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林党人陷入严重尴尬。他们高举“迎贤立贤”旗帜,假如朱常淓确系贤王,则对朱由崧的排斥,也好歹师出有名。不幸,二者间并无贤愚可言,不以伦序定迎立的做法,显得毫无根据。考虑到“国本之争”以来的历史,毋宁说他们等于走到了自己的反面。他们当初批评万历不讲伦序,而今己之所为也是如出一辙。尽管他们可以辩解,万历出于私心,自己出于公心,但旁人却完全可以说,就事论事、从法不可废的角度看,他们选潞王、排斥福王与万历图谋改变太子地位,实质没有不同。

这一决策失误,源自两点。

其一,确有动机不纯的因素。总体上,东林党人是明末政治中的健康力量,甚至昭示了历史的变革和新生,但并不是说,每个人品质、格调彼此相当,中间亦有懦弱、卑微之人直至投机分子。史可法、刘宗周、黄道周、祁彪佳等,个人品性都铮铮佼佼、无可指摘;钱谦益、吕大器却不免质地不纯、杂厝斑驳。钱氏在弘光登极、马士英揽权后,竟觍颜投靠;吕大器则在排福迎潞方案破产后,赶紧献上马屁,以图自赎。而这二人,恰是当时迎立潞王的首倡者和最积极推动者,可见这一方案羼杂不纯动机实属事实。

其二,书生气重,不懂务实。讲原则、守信念,本是知识分子的正派作风,韩愈说:“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饿死而不顾”,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很多明代正直官员,都极重名节,鄙视滑头油脑。不过,书生气太重有时会变成硁执和狭隘,对小节斤斤计较,反而置大局于不察。关于“定策”这件事即如此。尽管有许多陈年旧账,尽管朱由崧浑身毛病,但当时情势下,这些均非大局。大局是什么?一言蔽之:按照伦序,福王当立。正如路振飞告诫的:“议贤则乱,议亲则一,现在惟有福王。” 这个大局不坚持、不把握,就授人以柄,反被对手抢去先机。只要这步棋走正,别事均可另图;反之,这步棋没走对,则满盘被动。在这一点上,史可法犹豫不决是很大的失误,他应该把福王的道德缺失抛诸脑后,当机立断,力排众议,立即迎福王于淮上。

很多年后,黄宗羲反思此事,曾这样批评史可法:

当是时,可法不妨明言,始之所以异议者,社稷为重,君为轻之义……奈何有讳言之心,授士英以引而不发之矢乎?臣尝与刘宗周言之,宗周以为然。语之可法,不能用也。

以上的道理本身,光明磊落、朝气蓬勃,很能体现明末改革派士大夫的新思维。可是,如此超前的主张若想付诸实践,并不现实,毕竟还是君主体制,只能在现存伦理话语内说事、处理问题。黄宗羲的建议,史可法非不想用,是根本不可用。他徘徊不定,就因为内心处在所愿与不能的夹缝中,既不甘心拥戴福王,又深知这样做的难度。不在其位,难谋其政。史可法作为当局者所想到、看到、体会到的东西,黄宗羲岂能尽知?可惜的是,尽管史可法可能都想到、都看到、都体会到了,却陷入哈姆莱特式迟疑,让那个马士英捷足先登。 VMXeMjbDk8kFFCT7cH8xR0NzdWbwqRFIrdIMOcMHVvve+/XMXRPCnfp5UZLnbw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