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历代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古人将数字分为阴数和阳数,规定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之中有两个“九”,因而称“重九”,也称“重阳”。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日月并应”指日期和月份都是九。

一个节日的形成是有其渊源的:一是百姓的需要;二是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条件,也就是物质条件。

农谚说:“九月九,大撒手。”指一到农历九月九日,农事就完全结束了。这时,地里即使有未收的庄稼也听任人们随便去取了。在这普庆丰收的时节,人们多么希望有个节日欢庆一下,休息一下啊!九月九日之所以能够成为节日,正是为了满足了人们这一发自于内心的要求。

重阳的源头在先秦时期。

《吕氏春秋·季秋纪》里说:“(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这两段文字是说九月农作物丰收了,人们要祭天帝和祖先,报答天帝和祖先的恩德。

汉朝,人们已经开始过重阳了,但还未定为节日。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说汉高祖时,每逢九月九日,宫中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九九与“久久”谐音,因此,从汉朝起,有了重阳之日祈求长寿的风俗。这是受古代采集药物服用、追求长生的影响。

汉朝,重阳这天有大型饮宴活动。这是由先秦时普庆丰收的欢宴发展而来的。

梁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汝南桓景随仙人费长房游学,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你家中九月九日有灾,赶快回去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在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灾可免。”桓景急忙回到家中,率全家人登上高山待了一天。傍晚,桓景回家时,见家中鸡犬牛羊全都死了。于是,后世人们都在九月九日登高辟邪,逐渐形成了风俗。

登高时,人们要饮菊花酒,还要佩戴茱萸囊。

汉朝,重阳增加了敬老的内容,汉朝皇帝敬老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名的。

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汉高祖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8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享受特殊的待遇。汉高祖下诏说凡50岁以上的百姓,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老”,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并与县令一起管理百姓。

到了魏晋时代,重阳登高的风气大盛,有几则文人逸事反映了这种习俗: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少年时即有才名。后来,孟嘉担任桓温的参军,颇受桓温器重。有一年重阳,桓温在龙山大宴幕僚,请大家饮酒赋诗。正当大家酒酣耳热,诗兴勃发之际,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孟嘉的官帽吹落到地上了。这时,孟嘉正在专心作诗,并未察觉。桓温见状,觉得很好玩,便暗暗命令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并趁孟嘉净手时偷偷将嘲笑他的文章放在他的座前。孟嘉回来一看,才知道自己闹了大笑话,落帽失礼了。但他并不惊慌,也未失态,而是提起笔来,从容地作了一篇文章来回应座前嘲笑他的文章。由于他才思敏捷,文辞华美,文章写成后,四座皆惊,无不叹服,当天的宴会也得以尽欢而散。这就是“孟嘉落帽”典故的由来。

重阳佳节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赏菊成了人们喜爱的习俗。在一片萧瑟的秋风中,唯有菊花一枝独秀,象征着中华民族坚毅不拔的精神。孟嘉的外孙陶渊明不但爱菊成癖,而且嗜酒成瘾。一年,重阳到了,陶渊明因家贫无酒,便采了一大把菊花欣赏。这时,忽然有个穿白衣的公差手捧酒坛子前来拜访,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为了结交陶渊明,特地遣人送酒致意的。陶渊明一见有酒了,不禁大喜过望,马上开坛畅饮一番,过了一个痛快的重阳节。这就是“白衣送酒”典故的由来。当时,公差都是穿白衣的。

江南地区,每逢重阳节,都会让妇女休息一天,不做家务,称为“息日”。原来,淮南谢家的新媳妇丁氏,因为不堪严酷的婆婆动辄打骂,逼她日夜操劳,于重阳节上吊自杀了。死后托梦说:“看在为人媳妇者操劳不辍的分上,请让她们九月九日停止工作,休息一天吧!”当地人盖了一座丁氏祠来纪念她,据说十分灵验。而九月九日妇女休息一天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南北朝时的重阳习俗,除了登高以外,还增加了野宴。重阳这天天高气爽,正适合全家人一起登高饮宴。家宴发展到野宴,这是民风进步的表现。

