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着一个神秘的民族,他们拥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僰(bó)。神秘的“僰”有着怎样的来历呢?这个民族何以凿壁建屋、悬崖造墓?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到哪里去追寻他们的踪迹呢?

在云南,今天的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赫然耸立着陡峭无比的山崖。这崖壁使每一个到过乌蒙山区豆沙关的人都会难以忘记。不仅是因为它的峭拔,更因为那高高悬置于崖壁半腰的悬棺。这些状如向苍天祈问的棺葬,使人们感到,在这直插云霄的自然奇观面前,曾经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崖壁间那来自于自然的威严让人着迷又望而却步。然而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却对这陡峭的山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态度,他们甚至与这神秘的力量合而为一。

崖壁间那来自于自然的威严让人着迷又望而却步

状如向苍天祈问的棺葬

荆棘丛中的仁者

这支先民被称为——僰人,一个把历史雕刻在悬崖上的民族,一个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作出了伟大贡献却又悲壮消亡了的民族。

两千多年前,正当纣王与妲己沉湎于逸乐、朝政日渐荒废、战争频仍、群雄角逐之时,一个西南的少数民族——“僰”赫然崛起了。当时的西南少数民族大多是以虫蚁为食、野果为餐、逐猎为生的“蛮夷”。“蛮”字从虫,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当时的原始生存状态。但“僰”却是个例外。因为他们温和、仁善又聪颖智慧。虽然他们最早栖身的地方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但他们历尽艰辛,开荒拓野,建造家园,成为名副其实的披荆斩棘创造幸福的人。由此,便有了他们的称呼“人”字上加上“棘”字——僰,从这个字中能看到人的历史。

僰崛起之时,正是武王计划伐纣之时。于是,武王联合包括僰在内的西南少数民族,攻打朝歌,纣王兵败自焚,商朝灭亡。因随武王伐纣有功,将领被封为僰 侯,建立了 候国。当时它控制了三千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疆土囊括了今天的川南、滇西、贵州部份广袤的土地。古国人口稠密,商旅发达,繁荣富庶,境内文化独特,风俗奇异,强盛一时。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巴蜀的邻国,中原大批汉民迁徙来此屯垦,古国由此成为巴蜀边陲的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然而,僰人的聪明智慧与仁心厚德带给他们繁荣的背后,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勤劳善良的僰族人靠山打猎,靠水捕鱼;守着平原的种植庄稼,住在丘陵的栽果树、种桑麻;他们用果子酿造出最早的白酒——僰酱,还在僰道(今宜宾地区)开拓出大片的荔枝园……人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全国的人都知道僰人种的荔枝甜,也都知道这个聪明的民族有着高超的冶炼技术。于是,先秦的那些达官贵人坐不住了。

大批的僰人被掳来充作奴隶。他们被特殊称作“僰僮”,一种专门为主人种植、冶炼用以赚取大量财宝的奴隶。相传涪陵人寡妇“清”,就是用雇佣僰僮为其炼朱砂所获得的巨万资财,帮助秦始皇完成统一霸业的,始皇帝为了纪念他的大恩人,还为她修筑了“怀清台”。

历史驿站

秦始皇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楚、燕、韩、赵、魏、齐六国争雄。其中,秦国国力空前强盛,军事力量远胜于其他六国。秦国采取从内部瓦解六国合纵之势,远交近攻,先弱后强的战略,并采纳李斯的建议,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公元前22年,秦国先后灭掉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嬴政称始皇帝。秦朝地建立结束了春秋以来五百余年的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到了汉代贩卖僰人奴隶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在集市上常常可以看到僰僮被放在牛马中间进行兜售。相传西汉才女卓文君的父亲——临邛富商卓王孙,家里就有三千青壮年僰人家奴,为他冶铁煮盐,种地酿酒,从而“家资巨万,富傲王侯”,成了名噪一时的蜀中首富。一曲《凤求凰》使西汉才子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佳话。殊不知二人当时所喝的《凤求凰》酒,就是僰人酿制出来的呢。

