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崇祯诸子全无下落,可居大位者只能到近支藩王中找。而以当时实际,范围亦属有限,无非是在南撤淮安的几位藩王中挑一个。顾炎武说:“大臣多意在潞王。” 他所说的“大臣”,实即东林党人或与之气味相投者,他们在南京政坛占有绝对优势。此议之源出,李清《南渡录》说:“倡议者,钱谦益也。” 钱是东林魁首,人脉甚广,由他提出倡议,号召力自然不同。果然,“兵部侍郎吕大器主谦益议甚力,而右都御史张慎言、正詹事姜曰广皆然之。” 这几位均为南都大僚,重量级人物。与大人物表态同时,还有两个低级别官员卖力地到处游说,争取更多支持。一时间,潞王呼声甚高,看上去似乎非他莫属了。

尤其是,史可法也倾向于潞王。这使得迎立潞王的可能性显得更大。钱谦益倡议提出时,史可法尚军次浦口,南京高层在高弘图召集下连日讨论,并将讨论的内容以信使告知史可法;同样,他也收到反对者的来信。对此,《国榷》这样记述:

南京闻变,兵部尚书史可法前将三千骑勤王,出屯浦口。户部尚书高弘图、都察院右都御史张慎言等连日议。潞王伦稍疏,惠王道远难至,亲而且近莫如福王。史可法意难之。总督凤阳马士英移书以商于可法。可法以福王不忠不孝,难主天下,逡巡而未决。

简言之,南京大臣们建议迎立潞王,凤阳总督马士英或以他为代表的一批人,认为福王当立。明显地,史可法不喜欢福王,倾向于潞王,但却迟迟拿不定主意,沉吟犹豫。

他犹豫什么呢?就在于“潞王伦稍疏,惠王道远难至,亲而且近莫如福王”这一句。

里面提到三个人:潞王、惠王、福王。这三人,头两位各有“不足”——潞王是“伦稍疏”,惠王是“道远难至”——唯独福王“亲且近”。反推之,潞王的问题在于“近”而不“亲”,惠王倒是满足于“亲”,可惜又不“近”。

这绕来绕去嚼舌头似的,究竟啰嗦些什么呢?

先挑简单的说:“近”字易解,就是此时此刻人在哪儿。潞王和福王都到了淮安,近在咫尺;惠王却人在湖广荆州府,不但远,路途也不太平,故曰“难至”。

至于那个“亲”字,我等却不免为之稍稍犯晕。它讲的是,封建礼法中的继承权顺序。基本原则是,一、先直系后旁支;二、旁支间由近而远;三、所有情形下先长后幼——唯有一个例外,叫“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亦即嫡出为先,哪怕齿序居后。大致如此,再补充一点,这个顺序,不单为皇家决定继承人时所遵守,即便民间百姓,一旦继承、析分家产也是如此讲究。因为中国式家族具有盘根错节、举世无双的结构,必得将这种结构如此梳理出一番条理才行。

当时明朝王室枝叶,我们也不追溯太远,从崇祯的爷爷亦即以“万历皇帝”为人所知的明神宗说起。神宗传位于太子朱常洛,是为光宗;光宗死,长子朱由校即位,就是那位宠信魏忠贤的天启皇帝;朱由校死后,膝下无子,朱由检以“兄终弟及”登基,成为崇祯皇帝。眼下,按第一顺序,该崇祯诸子的某一位登上皇位——但我们已知,他们全都没有踪影。

第二顺序,理论上是天启那一支,但这全无意义,否则当初也轮不着崇祯当皇帝。接着往上推,第三顺序,应为光宗所出其他皇子或其后代,但是,除了天启、崇祯两位,他没有别的儿子,这条线索也就此PASS。于是轮到第四顺序,即光宗的兄弟抑或神宗其他儿子及其后代。这时,人选浮现了:神宗诸子活下来的,一共五位,长子常洛(光宗)、三子常洵、五子常浩、六子常润、七子常瀛,这五兄弟于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被这样安排:

冬十月己卯,立皇长子常洛为皇太子,封诸子常洵福王,常浩瑞王,常润惠王,常瀛桂王,诏赦天下。

我们从中看到了“福王”、“惠王”的字眼,没错,他们都是光宗之弟,目前皇室中血缘最近者。

那么,潞王血缘如何?第一代潞王名叫朱翊镠,他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弟弟,眼下袭爵的则是他儿子朱常淓。换言之,这位潞王跟天启、崇祯两位皇帝以及现福王朱由崧,为叔侄关系,这从他名字中那个“常”字即可知。然而,辈分高并不能帮上他的忙,彼此比一比,福王是神宗直系后裔,潞王却算旁亲。这便是前面所谓“伦稍疏”的具体含义。

其实,远不是“稍疏”;严格依礼法来论,朱常淓的资格简直不必考虑,排在他前头的即便不算崇祯诸子,也有四位之多。但话说回来,福王朱由崧也并非头号人选。这个位置属于瑞王朱常浩,亦即朱由崧的亲叔叔,此时还健在。

朱常浩既在血缘上与朱由崧一般近,又年长一辈,横竖都应是首选。然而,南京大臣讨论时,居然连提都没提到“瑞王”二字,岂不怪哉?这自然事出有因。朱常浩封地在汉中,恰恰是“贼祸”发源地,早就呆不得,几年前避难南下,辗转来到重庆,不料张献忠又杀奔而至。朱常浩至此已进退两难,事实上,一个月后(7月24日,旧历六月二十一丁丑)他就被张献忠捉住杀掉。当时还出了点故事:“瑞王之就执也,雷方震,献忠曰:‘若再雷者释之。’已而竟不免。” 运气就差了那么一点点。试想,连荆州的惠王都被认为“道远难至”,身困重庆的瑞王岂不是提都不用提么?除瑞、惠二王外,朱由崧的另一位叔父桂王朱常瀛景状相仿,封国在衡阳,此时被张献忠撵得避难广西梧州,也遥远得很。

将这些情况细细交代一番,我们便明白“亲而且近莫如福王”究竟什么意思了。换言之,从理论到现实,朱由崧都是不二之选。 TEwX1TZCq/klU1QxxW6ffi5FAfcxQOmUAGrLTefK05zM7M3G89R+6iyTw/JPVDi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