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祖先是周的同姓管国后裔,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了。管仲的青年时代,是属于士的阶层。春秋时的士,社会地位较低,只要有一定的文武本领都可以当士。士在和平时期,帮助贵族做些杂事;战争时期充当军队的先锋。管仲从小就通《诗》《书》,懂礼仪,又会驾车射箭等技艺。
管仲年轻时,为了谋生,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作为商人,他走南闯北,到过很多地方,广泛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这种经历增强了他对社会的了解,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弊病有深刻的认识。他并不满足于养家糊口的平庸生活,当看到周王室的衰落,政治的混乱,社会的动荡,国家的贫弱,人民的困苦时,就立志做一番事业,立不朽的功名,并积极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曾经说过:“我曾多次投奔到贵族门下,想为国效力,却都被那些高高在上的人赶了出来。”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始终坚信自己的才华终有用武之地。
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也和他一样有着远大的志向,他给了管仲很多帮助,不仅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他们相互看重,彼此珍惜。两人一起经商,赚了钱以后,每次管仲都要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久而久之,旁观者都看不过去了,为鲍叔牙打抱不平,背地里议论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管仲不是不讲友谊、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家贫困,需要钱用,应当多分一点给他,有能力帮助朋友度过困难,这是每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当做的。听了这些话,那些原来有意见的人都口服心服,再也不说什么了。
管仲和鲍叔牙曾一起当过兵,打过仗。每次作战,鲍叔牙都冲在前面,而管仲却躲在后面;当退兵的时候,管仲又总往前跑。于是,人们都议论纷纷,说管仲贪生怕死,是个胆小鬼。鲍叔牙听了这些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谁说管仲贪生怕死?他的母亲年老多病,全靠他一个人供养,他还要留下来奉养老母,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实话说吧,像他那样勇敢的人天下少有,你们哪里比得上他?”管仲听了这些话,很受感动,想为鲍叔牙做些事,有时他替鲍叔牙出主意,但事情却总办不好,反而给鲍叔牙造成了许多新困难。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之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管仲多次向贵族求官,多次不被重用,鲍叔牙也不因此而小看他,只认为是那些贵族不识贤能。就这样始终信任他的为人,支持他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在长期的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只有鲍叔牙!”他十分感激鲍叔牙,因为鲍叔牙了解管仲看重大义、不拘小节、坚韧不屈的个性,两人也因此结成了患难与共的挚友。
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齐僖公在世时,任命管仲和召忽为公子纠的“傅”,即老师。后来齐僖公又让鲍叔牙为小白之“傅”,负责教导小白。但鲍叔牙认为辅佐小白不会有什么前途,便拒绝了,还假装生病不出门。
管仲邀召忽一同去看望鲍叔牙,问道:“为什么不出来做事呢?”鲍叔牙推心置腹地说:“先人说过,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没有比君主更了解臣下的了。现在国君知道我不能干,所以派我做小白的老师,我不想干了。”
召忽同情地说:“你如果坚决不干,就不要出来,我暂时向国君说你快死了,就一定能把你免掉。”鲍叔牙感激地说:“有你这样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了。”
管仲不同意鲍叔牙的看法,他说:“不行。主持国家大事的人,不应该推辞工作,也不应该贪求空闲。将来真正掌握政权的,还不知道是谁呢!你还是出来干吧!”
召忽也对小白没有信心,他不同意管仲的意见,说:“不行。我们三人对齐国来说,好比鼎的三足,去掉一足就立不起来。我看小白必定不会继承君位。”
管仲见鲍叔牙、召忽对小白都没有信心,他分析说:“我看不对。人们由于厌恶公子纠的母亲,必然会连累到公子纠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公子诸儿虽然年长,但品质卑劣,前途如何还不一定。看来将来能安定齐国的,除了公子纠与小白两人外,恐怕不会再有别人。公子小白不但不会耍小聪明,而且性情急躁,但是能把握大方向。不是我管仲,就不会理解、容忍公子小白。如果不幸有一天上天降祸加灾于齐国,公子纠就算能立为君主,也不会成就什么大事。那时不靠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能靠谁呢?”