文君井,位于邛崃市内里仁街,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设“临邛酒肆”时的汲水之所

技艺高超、性格仁厚、能歌善舞这些特征使僰人不可避免地成了周边强悍民族掠夺的对象。这种掠夺和贪心是与日俱增的。一日重似一日的压迫,使温顺的僰人再也无法忍受,他们终于为自由奋起反抗了。然而,长期的压迫已经使僰人失去了大量土地、劳动力,他们的反抗很快被镇压了。换来的是更加残酷地压迫。为了使僰人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朝廷所用,从唐开始,朝廷对僰人展开了一次次讨伐。

历史驿站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司马相如(前179年——前117年),字长卿,四川成都人,汉时文学家,著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等名篇,素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临邛富豪卓王孙的爱女卓文君,容貌秀丽,素爱音乐又善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年轻守寡。司马相如仰慕才貌双全的卓文君,便趁一次到卓家做客的机会,借琴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帘后的卓文君闻之怦然心动,当夜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私奔了。留下一段佳话。

到了明代朝廷强行在僰人聚居区“改土归流”,派去的汉族官员对僰人采用民族歧视政策,僰人掀起了最激烈的反抗。双方的矛盾已经超过了事物发展的极限,无法控制了。明王朝从洪武到嘉靖不到两百年间对僰人进行了十一次残酷地讨伐。到明万历元年,僰人的生存范围已经缩小到兴文、珙县、筠连等几县,僰人口约两万人。公元1573年张居正与高拱争权,为引开政治视线,张居正以铲除后患为名,力主剿灭僰人。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明军先后攻下灵霄山,奇袭都都寨,激战九丝城,僰僰人终被明朝所灭。时僰侯国已存世两千六百余年,在经历了耀眼的绚烂与漫长地抗争之后,这个神秘的民族,也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久地消失了。留下了一曲悠长而凄楚的挽歌和一大堆后世难解的谜团。

历史驿站

改土归流: 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对加强官员廉政建设,发展地方经济,开展文化交流,加强中央政府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悬崖上的民族

朝廷一次次地征剿,迫使僰人只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生存。僰人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他们将家建在悬崖峭壁上,这样不仅可以躲避野兽侵袭和官兵的追杀,而且还可以腾出土地进行耕种。地震、大火、洪水等自然灾害也无法侵袭到他们。

许多年前也许僰人就是这样将沉重的棺木置于崖间,同时也将他们美丽的愿望寄予了苍天

这是一张仰拍的悬棺照片,似乎天有多高,棺木就有多高,它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它离我们似乎又是那么遥远

他们是如何将家建在峭壁上的呢?也许,僰人是利用高大的马桑树和桢楠树、藤条、荆棘灵活地穿梭于崖壁之间。但这些都是猜测,僰人凿壁建屋、悬崖造墓的风俗一直是后世人热衷探索的谜团。

带着同样的疑问,无数名探险家来到了云南省昭通市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一带,因为这里,不说是绝无仅有,也是僰人悬棺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远远望去,一个个棺木悬挂于万仞绝壁之上,四周云雾缭绕,感觉似有神在启示。僰人这个已经消失了的民族,他们用自己奇特的丧葬习俗延续着自己曾经存在的事实。

这是一张用电脑做出的方位图,棺木距崖顶一百五十米

当年的僰人就是这样将整木的中心掏空的

据测,崖洞距离谷底的垂直高度有一百三十米。同样可以得知,悬棺距离崖顶的距离更是达到了一百五十米。无论从下而上还是从上而下,一百多米的垂直高度,都是古人难以逾越的障碍。更何况,悬棺使用的是对于今天来讲已经是十分稀有的桢楠木,这种木材质地紧密,很重,极为耐腐蚀,而且棺木的打造方式也极为特别,是将一根完整的楠树掏空,棺木上下两个部分利用凹槽相连接,内部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楠木本身已经很重,这样的打造方法使得棺木更加厚重,棺木加上死者的重量可达五六百斤。一千多年前,既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施,河床也不比现在高,僰人挑战这样的高度和重量,将棺木放置在这陡峭的山崖上,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历史驿站

悬棺的摆放方式: 历史上各朝代的悬棺共有三种摆放方式。第一种是悬棺法,就是打进桩孔,然后用木棍打进去,再把棺材放在外边;第二种是自然崖穴法,就是把棺材放在自然的崖穴里边;第三种是人工凿穴法,选定一个地方后,由人工打一个洞进去,把棺材放在里边。