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建立刘宋后,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

从此,骑射成了重阳的一大节目,就连南朝陈末帝陈叔宝都十分喜欢骑射。他在《五言同管记·陆瑜九日观马射诗》中咏道:“晴朝丽早霜,秋景照堂皇。干惨风威切,荷雕池望荒。楼高看雁下,叶散觉山凉。歇雾含空翠,新花湿露黄。飞禽接旆影,度日转铍光。连翻北幽绮,驰射西园傍。勒移码瑙色,鞭起珊瑚扬。已同过隙远,更异良弓藏。且观千里汗,仍瞻百步杨。非为从逸赏,方追塞外羌。”诗写得很豪迈,反映了重阳骑射的盛况。

唐玄宗是有名的风流皇帝,文才武略均非等闲。他的骑射本领超人,常在重阳节这天大显身手。为此,还有一段有关他过重阳的传说。

天宝十三年(754年)重阳节这天,唐玄宗和大臣在沙苑打猎。突然,唐玄宗发现一只仙鹤在空中徘徊,便引弓一箭将其射中。不料,这只仙鹤并未掉到地上,而是带着箭飞向西南方了。原来,这只仙鹤是四川青城山成仙道士徐佐卿变的。他回青城山后,把箭留在壁上,对其他道士说:“刚才,我到天上走走,不巧被箭射中。这支箭不是凡人的,我把它留在壁上,等这支箭的主人到这里时,你们再还给他,千万不要遗失了。”说完,在壁上留下了得到这支箭的时间:天宝十三年九月九日。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于长安陷落前逃往四川,一天到青城山道院观光,发现壁上插着一支箭,拔下来一看,原来是自己用过的,心中十分奇怪,问道士后才知道其中缘故。

这虽是传说,但也反映了唐朝皇帝在九九重阳之日的骑射活动。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国富兵强,物阜民丰,重阳定为节日已经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宰相李泌奏请皇帝批准中和(二月二日)、上巳(三月三日)、重阳(九月九日)这三天为三令节,唐德宗准奏。从此,百官都可以在三令节休假了。于是,唐人过重阳的风气更盛于前朝,家家饮宴,处处欢歌。

唐德宗不但给百官放假,而且还提供活动经费。

贞元四年(788年)九月二日,唐德宗下诏说:“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择地追赏为乐。每节宰相以下及常参官共赐五百贯,翰林学士共赐一百贯,左右神威、神策、龙武等三军共赐一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将军共赐一百贯,各省诸道奏事官共赐一百贯,委度支每节前五日,准此数支付,从本年九月九日起给,永为定制。”

“择地追赏为乐”就是让不同部门的官员自己找地方集体去游乐,国家为这种集体游乐活动提供经费,职位越高,得到的经费越多。

重阳定为节日,全国放假,人们都去尽情欢乐。唐诗是唐朝特有的一朵奇葩,光照文坛。在唐朝,赋诗的风气朝野皆同。唐德宗、唐穆宗、唐宣宗都在重阳节这天大宴群臣于曲江池,并命群臣作诗上呈,评定优劣,为佳节助兴。

从那时起,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更是普及全国。在重阳登高的同时,唐德宗还鼓励人民讲武习射,此风一直沿袭到清代。

唐朝大才子王勃的千古名文《滕王阁序》即作于重阳节。当时,王勃的父亲正担任交趾令,王勃万里迢迢前去探望父亲,于九月九日这天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阎伯屿的女婿吴子章颇有文才,阎伯屿想借此机会夸耀一番,便命吴子章事先作好一篇《滕王阁序》,准备在宴会上拿出来冒充即席之作。宾客皆知其意,因此当主人拿出纸笔请大家作序时,人们都客气地推辞了。只有到南海探父路过南昌的王勃因为不知道个中情由,所以毫不客气地接过纸笔就写。阎伯屿十分不悦,便命令小吏见王勃写一句就上报一句。开头几句,阎伯屿摇头说:“全无新意。”可是,当王勃的功力逐渐展现时,他也不得不微微点头赞许了。等小吏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再也忍不住了,站起来拍案叫绝:“真奇才也!”结果,王勃一朝成名。

