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清还提到在这过程中朱由崧有一个举动:

时王闻,惧不得立,书召南窜总兵高杰与黄得功、刘良佐协谋拥戴。

可能性不知如何。更多迹象表明,朱由崧“被”拥立的成分似乎较大,无论以他的头脑,还是以他彼时的处境、心气论,都不像有能力采取主动。

综合各种所述,我们大致复原一下朱由崧时来运转的那一刻:他随潞王等来到淮安后,落拓登岸,穷困潦倒,与几位随从靠借来的一千金度日。正在无计可施之际,一日,忽然遇见几个陌生人。其中一个,掏出一封信笺,上面写着恭迎他去南京继承大统之类的话,具名者“马士英”、“刘孔昭”等等,都是些响当当的人物。当然,来者不曾告诉他的是,他们在淮安首先寻找的是潞王,可惜,打听来的消息显示,潞王的船队前一天就驶离该处,现在甚至已经渡过长江。换言之,当初若非黯然离开王舟,他本人也将与这样的机遇失诸交臂。然而,事起突然,一时间,福王信疑参半。不过,很快马士英就亲自赶来觐见,带着几位军事强人的效忠信,还有浩浩荡荡的军队。朱由崧终于明白,一件大事即将发生。

以上所有情节,我们无法给出具体日程表,很多事情在幕后发生,史无明载,就连当时史可法和南都诸臣都蒙在鼓里。 《国榷》有一笔记载,5月30日(四月二十五日壬午),“史可法约南京诸大臣出议,不果。”原因不明,会不会是马士英奉迎福王正在途中,密嘱其同伙暂时回避?根据我们掌握的日期,6月1日(四月二十七日甲申),南京礼部官员前往仪真面见福王,正式呈交请他驾临南京的“百司公启”;这意味着,6月1日之前他应该正在从淮安到仪真的路上。

5月30日,史可法召集会议“未果”,仅隔一天,6月1日同样的会议却开成了,而且取得决定性成果。《圣安皇帝本纪》记道:

甲申,守备南京魏国公徐弘基、提督操江诚意伯刘孔昭等,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工部尚书程注、都察院右都御史张慎言、掌翰林院事詹事府詹事兼侍读学士姜曰广等,南京守备掌南司礼监务太监韩赞周等集朝内。兵部右侍郎吕大器署礼、兵二部印,不肯下笔。吏科给事中李沾厉声言:“今日有异议者死之。”

紧接其后,顾炎武提到“诸大将连兵驻江北,势甚张”,作为李沾严厉威胁的注脚。

这个会议,马士英、史可法均不在场。前者是资格问题,后者似乎返回浦口驻地,不在南京。

对于某一方,这是一次准备充分的会议,对于另一方,则有些猝不及防。吕大器显然遭到当头一棒,他以不肯起草文件和用印的方式,做着无谓而徒劳的挣扎。

《明季南略》和《小腆纪年附考》说,与李沾发出威胁同时,刘孔昭、韩赞周“复力持之”。朝臣、勋贵、太监,三种声音交织得很好,充分显示事先经过周密联络和策划。吕大器还想拖延,遭到刘孔昭“面詈”,警告他“不得出言摇惑”。“大器不敢复言”。“议遂定”。“乃以福王告庙”。 告庙,是将结果呈报于列宗列祖,在礼法上完成确认。

同日,礼部官员赶往仪真递交“百司公启”,福王“得启即行”。次日(6月2日)抵浦口,魏国公徐弘基等恭接。第三天过江,舟泊南京城外燕子矶。第四天(四月三十日丁亥),南京要人谒见。第五天(五月初一日戊子),福王离舟登陆。入城前,先到孝陵祭告,然后从东华门入,步行穿过皇极殿,出西华门,到内守备府,以之为驻跸行宫;百官朝见,行面君时正式的四拜礼。

“定策”尘埃,至此落定。

入城时,王辇所到之处,市民沿街聚观,绅士们肃立恭迎。《国榷》说:“始,江南闻变,各怀危惧。至是,士民忻忻有固志。” 南京街头气氛说明,随着福王到来信心正在恢复。而在稍远的外地,还是人心惶惶;计六奇记述,福王入南京当日,“无锡各大家避居湖滨”,整个五月上旬,不断有抢劫消息传来,五月十一日(6月15日),时为教书先生的计六奇正授课中,听到外面铳声一片,跑出一看,“数百人荷戈鸣金,巡绕庐舍”,打听后得知是地方集资组成的临时保安队伍,“每人予米三升,钱三十文,肉半斤”。 撇开政坛的矛盾斗争不论,从民间角度看,新君人选产生是受欢迎的,它对稳定人心、恢复安宁有积极意义。 VfMaHjbhgU6Ow93VGWyZFrNbSgOQz+X0k2dIyK+WPhmvJ/G6cA1wcVRBk0oTZMO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