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代栖霞“大观园”

据说,牟氏庄园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庄园采用砖木石结构,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建有房屋四百八十多间。整个庄园为三组六院式格局,即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建筑群、六个大院,均呈四合院结构。庄园内四合院重重叠叠,井然有序,呈现出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色。

《栖霞县志》中提到,牟氏家族曾一度是富甲胶东、名扬齐鲁的大庄园主。

到20世纪30年代初,牟家有土地六万多亩,山林12万亩,富甲一方。

这就是藏有白银万两的栖霞牟氏庄园

六个大院多为七进院落,院内主体建筑均为两层阁楼。每个大院内自南向北依次是南群房、账房、客厅、“老爷楼”、“公子楼”、“小姐楼”和北群厢,东西两侧是造型同中有异的东西厢房(有的厢房也是楼阁),这些建筑共同组成了六个相对独立的四合院。各大院之间有深邃幽静的更道相隔,更道既是更夫走的路,也是牟氏族人出入的通道。大院外围呈封闭状,内部布局则井然有序,规矩森严。

据说,牟氏庄园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

庄园采用砖木石结构,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建有房屋四百八十多间。

整个庄园分为三部分,共六个庭院,均呈四合院结构。

通观整个牟氏庄园的建筑格局,处处体现出了闭关自守的封闭性,造就了深邃森严的氛围。有道是“一入侯门深似海”,这牟家大院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一步入,不由得敛口噤声,处处留神,时时在意,生出几分忐忑不安。想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怕也难免生出寂寞之感。要是偏巧遇上大宅门内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不知道这金玉富贵的外表之下隐藏的究竟是怎样一番人生况味了。

牟氏庄园的建筑格局处处体现出“闭关自守”的封闭性

庄园建筑的特点是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以群房、群巷为围墙,独具特色。

庄园内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以群房、群巷为墙。一般说来,大宅院都以围墙来包围整个建筑群,但牟氏庄园却别出心裁,以群房、群巷为围墙,在我国北方民居中相当少见。整个庄园几进几出,环环相套,布局巧妙而不拘一格。

牟氏庄园的建筑风格之所以能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得益于牟家世代传承的荆楚文化遗风。牟氏先人祖籍湖北,在这齐鲁之地扎根之后,不忘故土,常以荆楚文化精神勉励后人,在牟氏子孙的血液里自然隐藏了缘自故乡的洒脱不羁、灵活应变的文化因子。在修建庄园前,牟家曾数次派人南下,博采众家之长,意在将南北建筑之风融为一体,不拘泥于传统,并最终在实践中实现了这一初衷。庄园建成后,在西忠来大院的客厅正上方的醒目位置悬挂了一幅刻有“犹望公安”字样的牌匾,这是牟氏长者在告诫后人:湖北公安县生养了牟氏祖先,后代子孙要永怀故土,切不可忘本。

西忠来大院内的室内陈设颇具代表性。在三进大客厅内,正中的彩绘浮雕大匾“犹望公安”下方垂挂着一大幅寿幛,这幅“寿”字湘绣据说是牟家主人为了过六十大寿,提前一年从湖南请来四位技艺精湛的绣女用一千多种颜色的丝线绣成的,那一年是1927年,所以绣了27朵颜色形状各异的牡丹。远看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寿”字湘绣,近看则是一株花繁叶茂的富贵牡丹,可谓巧夺天工。这幅湘绣作品是我国现存古代刺绣作品中相当难得的一件珍品。

历史驿站

公安三袁: 提起湖北公安县,人们会自然联想起中国文学史上那一段华章。明朝后期,“公安三袁”崛起于文坛,大力抨击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食古不化造成的文坛流弊,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于文风沉落之际力挽狂澜,力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给沉寂已久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活跃、生机盎然的全新文风。

“公安三袁”是湖北公安的袁氏三兄弟,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和袁中道(1570~1623),他们同为湖北公安派代表作家,深受李贽等人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自由,激烈反对文学上的复古、拟古,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养分。以袁宏道为首,他们大声疾呼:创作理应发挥自己的个性,“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与笔下文章的随性风流不同,“公安三袁”为官却从不随意而为,“鸡鸣而入,寒暑不辍”。性灵上的豪放,处事上的谨严,公安人的秉性由此可见一斑。

牟氏庄园的建筑文化博大精深,雕梁画栋,明柱花窗,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庄园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庄园建筑工艺有“三雕”、“六怪”、“九绝”的艺术特色。花园建筑,工艺独到,一道天然彩石砌成的宽两米长百余米的“虎皮墙”,由能工巧匠以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堪称中国一绝,令人叹为观止。

