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藩者,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也。国变后,他们是左良玉以外明朝正规军中实力最强的四大统帅。这四支部队,黄得功镇庐州 ,刘良佐也应驻于左近 ;高杰、刘泽清则是“外来户”,前者由山西败溃而来,后者是从山东逃到江北。“及设四藩,杰卒驻扬,泽清驻淮,良佐驻凤、泗,黄得功驻庐。” 其中还有一些过节、争夺,暂且不表。

划定四藩的同时,朝廷还宣布给五位大帅晋爵。宁南伯左良玉、靖南伯黄得功进封侯爵,高杰、刘泽清、刘良佐分别为兴平伯、东平伯、广昌伯。

需要补充一个情况,一般以为“设四藩”的主意出自史可法,事实也许并非如此。《议设四藩疏》肯定是史可法写的,也是以他的名义进呈于朱由崧,不过这只表明职务关系——作为首揆,相关行为必须由他出面。但意见是不是他提出,或者,是不是他的独自主张,一些记载露出其他迹象。

例如,《明季南略》“史可法请设四镇”一条,载史可法奏疏有如下字样:“臣与高弘图、姜曰广、马士英等谨议……”、“又议……”,显示有关建议是内阁集体会商的结果。《国榷》的记载有相同内容,且更具体:

大学士史可法言:“昨午与诸臣高弘图、姜曰广、马士英等,恭承召谕,令臣等将用人、守江、设兵、理饷各宜议定。谨议……江北与贼接壤,遂为冲边。淮扬滁凤泗庐六处,设为四藩,以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分镇之。”

明指头一天经朱由崧召对、下旨,开了一个会,专门讨论。

最出乎意表的材料,见应廷吉《青燐屑》。史可法督师扬州,作者充其幕僚,追随左右直至扬州城破前夕,其间无话不谈,后均记于《青燐屑》一书。1644年12月2日(旧历十一月初四),崔镇,对时局备感失望的史可法回顾半年来弘光朝的经历,如是说:

揆厥所由,职由四镇尾大不掉。为今之计,惟斩四臣头悬之国门,以为任事不忠之戒,或其有济。昔之建议而封四镇者,高弘图也;从中主张赞成其事者,姜曰广马士英也。依违其间无所救正者,余也。

里面包含四个要点:一、“设四藩”提议人是高弘图;二、表示赞成的有姜曰广、马士英;三、史可法本人当时对此感到拿不定主意;四、数月后,经观察和检验,史可法认为这是一个糟糕的决定,并深为后悔没有断然反对。

这段话正好能与《国榷》、《明季南略》相证,即:“设四藩”方案,来自于一次内阁会商。而且我们进一步得知,史可法非但不是始作俑者,还是唯一感到犹豫的人。

问题是,这说法的可信度如何?会不会是史可法推卸责任的一面之词?笔者不以为如此。综观甲申之变以来,种种表现说明史可法是勇于任事、能够忍辱负重之人。这样一个人,对属于自己的过错不会诿之他人。封四镇后不久,江督袁继咸从九江入朝,曾就此事专程前往内阁,“责阁臣史可法不当遽伯高杰” ,史可法一言未发,没有为洗刷自己而透露内情。查遍史料,他仅仅是在私密、愤懑的情形下对应廷吉提到过一次,除此之外人概莫知,以致同时代的黄宗羲过了很多年仍认为:“史可法亦恐四镇之不悦己也,急封爵以慰之。”

归根结蒂,四藩之设、重赏诸帅、武人地位提升,不在于谁提议,而在客观上可否避免?徐鼒论道:

然则可法胡为出此谋也?曰:不得已也。诸将各拥强兵,分据江北,能禁其不窃踞自尊乎?不能也。锄而去之,能保其不为敌用乎?不能也。既不能制其死命,而又不能抚之以恩……假以朝命,使恩犹出之自上,此亦乱世驭骄将不得已之术也。

从最实际的角度讲,且不说别的,弘光之立就很借重武人,不是有朱由崧曾以书招高杰等率兵拥立的传说吗?就算朱由崧本人无此举,马士英与诸将串联总是千真万确的事,“诸大将连兵驻江北,势甚张。大臣畏之,不敢违。” 皇帝人选如何,都已须视武人眼色,何况封个伯爵侯爵?这尚在其次,更主要的是,国变之后,败兵如潮,军队处在失控边缘,事实上此时已经发生严重危机——高杰所部在扬州、瓜州等处,大肆劫掠,与民众生死对峙;不同部队之间也为争夺地盘或其他利益,频发流血冲突。可以说,原有军事建构已失去效用,根本没有任何约束力,必须要有新的方案,平衡利益、稳定军队,同时,重构朝廷武力或至少形成一种暂时秩序。就此而言,“设四藩”也许不是令人嘉许的方案,但它相当诚实,反映了现实的要求。 H5f3mKTZoE1sTAJ38yCUA3UyrsbgrPqABq45QxyK6X4cavR+Jo3It8n2890KkVq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