召忽是个耿直的人,他对齐僖公之后的政局非常担心,于是忧心忡忡地说:“国君百年之后,如果有违君命而废掉我所拥立的公子纠,夺去公子纠的君位,就算他得了天下,我也不愿辅佐他。参与齐国的政事,接受君主的命令而不折不扣地执行,一心一意帮助我所拥立的公子,保证他不被废除,这就是我义所当为的事情。”
管仲是个注重大局而不拘小节的智者,当然不会赞同召忽这种愚忠思想。他说:“作为人君的臣子,是受国君之命为国家主持宗庙的,岂能为公子纠而牺牲自己?我只有在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的情况下才会去死。除了这三种情况,我就要活着。”停了停,管仲又非常自信地补充说:“只要我管夷吾活着,就会对齐国有利;如果我管夷吾死了,就会对齐国不利。”
鲍叔牙听二人把话题扯开了,忙插话进来问道:“那么我到底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你接受委任就是了。”鲍叔牙听从了管仲的意见,马上就出来接受命令,担任公子小白的老师,尽心竭力侍奉小白。管仲、召忽、鲍叔牙三人还相互约定,无论将来是公子纠还是公子小白做君主,他们三人都要相互引荐。
鲍叔牙担任了公子小白的老师后,心里没底,又找管仲商量,问他:“我该怎样做工作呢?”管仲回答说:“作为人臣,如果对君主不尽心竭力,君主就不会亲信。君主不亲信,说话就没有分量。说话没分量,那国家就不安宁。总而言之,侍奉君主,不可存有二心。”鲍叔牙表示非常赞同。
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他就是齐襄公。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品质卑劣,荒淫暴虐无道,对外不断发动战争,侵占别的诸侯国;对内又残酷压榨老百姓,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致使国中老臣深为齐国前途忧虑。不久,齐襄公与其妹即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有察觉,预感齐国将会发生大乱,齐襄公的弟弟怕祸及其身,皆打算去国离乡,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公子小白在师父鲍叔牙的开导下,去劝说齐襄公,结果被齐襄公大骂了一顿,一脚踢了出去。兄弟俩见在国内实在待不下去,便先后离开了齐国。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卫国离齐国太远,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即小白的姥姥家去躲避;不久,管仲和召忽带公子纠逃到纠的姥姥家鲁国,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国君的女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虽然一南一西,打算却都是一个,就是静观事态的发展,伺机而动。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终于爆发。当年齐僖公在位时,特别宠爱公孙无知,衣服、礼数和世子享有一样待遇。齐襄公登基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殊权力,公孙无知心怀恼怒,于是勾结大夫闯入宫中,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有余,齐国贵族又杀死了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急着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齐国在公孙无知死后,商议拥立新君的各派势力中,正卿高溪势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个大夫国氏联合,暗中派人急去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公子小白接信后却沉吟不决。鲍叔牙催促他说:“还不赶快回去吗?”小白摇摇头说:“不行。管仲智谋过人,召忽武艺超群,有他们在,尽管国人召我回去,恐怕还是回不去的。”鲍叔牙说:“如果管仲的智谋能发挥出来,齐国为什么还会乱?召忽虽然武艺超群,岂能单独对付我们?”