这幅“寿”字湘绣是牟家主人六十大寿的贺寿礼物

它由四位技艺精湛的湖南绣女用一千多种颜色的丝线精心绣成

这是我国现存刺绣作品中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

湘绣上27朵形态各异的牡丹代表了当年的年份(1927年)

庄园不仅建筑规模庞大,而且整个建筑群细部的装饰和建造极其精细。

立于庄园门前的石鼓,由四名工匠花费三年时间精心雕刻而成。

石鼓侧面雕刻也颇见功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牟氏庄园在建筑上的独具匠心之处数不胜数,其中不得不提的有独一无二的“三大怪”。一怪“穿堂门儿一线开”,即每个大院的客厅、堂屋都有前后门,而且全在一条线上,这便突破了栖霞农村“房门不得前后开”的老规矩;二怪“炕洞设在寝室外”,在中国北方,睡热炕多在炕前设洞口,为的是随时添加草木燃料,但牟氏家族却别出心裁,把洞口设在寝室外,这样一来可以保持室内清洁,二是当仆人加燃料时不影响屋内主人的休息,三则可以防止室内火灾,可谓一举数得;三怪“烟囱立在山墙外”,纵观中国南北建筑,烟囱大都立于屋脊或檐坡上,但牟家总计近百个烟囱,却都用精致的石条托起,高高地从外墙伸出,且全以小方砖砌成,独立于墙体之外,如同小小楼阁,令人称奇。

石鼓上的“麒麟送子”图雕工精细

石鼓上的“福禄寿喜”图寓意吉祥

牟氏庄园中的一面石墙,石缝中插着的一枚铜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庄园不仅建筑规模庞大,而且整个建筑群细部的装饰和建造极其精细。立于西忠来大门两侧与门枕连为一体的一对石鼓,由四位工匠花了三年的时间雕刻而成。这对石鼓高1.50米,石料系国内稀有的青黑色玄武岩,内含黄金,在日光下闪闪发光。石鼓上雕有体现“福禄寿喜”、“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姜太公钓鱼”等传统典故的7幅栩栩如生的图案,就做工、构图和艺术造型方面而言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堪称石雕中的瑰宝。

石墙的各块石料之间严丝合缝

在庄园里的一面石墙上,石头缝隙间插着的一枚枚铜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些铜钱是做什么用的?它们为什么被镶嵌在坚固的墙壁中?在这里,隐藏着一个庄园初建时期的故事。

牟家主人为了激励工匠将石墙筑好,在每个工匠做工之前,都会发给一定数量的铜钱,如果把石墙砌得严丝合缝,达到了要求,那么每日发给的铜钱就作为奖励进了工匠的腰包;反之,如果石块间没能咬合,出现了缝隙,那么就把主人家发给的铜钱塞到墙里去堵缝隙。墙里的铜钱既是从做工不到位的工匠手里流出的财富,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警醒,时刻提示着工人们用心劳作,不可偷懒。重赏之下,谁不心动!工匠们各显其能,精益求精,单是为了这日日数量不菲的赏赐也不敢稍有懈怠。牟家这样的做法既有效地保证了建筑的高质量高水平,又显示了自家的财大气粗,实力雄厚。庄园里的石墙,石头之间从不用灰粘合,纯以石头边缘相对而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二百多年来历经风雨侵蚀而坚固如初,显示了清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牟氏庄园不仅注重建筑特色,而且非常注重环境的美化,园内遍植名花异草,形成了藤萝攀墙,翠竹掩窗,群芳争艳,淡青浓紫的盛景。进入庄园,如同游历苏州园林,闲步徜徉,一步一景,这种精心的设计多少冲淡了大院里肃穆深沉的气氛。

牟氏庄园的民俗文化沉积丰厚,陈列的物品客观地记录了牟氏家族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轨迹,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生产关系。胶东民俗文化也以庄园为载体,体现出了自身的优越性、多样性和传承性。今日来到牟氏庄园,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以胶东半岛为代表的中国北方农业生产习俗、家族风俗、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庆典等古老的民风民俗。从这一点来说,牟氏庄园不愧为清代社会生活图景的“大观园”。

庄园中的陈列品,年深日久,深深刻下了岁月的痕迹。 OzeYxjvG9rex9fZG3Rv4Oe7J9tcI2KpCAEkekCd7D1ye+Ln/eHwbOI+9Zfu2f95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