唐朝帝王在重阳节这天要登高游宴,要赏菊赋诗,还要骑射,因此,放假一天,时间是不够用的。于是,重阳节就提前到九月八日开始,有时到九月十日仍在过重阳。这样,唐朝重阳节不是一天,而是两天或三天。因此,李白在《九月十日即事》一诗中咏道:“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认为重九是凶日,人会遇到各种灾难,因此要离家登高避灾,要插茱萸、饮菊花酒驱邪。

宋朝时,过重阳节已经发展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了。风俗习惯的改变,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宋人把茱萸称为辟邪翁,茱萸是一味很好的中草药,可以医风邪,治寒热,去湿气,驱毒虫,并能开郁、宣气、消食。

宋人称菊花为延寿客,极为钟爱。

宋人过重阳节时,从宫廷到民间都要买菊、赏菊、饮菊、簪菊、咏菊,还点菊花灯,吃菊花糕,重阳节简直变成菊花节了。

宋朝重九之日,不仅宫中与富贵之家要赏菊,就是一般平民百姓也要买一两棵菊花赏玩。菊花高洁的品格和傲霜的精神为人们所喜爱,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精心地培育它。到宋朝时,菊花已繁衍到七八十种了。其中最突出的品种有:花色白黄,花蕊像莲房一样的叫万龄菊;粉红色花的叫桃花菊;花瓣白色,花心檀色的叫木香菊;纯白色花,花朵巨大的叫喜容菊;黄而圆的叫金铃菊;又白又大,花心为黄色的叫金盏银台菊。

重阳节这天,汴京城里处处菊花盛开,赏菊活动达到高潮。酒店也用菊花装饰起来,有菊花门、菊花窗等。

重阳节这天,汴京寺庙办有斋会。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高僧坐在狮子上讲经,成为一种奇观。届时,人们纷纷到寺中听高僧讲经,游人极盛。

九九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人们带着酒具、食盒到高山上、高阁上、高塔上、城墙上饮酒赋诗,尽兴而归。

宋朝时,京城人多到郊外登高。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游人如织。人们在这一天宴饮欢聚,酒中泡上菊花,身上佩戴着茱萸。

北宋时,在重阳节这天,京城人要作重阳糕互相赠送,糕上不仅插着彩色小旗,还有各种各样的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有的还用粉做成狮子、蛮王等形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糕。

重阳糕也叫菊糕,南宋时京城人以菊糕互相馈赠,其做法与北宋大致相同,只是用料不同。他们用糖、肉、秫面和在一起做成糕,上面放肉丝、鸭饼,缀以石榴,标以彩旗。有的仍做蛮王、狮子置于其上。

南宋宫中从九月八日起就开始过重阳节,庆祝活动更加铺张。庆瑞殿上摆上万盆菊花,粲然生辉。晚上,还要点起菊花灯,亮如白昼,和元宵节差不多。接着,还举办赏灯之宴。久之,制灯、赏灯的活动渐渐推广到了民间。

逢年过节,人们总不忘祭拜祖先,重阳节也不例外,南宋百姓大都在这天准备好纸钱到郊外的祖坟前去祭拜。

元明两代,重阳习俗并无太大的变化。不过,明朝人过重阳时,父母都将已经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过节,也称重阳节为“女儿节”。