有人也设想过利用吊装方法放置悬棺,就是用类似辘轳的木制绞车和几个木制的滑轮,用绳子将棺木吊起来,等棺木提升到洞口时,由事先进入洞中的人甩出绳子,就可以将棺木拉到洞中。这种设想在后来的试验中证实是可行的。悬棺在现代人的精心设计之下轻易的就被吊装成功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承受数吨重量的钢索帮了大忙,然而,在连麻绳都没有的古代,僰人使用什么样的绳索才能够承受住五六百斤的重量呢?

桢楠木真是坚硬而耐腐的木材,千年后的今天,桢楠木悬棺仍旧保持着当初的状貌,拱形棺盖还历历在目

僰人就是顺着这条小路将悬棺运上崖间的

老乡手中的竹篾就像绿色的精灵

昭通地区到处生长的竹林让人们寻找到了答案。当地的老乡用单根的竹条捆绑刚砍下的竹子,一捆捆的方便运输。用力拉拽之下单根的竹条便已显得极为结实。僰人使用的大概就是竹子编成的绳子。

历史驿站

悬棺的历史年代: 不同时期的悬棺形状也不同。隋唐以前的悬棺,棺盖是拱型的;唐朝以后的悬棺,盖子是平的。昭通的悬棺盖子都是拱型的,所以说,按照时间的下线,这里的悬棺至少是唐朝的。

绳子的问题似乎已经解决,然而一千年前的僰人是否已经掌握了绞车的使用方法还不得而知。豆沙关这处悬棺处于水流湍急的朱提江的水面上,绞车又如何放置呢?就在人们还在为绞车的放置问题伤脑筋时,有人发现了另一条蹊径。在山崖上有一条很难走的小道。这条小径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它的确是一条小路,可以通到悬棺处。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十分简单了,只需多些人便可将棺木顺着崖壁上的那条小路搬运上去。那么,崖壁上的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容得下几个人通过?这只有问当地的村民才能知道了。

现代人模拟人运送悬棺的过程,现代化的机械都用上了,仍旧显得那么吃力

杂草丛生的栈道,崖壁近在咫尺,当年的人在这条小路上不知穿行了多少次

在这本何姓的家谱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时间和当时记载的事件似乎都与传说中僰人的灭亡有着一定程度的吻合

何家村的老人们围在一起说着那从前的事情

悬棺对面就是豆沙古镇,当地村民世代在此生活。他们也不知道这悬棺在他们的头顶上悬挂了多少年了,僰人离他们已经遥远,悬棺在他们的眼中也充满了神奇。一个村民现在讲述起自己祖辈的经历还心有余悸:“早先的时候,我的祖辈爬上过悬棺,还看到里面有陪葬的珠宝。谁想到,手一伸,眼睛就看不见了;赶快放下去,眼睛就又能看见了,积古(知道的老事多)的老人都说这悬棺里的东西是不可以动的。”看来当地人对悬棺既感觉神秘又充满敬畏。令人兴奋的是,那个曾经爬上过悬棺的人还健在呢!

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话也说不太清楚了。当年上去的三个人里只有他还健在了。提起年轻时的那次历险,老人表现得很兴奋:“那大概是1951年,我们几个人一核计就决定上去看看。这上悬棺可得看清楚再去,必须盯着盯着,慢慢就上去了。那小道,有的地方窄得只能一个人侧身走。当时,我年轻气盛,抓着树枝就上去了,打开两副棺材,其中一副还没有腐烂,伸手一碰衣服就碎了。”

