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这种感受或想象,广泛存在于人们心头,尤其北方那些宗藩、官僚、将军和富室。自从北方局势恶化以来,南逃之人便络绎于途,其中有两种人需要格外注意,一是手握重兵的武人,一是王室宗亲,他们对以后的事,都将施加重要影响。

早在4月中旬(旧历三月初)京师陷落以前,各宗藩就开始“弃藩南奔”,时间大致在4月10日(三月初四)左右,他们不约而同奔淮安而来。截至4月27日,淮安已出现了四位亲王,分别是来自开封的周王、来自卫辉的潞王、来自汝宁的崇王,以及领地在洛阳、数月来一直流浪的福王。

计六奇说,最早到达的是周王(三月十一日以前),其次福王(三月十八日),最后是潞王(三月二十一日)。 其他作者所记,一般是福王与潞王同时抵达。文秉《甲乙事案》则说诸藩并至,还描述了当时的场面:

是时,各藩俱南奔,淮抚路振飞亲驻河干,以令箭约诸藩,舟鱼贯而进。

关于其中经过,一种说法是正月庚寅日(1644年大年初一)闯军破怀庆,暂栖于此的福王逃脱,北上卫辉依附潞王,复于三月初一随潞王南至淮安。 另一种说法,河南大坏后周、潞、崇三王各自逃出,在曹州汇集,由水道南下;途中,四处流浪的福王看到这支船队,“乃趋入舟边,诉履历于三王”,所幸舟中有两名太监原在福王府供职,“识故主”,为之作证,这样福王才为三王接纳,“遂同舟下淮安”,这是当时南京市民广泛口传的故事。 离乱之世,各种说法也许都不确凿,我们能够注意的,是福王在其中格外惨淡的处境。

计六奇又说,在淮安那段时间里,福王“寓湖嘴杜光绍园”,周王、潞王辄以“行舟皆泊湖嘴” 。这也是一个要品味的情节。虽说诸王均在流亡中,其他人却“各以宫眷随”,都还保持着亲王的派头与生活,“独福王孑然,与常应俊等数人流离漂泊” ,“葛巾敝袍而已” 。福王一家是王室近支中最早的落难者,1641年春,洛阳陷落,老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杀而烹之。福世子自此家破人亡,以至形如乞丐,该年二月,有大臣根据河南来人所述,向崇祯皇帝汇报福世子近况:“问:世子若何。曰:世子衣不蔽体。”时在隆冬,难怪崇祯闻言为之“泣下”,“发三万一千金”派司礼太监王裕民专门前往“赍赈” 。1643年,崇祯批准他嗣位福王 ,但此时崇祯自己已穷于应付、捉襟见肘,嗣位只是虚号,恐怕连两年前的“三万一千金”也拿不出来了,福王实际处境不会有任何改观,依旧沦落底层,一文不名。眼下,船队驶入淮安时,周王表现阔绰,“出行赀给赏淮安各义坊” ,以此为见面礼;反观福王,却“槖匮,贷常淓(潞王)千金以济” 。所借这笔钱,或即搬出舟中“寓湖嘴杜光绍园”的租住之用。大概,诸王将他捎到淮安已然不薄,继续留舟中彼此均不相宜。可以想见,身无分文、黯然离舟,连以后过日子的钱都要靠别人周济,这番光景下的福王真可谓穷途末路。据说,旬日之后,南京的大臣们前来觐见时,他是这样一副形容:

王角巾葛衣坐寝榻上,枕旧衾敝,帐亦不能具,随从田成诸奄布袍草履,不胜其困。

然而,有道是“祸兮,福之所倚”。福王从花团锦簇、前呼后拥的王舟迁出上岸,孑然、伶仃地借寓杜光绍园,当时固然凄清,事后看,其命运转机似乎偏偏由此而来。那真是眨眼间峰回路转,极富戏剧性,不禁让人油然想起,唯独他的封号里有一个“福”字。 M0fVH/DBJNiGHc5bVDC9S5PjsBPusIs+DpD7HXod2NjT5gFcfB4F3Rz/cdfh07k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