小白还是很担心,他说:“管仲虽然没有发挥其智谋,但毕竟不是没有智谋的人;召忽虽然得不到国人的支持,但他的党羽还是足以加害我们的。”鲍叔牙坚持要小白回去,他说:“国家一乱,智者也无法搞好内政,朋友也无法搞好团结,国家完全可以夺到手。”鲍叔牙又为小白仔细分析国内形势,然后向莒国借了兵车,命令立即驾车出发。鲍叔牙把小白拉上车后,亲自为他驾车向齐国疾驰。坐在车上的小白还是犹犹豫豫,他说:“管仲和召忽两人是奉君令行事的,我还是不能冒险。”说着就要下车。鲍叔牙见小白要下车,非常着急,想拉住他,但两手忙于驾车,腾不出来。于是他也顾不了什么君臣礼节,用靴子挡住小白的脚说:“事情如果能成功,就决定于此时;事情如果不能成功,就由我牺牲生命,您还可以保住性命。”于是他们继续前进。
而这时,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鲁国在齐襄公之时,受尽了齐国的欺凌,鲁庄公早就想出这口气了。只是齐大鲁小、齐强鲁弱,鲁国奈何不了齐国,加之鲁庄公的母亲又是齐襄公的情人,当然不会让鲁国与齐国对立。而鲁庄公即位时,只有12岁,还是孩童,对政策当然不会有什么影响,掌握鲁国权力的是他的母亲和一干卿大夫。
这时,鲁庄公已是20岁的“初生牛犊”,自有一种不畏虎的刚烈个性。而鲁国的政权他也能够控制,不再受制于其母。所以,当齐国发生内乱之时,鲁庄公就积极干预,想把鲁女生的公子纠推上齐国君主的宝座。在雍林杀死公孙无知不久,鲁庄公就召集齐国的部分大夫到鲁国的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紧急磋商,打算把公子纠送回齐国为君,还订立了盟约。
很快,管仲、召忽就护卫公子纠向齐国进发。后来他们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就派管仲另率一支小分队,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于是管仲亲率三十乘兵车,车上的武士,个个精明能干,当人马经过即墨三十余里时,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上前拜见小白,问:“公子别来无恙,现在您要到哪里去?”小白说:“要回齐国为父亲奔丧。”管仲说:“公子纠是长子,按道理应该由他主持葬礼,公子您最好就在这儿停下来,先别回去了,免得人家说闲话。”鲍叔牙虽然跟管仲是好朋友,但当此社稷安危之际,为了自己的主子,也不能再沉默了。他圆睁双眼,生气地说:“管仲,你走你的路吧!各人有各人的事,你少操这份闲心!”管仲见莒国的将士这时都怒气冲冲,戒备森严,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他害怕寡不敌众,便诺诺连声地退了下来。刚退到一处小树林边,他便迅速弯弓搭箭,猛一转身,对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去。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一下子倒在车上。鲍叔牙和随从们一见这情景,慌忙围上来抢救,许多人吓得都哭了起来。管仲见状,急忙率领他的人马逃跑了。管仲跑了一阵,心里越想越得意。他想,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公子纠的君位已经稳拿到手了。他如释重负般地回到鲁国,向鲁庄公一一禀报。鲁庄公闻报大喜,立即设宴相庆。宫廷上下,一片狂欢景象。喜庆过后,管仲便同公子纠一起,在鲁国军队护卫下,从从容容地回齐国去了。
但是,管仲高兴得太早了。原来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那一箭,只射中了他的带钩。小白大惊之下,知道管仲箭法高明,怕他再射,急中生智,猛地咬破舌头,大叫一声,口吐鲜血,装死倒在车上。等管仲跑远了,他才睁开眼睛,松口气说:“好险啊!多亏天公助我,使我复得一命。”鲍叔牙担心管仲会再来,告诫小白不可麻痹轻敌,让他换了衣服乘车抄小路向齐国都城急驰。当管仲和公子纠兴高采烈地在路上走着时,公子小白已提前赶到都城临淄了。