依据老人所说,通往悬棺处的崖壁并不像在对面看起来那么陡峭,身手敏捷的人攀着崖壁上的藤条,慢慢的就可以爬上崖洞。这个消息令很多人都跃跃欲试。

想要爬上悬棺,必须过到江的那一岸。朱提江看似平缓,实际水流很急。多少橡皮筏都被冲翻了。可以想象,一千年前的僰人放置悬棺该是何等艰难,他们为何要这么做?昭通境内更容易接近的一处保存完好的悬棺——威信瓦石悬棺告诉了我们答案。绕过河流,沿着一条山间小路前行数公里,接近山顶时,僰人当年的所作所为在我们面前变得逐渐清晰起来。这里明显是人为搬运悬棺而开凿的栈道(在峭壁上凿孔支架,临时铺成的窄路)。种种的迹象告诉我们,僰人为了将祖先葬在这绝壁之上而付出的巨大的艰辛,这艰辛背后折射着的是他们思想观念中蕴藏着的类似宗教般无比强大的力量。

与汉族人讲究入土为安不同,僰人喜欢将死者摆放在空中,并且远离活人的世界。这透露着僰人怎样的一种生死观呢?这与族世代遭受外族侵袭又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呢?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在强悍面前显得那样孱弱无力,他们只好将内心的不甘寄托于上天。天是僰人宗教观念中灵魂的最好归宿,这山体的岩石既是通往天界的天梯,也是祖先的灵魂与活着的子孙沟通的媒介,子孙们幻想着通过这媒介获得祖先的护佑,实现民族的中兴。然而,千百年的风雨侵蚀让他们未能如愿。

僰人归来

三月份的昭通地区,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着的僰人也如同这油菜花一般的繁盛。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时刻感到这个民族地存在。就好像他们从未离开过。这个神秘的民族,难道他们真的被明朝灭绝了吗?

历史驿站6僰人的称呼:僰人的称呼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据典籍记载,他们先后经历了濮人、僰人、都掌蛮等称谓。为百越族系,“僰”、“濮”、“都掌蛮”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不同族称,在族属源流上是一脉衍续的。

在僰人中,“阿”是一个大姓。明朝万历元年,大规模的剿杀行动之后,朝廷开始围剿那些逃进深山老林的僰人,特别是对人群中姓阿的,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格杀勿论。在这种血腥屠杀和镇压下,活下来的人不得不改名换姓,不敢承认自己是僰人,也不敢再姓阿,他们将“阿”姓改成了“何”姓。现在四川、云南一带姓何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自己是不是僰人的后代。这一带有句流传很广的话“游倮倮,范苗子,何家挂岩子”,意思是说,姓游的人是藏族的后代,姓范的是苗族的后代,姓何的就是挂在悬崖上僰人的后裔。还有一种传言是:幸存下来的僰人散居于云、贵、川毗连的广大地区,珙县南广河流域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云南横江流域、贵州南盘江流域都有僰人的遗民居住,只是他们慑于朝廷的威胁,不敢再承认自已的民族了。

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雨雾中的何家村,黄花遍地

在昭通一个何姓人聚居的村落,在老乡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一位据说可能了解这方面事情的老人。老人家闭口不谈僰人后裔的话题。明万历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我们也不知道老人家为什么还要回避这个话题,无奈之下只好请他拿出自家的家谱,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在这本何姓的家谱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时间和当时记载的事件似乎都与传说中僰人的灭亡有着一定程度的吻合,这难道只是巧合吗?明朝地剿灭带给这个民族多么彻骨的疼痛啊!

僰人已经离我们远去,只留下了蒙胧的背影

我们尊重老人刻意地回避,但我们相信老人家的回避一定是出于对祖先虔诚的爱戴。为了最终解开僰人后裔之谜,也为了保护这神奇的文化遗产,我们决定对威信瓦石悬棺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于是,在云南省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在悬棺中静静地躺了千年的神秘的僰人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人头骨复原图,小伙子还挺帅的

这就是生物的自然身份证DNA,这里边藏着人的秘密

考古学家吉学平、中科院生物学家宿兵等专家联手开始僰人的复原工作。这具僰人的骨骼身高大概在1.65米到1.70米之间。这样的身高在古人中并不算矮。这个僰人的右侧眉骨处有一个明显的创伤,是刀伤还是剑伤不敢肯定,但可以猜测,这个僰人也许是一名战士,在某次战争中负伤身亡。

