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庄园工作人员介绍,像中国大部分的大型私家宅院一样,牟氏庄园是历经九代主人二百多年的不断扩建,才拥有了今天的规模,总计耗费了牟家四十多万两白银。庄园不断扩建的历史,往往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
牟氏先人牟敬祖出仕山东,卸任后即于当地为农。此后,二世到七世,牟家人丁稀微,家族社会地位每况愈下,长期遭受豪强欺凌,又世代备受贫穷煎熬,于是产生了读书取仕的想法,开始“延明师课诸子”。七世牟时俊育有八子,决心教子读书做官。他给儿子们立下规矩:“邻舍日演一台戏,尔曹每课三篇文。”他的第五子牟道行不负厚望,24岁中举人,出任河南府宜阳知县,成为继牟敬祖之后牟家第二个做官的人。从此,牟家开始人丁兴盛,得意于仕途。
像中国大部分的大型私家宅院一样,牟氏庄园在二百多年间不断扩建,才拥有了今天的规模。
据统计,两个世纪以来的扩建总共耗费牟氏家族四十多万两白银。
据统计,两个世纪以来的扩建总共耗费牟氏家族四十多万两白银。
庄园不断扩建的历史,往往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
第九世牟镗又生八子,但是夫妻双双早亡。夫妻二人去世时,幼子牟国珑年仅8岁。已经中了进士的长子牟国,毅然放弃仕途,终生主持家政,教育兄弟自强不息。第二子为廪生,也主动放弃功名,为兄弟们授课。当时正值栖霞的于七领导反清起义,牟氏兄弟八人被清政府误捕到省城济南提刑按察使司监狱,蒙冤三年,一人死于狱中。七兄弟在狱中苦读不止,书声响彻囹圄,感动狱吏,最后被无罪释放。牟氏兄弟七人最终全部考取功名,一家出了两名进士,两名廪生,两名增生,一名岁贡,自此传为美谈。
牟国珑在53岁时以进士身份被选授为直隶省南宫县知县。据清版《栖霞县志》和《牟氏谱稿》记载,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凭一身书生傲骨和凛凛正气,办事公正,不畏豪强,因审理一桩民事案件,得罪了京官给事,在56岁时被削职为民,隐居故里。
牟氏庄园忠来堂
牟国珑遵从家族确立的“读书做官”的道路劳碌半生,政绩显赫,却因为人耿直不屈而最终失意官场,愤而返乡。半生宦海沉浮,他深知官场险恶,人心难测,这一条读书致仕的道路并不平坦,要保住牟家的百年根基恐怕还需早日抽身撤步,洁身自守。回乡后,牟国珑写下了“清风两袖意萧萧,山径虽荒兴自饶。世上由他竞富贵,山中容我老渔樵”的诗句,自此彻底放弃仕途,耕读教子。
在栖霞城北古镇都村,牟国珑购置土地田产,修建住宅,远离朝堂,开始专心于土地经营。今日牟氏庄园东忠来客厅内有一幅画像,画中正襟危坐的清代官员正是庄园的第一代主人——树立了耕读家风的牟国珑。
牟国珑告诫后世子孙要勤奋读书,世代躬耕,不得入仕途为官,确立了“耕读”与“勤俭”并举的家风。从此,牟氏子孙一改读书为官的传统观念,走上了耕读并举的道路。牟氏庄园黑漆大门上有一副醒目的金色对联:“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正是始自牟国珑的牟氏家训。一直以来,在牟家流传着一句话:“官宦钱,如云烟;买卖钱,三百年;庄稼钱,万万年。”这种耕读世业的家族理念被牟氏后人所认可,并世代传承,直到第十四代牟家子孙光大祖业,名扬齐鲁。
忠来堂中供奉着庄园第一代主人牟国珑身着清代官服的画像
牟国珑去世时,牟家拥有土地不过百余亩;三代以后,牟家已经成为当地的第一大土财主,但是庄园并不算大,土地也不过千余亩,这和后来牟家拥有6万亩土地和12万亩山地的规模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都发生在牟氏庄园的第四代主人牟墨林的时代。
牟墨林(1789~1870),为人精明强干又经营有方,在他的手中,牟家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超过了栖霞的郝、李、林三家大庄园主,荣登当地头把交椅。
光绪十六年,栖霞县天降暴雨,洪涝灾害让农民们整整一年颗粒无收。据清版《栖霞县志》记载:“道光十五、十六年(1835年、1836年),栖震大风伤稼,岁大歉。人相食。”这一年,百姓为了活命,竟然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再加上清政府不免粮食赋税,当地农民几乎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境地。
光绪十五年,栖霞县的洪涝灾害让农民们整整一年颗粒无收。
历史驿站
牟氏名人牟庭、牟所: 牟氏家族儒家文化底蕴深厚,曾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为中华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的牟庭、牟所都是清代文人。
著名经学家牟庭,乾隆年间贡生,做过三年观城训导的小官,因病辞职归隐,著述终生。他的名著《同文尚书》开创了“牟氏尚书学”。还著有《诗切》等共计五十余部作品,是清代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
