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十大传世名画

十大传世名画,包括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唐代张萱、周昉的《唐宫仕女图》,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清代郎世宁的《百骏图》。

《洛神赋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是原《洛神赋图》图卷,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出一种空间美。

《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唐宫仕女图》。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相,“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展示出“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相。其中最杰出的作品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韩滉(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幹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

《韩熙载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纵27.9厘米,横69厘米。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闻中外。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作者是王希孟。王希孟18岁时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余岁即去世,是一位不幸早亡的天才画家。

《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一幅存世精品。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年),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汉宫春晓图》,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纵37.2厘米,横2038.5厘米,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妃嫔生活。

《百骏图》,该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目前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意大利人郎世宁1715年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了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上十座不朽的丰碑,是华夏文明史上十部伟大的巨著。她们承载着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她们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她们流传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是华夏文明的永久标识。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皆为历代传世至宝,高头巨帙,历经磨难,艰辛流传。至清乾嘉时期,陆续收入内府,遂与世隔绝。随后历经战火纷繁,流散四海,如今皆为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被束之高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都具有引首、题跋、历代名家题记、收藏玺印等浓厚文化痕迹,向世人展示中国艺术瑰宝的真正魅力。

本书所要讲述的就是其中之一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oGQMosRV8iE5+BaCQvQcZOc70e0+FXFaEPvv+zdVBpljYCjaut+bsFXvEHw6E+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