研究人员特意留意了这具僰人骨骼的门齿。因为,根据《云南志略》中记载在僰人生活过的地区曾有个土僚蛮族也行悬棺葬。他们还有一个奇特习俗,男子成年要凿去门齿。关于这一习俗还有个传说。据说从前,珙县岩塘弯有个女妖精,常以红帐子罩人,使人昏迷不醒后死去。族人青年阿大为除女妖,越火山,跨冰河,翻蛇岭,闯黑林,来到昆仑山,求女神相助。女神赐以两头涂了白粉的油茶树棒降服了女妖。在给昏迷者喂药时,病人紧咬牙关,药难下肚。阿大从整治病牛犊的灌药中得到启示,便敲去病人一颗牙,以竹筒像灌牛犊那样如法炮制。不多久,昏死的人逐渐醒了过来。从那以后,有人怕中了红帐子瘴毒后,不好灌药,事先打掉两颗牙齿,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虽说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其中传达给人们的信息不可忽视。“阿”姓,住在川南滇西,行悬棺葬,这些与僰人的风俗简直如出一折。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叫做僰人,而叫做土僚蛮呢?“僰”与“土僚蛮”是同一民族的不同称呼,还是同源的两个民族?而今这两个民族是都消失了,还是衍续为他族?研究人员希望能通过这具僰人骨骼解开这个谜。令人迷惑的是,这具僰人骨骼的头盖骨上没有打牙的痕迹。难道僰人与土僚蛮真的是同源异族?

人是他还是她的祖先

又如何能确切地知道他们的族源呢?研究人员想到了生物的“自然身份证”——DNA。不同的人类族群都有着自身独特的DNA遗传特性,那么通过DNA的分析,就可以判断僰人确切的族属,这也是对僰人研究领域的最为重要的课题。宿兵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这个一千年前的僰人的骨骼中成功地提取DNA。

宿兵真的成功地从这个僰人的骨骼中提取了DNA,经分析发现僰人的基因与北方的氐羌比较接近,但由于标本太少,他暂时还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这次尝试让宿兵看到了希望,他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科研小组,下决心日后一定要揭开僰人神秘的面纱。僰人,这个消失了的神秘民族,留给今天的人们太多的未解之谜。也许今后我们再也找不到真正的僰人了,但始终高耸着的悬棺延续着他们的生命,这条路,僰人远没有走到尽头。

行走视点

在旅游胜地云南,小城昭通不是一个最被关注的地方。然而它的风采却没有被淹没在诸多的风景名胜之中。

昭通虽然不大,但历史悠久,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古代的昭通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朱提文化,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再加上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作为特色鲜明的风景旅游区,昭通当之无愧。

这里的景观多得数不清。其中的“葡萄井”和“黑颈鹤”别具特色。两个景区相距不远,行程十分方便。

先从昭通包车去葡萄井,游玩一上午,午饭后搭乘去大包山的班车,傍晚到达黑颈鹤保护区。当晚入宿农家,农家会帮助我们联系看鸟车。第二天一早坐车观鸟。

“葡萄井”是一眼泉水。它终年喷涌如葡萄、如珍珠,浑圆晶莹,僰人们称它“葡萄井”或“珍珠泉”。泉水出自深山幽谷,富含矿物质,饮之甘美异常。奇特的是若用碗盛满,水面涌而不溢。人们常喜欢饮的“滇曲”和“葡泉”酒,都是用珍珠泉的水酿造的。据说常饮此水可以养颜美容。

虽然大包山本身没什么特别,但来此过冬的黑颈鹤却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里年平均气温6.2℃,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相中了这里,每年都来此“度假”。早起,在晨雾中欣赏黑颈鹤翩翩起舞,美不胜收。爱好摄影的朋友一定带足胶卷,千万不要错过这一美景!

玩累了,走饿了,那就坐下来吃点风味美食吧。来到云南一定不能错过“洋芋”(土豆)。只有在云南才能吃到用二十多种方法烹调的洋芋。

玩好,吃饱之后,别忘了带些天麻回去。这种名贵的中药,有平肝息风及祛风湿等功效,治疗头痛,头昏、眩晕、手足抽搐、痉挛及风湿痛等症特别有效。云南可是我国天麻的主要产地之一,一定别错过。 bvCwRXR2fomBeSa80LdySE5sf0l+CmR7slIvmt7l2WbOms5uEwC6uJdhfC5RQM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