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云全压数峰低
[1]
,影凄迷,望中疑
[2]
。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
[3]
。若问生涯原是梦
[4]
,除梦里,没人知。
[1] 湿云:李颀《宋少府东溪泛舟》:“晚叶低众色,湿云带繁暑。”
[2] 望中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3] 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写巫山神女事。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又,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非雾非烟,指多变之云气。唐彦谦《贺 李昌时禁苑新命》:“万户千门迷步武,非烟非雾隔仪形。”
[4] 若问生涯原是梦:化用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神女生涯原是梦。”
【赏析】纳兰词大多疏朗明白,不予人枯涩深晦感。此篇却惝恍迷离,颇饶烟水氤氲之致。其“咏史”之题究竟寄托何等样的思绪,颇不易索解。因而后人有断为“不可解”者,亦有径直删去此标题者。此在纳兰词中,属极为罕见之景况。
按其实,咏史乃系古代诗词常见题材之一,作者以史事或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抒述一己认知与评断,并寄寓内心悠远之情思。据此则其中脉络似又不难寻绎:作者吟咏巫山神女事,严格说来不当称“咏史”,然也可见作者之意并不在具体人事,而是整体性的抒发一种读史之感受。严绳孙在《哀词》中说容若“究物情之变态,辄卓然有所见于其中”。此词中“非雾非烟”、“除梦里,没人知”云云,何尝不是世相演变、物情变态之一种隐喻呢?史事也好,现实也好,站在某一高度看来,其实何尝不如梦似幻、难探底蕴呢?当年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曾云:“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所抒发的正也是望史而生之疑。诗笔无妨重 拙,词笔则需空灵。容若投射向历史深处那一抹睿智的目光其实和乐天老人正可相视一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