明朝重阳节有“辞青”的习俗。重阳时节已是深秋,草木黄落,正是观赏红叶的好时节。北京人喜欢在重阳节这天到西山看红叶或洗温泉。来的人大都携带酒菜痛饮终日,一醉方休,称为“辞青”。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阳节,朱元璋重游皇觉寺。这时,皇觉寺已经重修了,修得巍峨壮丽,金碧辉煌。朱元璋在皇觉寺过节,甚感欣慰,不禁回忆起当初从皇觉寺起家的艰苦历程:当年,在濠州皇觉寺里,朱元璋是一个挑水做粗活的小和尚。佛性大师见他聪明伶俐,却没有禅心,便教他读史书。由于天下大乱,灾荒频发,寺内没有足够的粥给众僧喝,朱元璋只好云游四方,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讨饭生活。他几次饿昏在地,被人救起。后来,他参加了红巾军,屡立战功,威望越来越高,许多仁人志士都投到他的旗下。朱元璋在谋士刘伯温的协助下削平群雄,登基做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恢复乡试,唯才是举,减免赋税,惩治贪官,微服私访,为民申冤,躬耕于田亩,鼓励农业生产,一时被百姓歌颂为朱青天。朱元璋做了三十一年皇帝,每年重阳节都能与民同乐。

明代,江南过重阳时,有人牵羊赌彩,赢者会得到肥羊。重阳节的活动内容大大增加了,有歌舞、划船、骑射、饮酒、呼卢、蹴鞠等。申时行在《吴山行》里吟唱道:“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胜事俗相夸。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横塘迤逦通茶磨,石湖荡漾绕楞枷。兰桡桂楫千艘集,绮席瑶尊百味赊。玉勒联翩过羽骑,青帘络绎过香车。万钱决赌争肥羜,百步超骧逐帝。落帽遗簪拼酩酊,呼卢蹋鞠恣喧哗。只知湖上秋光好,谁道风前日易斜。隔浦晴沙归雁鹜,沿溪晓市出鱼虾。荧煌灯火阗归路,杂逻笙歌引去槎。此日遨游真放浪,此时身世总繁华。”

明朝时,一些富贵人家在重阳节要买进数百盆菊花,巧妙地层层堆叠成菊山或菊塔,十分壮丽。

清朝时,北京城里最高点是景山之巅。但在明朝,景山并不是最高的,明朝皇城内最高的山是兔儿山。兔儿山高约五十丈,相当于三个景山那么高。兔儿山在西安门内府右街图样山胡同附近,在明朝属西苑。兔儿山上的高台称旋磨台,俗名转马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兔儿山顶建了一座清虚殿。站在兔儿山上俯瞰,整个北京城尽收眼底。兔儿山的北边还有一组大光明殿等宫殿建筑,既能赏景,又便于休息。因此,兔儿山成为明朝皇帝重阳节登高必选之处。每到重阳节,宫监内臣都要换上菊花补服,吃菊花酒。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阳节,明熹宗朱由校携带宫眷来兔儿山登高。钟鼓司邱印为皇帝表演节目,演的是洛阳桥记。崇祯末年,崇祯皇帝重阳登高时赋诗道:“重阳旋磨台,共进菊花杯。”兔儿山在重阳节是皇帝登高的地方,平时则由一些宫监和道士把守着。

清朝,兔儿山逐渐被废弃了。兔儿山上的奇石有的被搬走,有的被皇帝赏给大臣了。后来,宫苑缩小,兔儿山被铲平了。

清朝时,皇帝在重阳节这天要去万岁山登高。皇城里有两座万岁山:一座是景山,另一座是北海公园的琼华岛。

景山最早形成于辽代,那时只是一座土山。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以北兴建大都城时,景山被囊括在元朝皇城的御苑之内,成为皇宫的一部分。明永乐年间修建紫禁城时,景山位于紫禁城之北,取名“万岁山”。因为万岁山正好在京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屏障,所以风水先生称其为“镇山”,意为“镇压元代王气”。明朝修建皇宫时,曾在这里堆过煤炭,以备急用,于是民间多称万岁山为“煤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万岁山”才改名“景山”。当时,景山上遍植元、明、清各朝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奇树,山下种植果树,因而景山也曾叫过百果园。百果园内饲养过豹、鹿、鹤等动物,成了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园。随着兔儿山被削平,万岁山成为当时北京城的最高点,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全城。