一到达临淄,鲍叔牙便四处奔走活动,说服大臣们拥立小白为国君。有的大臣说:“已派人到鲁国接公子纠去了,怎么可以再立别人?”也有的说:“公子纠年长,按理应该立他。”鲍叔牙说:“我们齐国连年发生内乱,人心浮动,民不聊生,只有立一位有贤德才能的国君,才能使国家安定,如果不立德才兼备的公子小白为国君,而立公子纠为国君,这正合了鲁国的心意,鲁国必会以恩人自居,对齐国发号施令,让我们臣服于他们。这怎么能行呢?目前我国正处在多难之时,而鲁国必会乘机勒索,这样我们怎能忍受得了?”大臣们听了,觉得鲍叔牙讲得很有道理。特别是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了城被拥立为齐国国君,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鲍叔牙知道鲁国不会就此甘心,便派人去对鲁庄公说,齐国已经有了新国君,别再送公子纠回来了。这时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军队已经到达齐鲁边界,鲁庄公哪肯退兵?鲍叔牙见鲁国大军压境,便建议齐桓公发兵抵抗。他和齐桓公亲率齐军,出奇制胜,大败鲁军,并乘机夺了鲁国的大片土地。
鲁庄公吃了败仗,收拾残兵败将,慌忙逃回都城曲阜。正当狼狈不堪之际,鲍叔牙又带领齐兵打上门来,要求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否则,决不退兵。鲁庄公迫于无奈,只好一一答应了齐国的条件,派人杀了公子纠,捉住管仲。鲁国的谋士施伯见管仲生得相貌不凡,知他是位天下奇才,将来必能辅佐齐国,称雄天下,因此建议鲁庄公替管仲在齐君面前求情,将来管仲必会对鲁国感恩戴德而为鲁所用。鲁庄公怕齐君不许,不愿替管仲求情。施伯复又说:“您如果认为管仲不可用的话,就干脆杀了他,把他的尸体送给齐国。”鲁庄公表示同意,而齐国的使者却急忙制止说:“管仲曾射过我们国君,国君对他恨之入骨,非亲手杀了他方能解恨。你们擅自杀了他,我们国君是不会答应的!”鲁庄公哪里还敢得罪齐国?忙让人把管仲绑上囚车,连同公子纠的首级一起交给齐国使者,让他们押送回齐国去。
管仲在囚车里边走边想:“让我活着回去,这一定是鲍叔牙的主意。现在鲁君虽勉强同意把我交给齐使,可是谋士施伯不会同意的。万一他们反悔,派人追上来,我的命就难保了。”想到这里,他忽然心生一计,编了一首歌,教同行的兵士唱。大家边唱边赶路,忘记了疲劳,越走越带劲,三天的路程两天就赶完了,很快就离开了鲁国。等到鲁庄公真的后悔了,派人追赶时,已经追不上了。
管仲回到齐国,他的好友鲍叔牙亲自到城外来迎接他。管仲觉得自己既未能把公子纠扶上君位,又未能与之同死,为其尽忠,现在又让他服务于齐桓公,势必有损于名节。鲍叔牙开导他说:“一个成大事的人,是不计较那些小名节的。你有治理天下的才能,过去却未遇明主,没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现在齐桓公睿智英明,若能得到你的辅佐,治国安邦,必能成其大业,功盖天下。这不比你死守那所谓的‘名节’重要得多吗?”一席话,说得管仲低头不语。
鲍叔牙说服了管仲,又急忙去见齐桓公。齐桓公此时正急需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说:“臣是个平庸之辈,现在国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遇,那是国君的恩赐。您如果想把齐国治理富强,那么有我辅佐就可以了;如果您想称霸诸侯,那就非得管仲不可。”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回答道:“客观地说,管仲是天下奇才。他英明盖世,才能超众。”齐桓公又问鲍叔牙:“管仲与你比较又如何?”鲍叔牙沉静地指出自己在五个方面不如管仲:一是宽和为政施惠于民;二是掌握大权而不使之旁落;三是忠诚待人,团结群众;四是制定礼仪使天下效法;五是执掌军纪,提高战斗力。就是说无论理政治军,还是辖士管民及外交,他都不及管仲的才能。但桓公记恨那一箭之仇,有些犹豫。鲍叔牙进一步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并指出当时管仲射国君,是因为公子纠命令他干的,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像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心里释然了。
在鲍叔牙的建议下,齐桓公同意选择吉日,以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
就这样,鲍叔牙分别做通了齐桓公和管仲的工作,于是齐桓公赦免了管仲射钩之罪,正式拜管仲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