清末著名书法家牟所,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南河河防同知。清朝《山东通志人物志》记载:“牟所嗜学工书,片纸只字,人争贵宝。尚书道州何凌汉称之为‘山东书法第一’。初宗鲁颜公,晚参魏晋,纵横离奇,自成一家。”时人将何绍基、毕道原、林凤官、牟所并列为清末书法四名家,与原来的成亲王、刘墉、翁方纲、铁保四大名家,并称清代八大书法家。
牟墨林打开粮仓,以粮换地。在粮价比天高的时候,牟墨林最初以一斗粮换一亩地,饥民争抢着换粮活命。由于粮少人多,换粮人怕抢不到活命粮而出现互相打斗现象。为了稳定人心,让所有饥民得到粮食,牟墨林把地价由一斗压到半斗,再压到几升,最后压到一升。就这样救活了无数灾民,也抓住了发家的契机。两年的时间,牟家土地面积猛增,到牟墨林去世时,家族拥有土地45 000亩,成了富甲胶东、名震齐鲁的第一大庄园主。
光绪十五年,栖霞县的洪涝灾害让农民们整整一年颗粒无收。
45 000亩土地几乎占据了当年栖霞县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牟家成为有史以来中国北方地区拥有耕地和粮食最多的大地主。从此,牟氏家族不断发展,到民国时期,牟家已经拥有土地六万多亩,年收入粮食已经达到330万公斤。为了储藏这些堆积如山的粮食,牟氏家族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了多处大型粮仓。今天在古镇都村附近的大刘家村,还保留有一处当年的大粮仓。
庄园第四代主人牟墨林,在他手中牟氏庄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道光年间,牟家拥有的土地几乎是栖霞县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牟氏家族成为有史以来中国北方地区拥有耕地和粮食最多的大庄园主
据历史资料记载,像这样的粮仓,牟家一共修建了23个,分散在四周的佃户村里。可以想象,每逢粮食丰收的季节,佃户手里大量的粮食流向这里,成群的骡马往返于乡间小路,马蹄声和铃铛声从早响到晚,几乎没有停歇。入夜了,劳碌了一天的人们终于能松一口气,浑身酸痛地进入了梦乡。但牟家的账房先生却还不能休息,揉着酸涩的眼睛继续核对日间的一笔笔账目……一两个月的日夜忙碌,23处粮仓里的粮食已经堆积如山。看到这一切的牟家主人牟墨林亦是心中百感交集,于夜深人静之时想起耕读立家的祖训实现有日,每每难以成眠。
大刘家村是当年牟氏庄园的佃户村
在大刘家村有规模很大的粮仓,同样的粮仓在周边的佃户村里一共有23处。
牟氏家族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不仅购置了大量的土地和这些土地上的房屋,而且购置了大量的山地。栖霞县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说法,在牟家土地的周围,接近12万亩的山地也成了牟家的私有财产。山中林海茫茫,如今这些山地盛产各种水果,著名的烟台苹果就主要出自这里。
牟家的山林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清,但是有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财主丁百万是栖霞的邻县龙口富甲一方的人物,经商出身,对靠土地起家的牟家颇为鄙视。一次,牟墨林到他家中做客,二人在客厅里品茶闲谈。丁百万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百万家财却衣着朴实的大庄园主,不由生出鄙夷之心。他傲慢地问牟墨林:“今年收成如何啊?”牟墨林谦恭地答道:“先旱后涝,地里也没结出几粒粮食。”丁百万扫了他一眼,说:“既然这样,我就接济你个三五十石,也是不成问题的。”牟墨林笑道:“也还算饿不着吧,收完了粮食,又清了清场院,倒是又折腾出三百石来。”丁百万心里不是滋味,打定主意要压牟墨林一头,就说:“这龙口县啊是个小地方,我经营了多年,积蓄不多,不过勉强还买得下整个龙口。听说你在大连、天津也开了些商号,不知经营得如何啊?”牟墨林不动声色,抿了一口茶,淡淡地说:“我在栖霞有几亩薄田,再就是几亩山岚,山岚里稀稀拉拉有几棵松树,要是你能在我的每棵树上都挂一枚小小的铜钱,把山岚挂遍,这全部山地就当是送给丁兄买下龙口的贺礼吧。丁兄觉得如何?”丁百万听了,这茶是再也喝不下去了。牟墨林当年的霸气由此可见一斑。
“六山一水三分田”,栖霞县有近十二万亩的山地成了牟家的私有财产。
曾经的林海茫茫,如今的水果产地,著名的烟台苹果就主要出自这里。
牟墨林平日性情缄默,为人沉静,平日穿着朴素,吃喝节俭,终生保持了庄户人的本色。他头脑灵活,处事精明,“善务农”、“善用其财”,对农业生产非常熟悉,常年背着粪篓巡视田野,查看庄稼,掌握田情,掂掇地茬。他不但能把握机遇,而且能抓住机遇不放,锲而不舍,直到成功。在那个时代,牟墨林的一生是成功人生的表率,在牟氏七百多年的家族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这位身穿皮袄的财主叫丁百万,在栖霞的邻县龙口也是富甲一方的人物。
有一次,丁百万邀请牟墨林到家中做客。
看着衣着朴实的牟墨林,财主丁百万不由生出鄙夷之心。
酒席间,丁百万对牟家拥有的财富表示怀疑。
面对诘难,牟墨林不慌不忙,反唇相讥。
牟墨林沉着之中显出大庄园主的霸气
丁百万哑口无言,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