琼华岛在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改称万寿山,又称万岁山。

琼华岛在太液池南部,比景山矮了三丈多,是按神话仙境“海上蓬莱”设计的。琼华岛始建于辽代,辽灭亡后,金又在辽的基础上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规模宏伟的太宁宫,太宁宫沿袭我国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制。为了修琼华岛,金朝皇帝千里迢迢将北宋汴梁艮岳中的太湖石移置岛上,形成了岛上怪石剔透、奇峰嵯峨的独特景观。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都,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划入皇城,赐名万寿山、太液池。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后,万寿山、太液池成为紫禁城的西苑。明朝又向南开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袭明朝,西苑依旧。清顺治八年(1651年)时,顺治皇帝在琼华岛山巅建了一座白塔,因此琼华岛又被人们称为白塔山了。这里景色美,离皇宫又近。重阳节这天,清朝皇帝大多愿意在琼华岛登高。

乾隆皇帝一般在承德避暑山庄行宫过重阳节,举行登高、赏菊和放风筝等活动。在重阳节这天,乾隆皇帝还要举行节日宴会。这种宴会有时还有政治意义,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古厄鲁特部首领渥巴锡等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到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为加强满蒙关系,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为渥巴锡一行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乾隆皇帝见四海一统,心中欣喜,即席赋诗道:“重阳宜宴赏,况有远来人。”郎世宁所画巨幅横轴《万树园赐宴图》,即反映了这次大宴的盛况。

清末,每年重阳节,慈禧太后于北海以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架起蓝布围障吃烤肉,防止别人偷看。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处,在神武门内,这里距内宫最近。

明清两代,皇帝在重阳节这天都要登高。上行下效,于是民间百姓也争着在这天登高。每逢重阳佳节,好多人便带上酒具、茶具到报国寺的高阁上饮宴作乐。当年,报国寺内有高阁巍然耸立,站在高阁上可以望见卢沟桥上过往的车马。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极为盛行。《燕京岁时记》里说:“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大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不论文人百姓,贵族平民,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有些富贵人家还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后架起幕帐,摆上桌椅,大吃烤羊肉或涮羊肉,一边吃一边听歌看舞。

清代,北城居民多去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登高。坐落在白石桥以东长河(高粱河)北岸的真觉寺内,有一座金刚宝座塔,前临长河,背依西山,寺内宽敞。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巍然耸立,寺外河水清清,高柳临风,长堤似带,宛如人间仙境。因此,这里成了游人重阳登高的好去处。

真觉寺内的金刚宝座塔是世间罕见的佛塔。自我国建造佛塔以来,金刚宝座塔仅建有十余座。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是目前全国现存的六座同类型金刚宝座塔中最为古老、雕刻最为精美的一座,堪称明朝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

西城和南城居民多到西便门天宁寺塔登高。天宁寺里的僧人在寺内种了一大片菊花,游人在此登高赏菊,十分惬意。清人李静山在《增补都门杂咏》中咏道:“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犹带玉人来。”

东城和南城的居民在重阳节这天,有的登上高塔,有的登上城楼,一个个玩得十分尽兴。

重阳节这天,北京游人最多的地方是玉渊潭的钓鱼台。在重阳节这天,钓鱼台里的养源斋一带分外热闹,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大家不仅登上巍峨的钓鱼台,还在钓鱼台西面、南面和会城门一带举行跑马会和赛车会。

民国时期,为了尚武强国,曾在重阳节提倡登高习武,并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 za/VudygTEunpVPnOeetJ0FhUYdol/5mLkCWUeRxFGBIRhaa8sZnwWTUQUbP0+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