七岁时,因迷路被一姓索的员外拾去,又送与一叫花岳的人学武,因此儿的姓名兼有三姓,取名花关索。”关羽听后,这才认下关索,夫妻也得以团圆。

《月照槐树湾》剧情介绍:通过一个丢儿弃女的曲折故事,批判了重男轻女的陈腐观念,塑造了排除万难、坚持原则、通情达理的农村新人形象。

《方增光》剧情介绍:方增光,天津市人,1962年10月参加工作,1970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在天津市公安局南开分局户籍科任民警,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方增光刚参加公安工作时,身强力壮,是举重运动的好手。二十多年来,他像牛一样长年累月超负荷地工作,终于积劳成疾。方增光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肾炎等多种疾病,但他极少与人提起。他家离分局远,每天花一个多小时步行上班,人们以为他是在锻炼身体。其实,他已经病得根本骑不了自行车了。领导关切地询问他的病情,他总是笑着说:“我这岁数的人,一时半会儿死不掉的,还是给局里省点医药费吧。”他对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多次被市局、分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嘉奖。1993年被中共天津南开区委授予“廉洁执法模范”的光荣称号。1993年3月12日,方增光伏案赶写一份材料时,突然感到异常难受,大口大口的鲜血从胸腔内喷涌而出,在人们送他去医院的途中病逝了。1993年5月,方增光被公安部追授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袁凯装疯》剧情介绍:朱元璋晚年性情多疑,为保太子顺利继承帝位,无故滥杀功臣。御史袁凯为救群臣,借给东宫传递文卷之机向太子朱标进谏。于是,在朱氏父子之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朱元璋认定太子是受了袁凯的唆使,急召袁凯进宫,诡称评论父子政见的曲直,袁凯巧妙地回答说陛下法正,太子心慈。朱元璋认为他老奸巨猾,首鼠两端,欲致袁凯于死地。袁凯十分机警,急中生智,立即装疯。朱元璋不相信袁凯是真疯,命锦衣卫佥事夏说尾随其后,以辨真伪。皓月下,袁凯一路装疯,一路高歌,骗过了夏说。朱元璋狐疑未消,偕太子、夏说微服出宫,到袁府探查虚实。袁妻田氏、女儿乳燕误以为袁凯真疯了,因而悲痛异常。乳燕怒斥朝廷,朱元璋老羞成怒,令人刺死乳燕,以探真伪。袁凯忍住内心悲痛,疯癫如故。朱元璋查无破绽,又派特务跟踪。袁凯让家人用炒面拌砂糖后,从竹筒中挤出,状如狗粪,撒在路边,然后自己趴在地上大吃特吃。朱元璋听说袁凯吃狗屎,以为他真的疯了,这才不再追究。袁凯得以平安回乡,寿终正寝。

河北梆子有着骄人的历史,以其灿烂的艺术成就,善于革新的精神,为梆子声腔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我国戏剧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我国百花齐放的戏曲艺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ttW2XyIudnt3pAbMxlE1Ub1bMt5jcyzkvkzV3ovHOYa2Vzg1TdzseLGqv+0vJR5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