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还有一些意犹未尽的话。朱由崧更像一个意念、一个符号。在整个剧情中,他似乎是一种表现主义的存在,而非有血有肉的现实主义人物。提起此人,我总是陷于一种恍惚:一方面,至今无法道出那张脸是方是圆,更遑论上面的眉目五官;另一方面,我眼前又确确实实晃动着属于他的非常鲜明的表情——无所谓、爱谁谁、酒足饭饱、睡眼惺忪、嬉笑自若、轻松乃至轻佻……它们呼之欲出,触手可及。我非常奇怪,为什么对一个人的面目毫无概念,同时却能清晰看见他的表情?而一再回味敛思,才终于意识到,我所见并非朱由崧本人的脸,我看见的是飘浮在空中的一副副面具,它们由朱明王朝某些魂魄凝聚积淀而成,环绕着朱由崧,在他脸上交替变换。

《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二六:朱由崧结局

满清将朱由崧逮至北京,翌年,以栽赃手法声称搜得“私匿印信”, 以“ 将谋不轨” 罪名,将在押的前明宗室十一人一并处死。记述中避提朱由崧,把他隐在“鲁王等”字样之内。

王黑子楼

明末建筑遗存,位于洛阳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王黑子本名王应成,万历十三年生。2011 年9 月9 日《洛阳日报》报道:“相传,王黑子与福王朱常洵是金兰之交,黑子楼即因王黑子思念福王而建。”“有关专家考证楼顶遗迹及残留楼基后称,王黑子楼应是一座为防盗匪、战乱而建的碉堡式建筑,防御对象主要是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

以“无脸”或面具方式演完谢幕人角色的朱由崧,其最后消失只留下一个背影——他被清军押往北京,回到明朝这座已沦丧多日的第一首都以及他本人的出生地。这远去的背影,就是他最后形象。从安徽被擒回南京时,人们尚能从别的角度观察他:“弘光以无幔小轿入城,首蒙包头,身衣蓝布衣,以油扇掩面……夹路百姓唾骂,有投瓦砾者。” 而离开南京以后,他永恒地保持着背影状态,虽然此后他存活达一年以上,但从历史叙述的文字层面,再也没有转过身来。谁都没有描述过背影之后的形象,他应是在绝密的情形中,入了北京,随后消失在高墙之后。其最后结局,钱海岳《南明史》述为:

二年五月甲子,清以弓弦勒令自尽,崩年四十。是日大风,凶问至南京,父老皆为流涕。后合葬河南孝哲皇后陵。鲁王监国,上谥曰赧皇帝;及幸舟山,上庙谥曰质宗安皇帝。永历十一年四月,改上今谥曰简皇帝,庙号安宗。

此处的“二年”,为弘光二年(1646),非顺治二年(1645),因为钱氏《南明史》坚持奉明朝正朔。二年五月甲子,换为公历便是1646年7月1日。钱氏所述时间及情节,出处不明。我想,他必有所据,只是我在自己所阅中还没见到。我知道的结局,有些不同:

壬戌,京师纷传故明诸王私匿印信,谋为不轨,及行查,果获鲁王、荆王、衡王世子金玉银印。鲁王等十一人伏诛。因集九卿科道大小各官传谕曰:“本朝举兵征伐,原非无故,因万历年间数窘辱我国,以致愤兴师旅。今荷天庥得膺大宝,不修旧怨,礼葬崇祯,追加谥号,其阵获诸王尽加收养,乃不知感恩图报,反妄有推立鲁王等私匿印信,将谋不轨。朕不得已,付之于法。其未与谋者,仍与恩养。因谕尔等知之。”

这是《清世祖实录》的记载,王先谦《东华录》有一模一样的文字。它们所述受害时间略早,为五月壬戌(十七日,公历6月29日)。也可能壬戌日被抓,而甲子日(五月十九日)被杀,中间隔了两天。清官方记载回避了处死方式(用弓弦勒死),也没有提及“福王”字样,而以“鲁王等十一人”笼统称之。显然,满清虽从未承认朱由崧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实际仍忌之甚深,以致相当鄙诈地隐去他名字,藏于“等十一人”。顺治三年五月的行动,既是对前明诸王的公然的一揽子屠杀——“私匿印信”、“谋反”等,不必说都是拙劣的故事——同时又是一个掩人耳目的方案。遍查清朝官史,没有朱由崧何年何月死于何处的半点记载,秘密都在“等十一人”这几个字。 9q9TCAnBX+dGy1tqdN9mKb7IKKNejuPPMuOYgytXjwPLvGmUHVbn5zNrO70E7o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