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入定之后, 一种深沉的平静会遍布身心, 那种祥和的状态唯 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了解。
本书是一本切实可行的禅修指导书,一步一步具体引导你探索内在的生命。
坊间已经有许多详细探讨佛教哲学与禅修理论的书籍,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鼓励你们去读,其中有许多写得都很棒。这本书则是告诉你“怎么做”。它是为了那些真的想要修禅的人而写的,尤其是为那些现在正要起步的人。在美国只有少数合格的佛教禅师,在此我们想要提供你动身遨游之前所需具备的基本信息。只有那些遵从本书指示的人才能说我们是成功或失败,也只有那些规律与精进的禅修者才有资格评断我们的努力。没有一本书能涵盖禅修者可能会遇到的所有问题,最后你还是需要一位合格的老师。同时,本书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则,充分了解这些原则,将能帮助你前进一大段路。
禅修有许多种风格,每一个主要的宗教传统都有一些类似禅修的程序。本书专门讨论内观禅修,它是南亚与东南亚佛教教学与修行的主题。vipassanā是巴利文,意思就是“内观”,这个系统的目标是让修行者洞见事物的本质,清楚了解每一样事物真实的运作方式。
整体而言,佛教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最熟悉的神学宗教。它直通心灵或圣境的入口,无需神祇或其他“媒介”的帮助。它的精神非常科学,更接近所谓的“心理学”,而非一般所称的宗教。佛教的修行是持续不断探求实相,深入观察整个认知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厘清我们习以为常的虚妄观点,揭发事物的究竟实相。内观禅正是这样一种古老而精致的技巧。
上座部(Theravtāda)佛教 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内心,直探意识本身的根源。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值得参考的仪式系统,修行的方法就包含在里面。这个美好的传统,是在南亚与东南亚高深的传统文化内,历经两千五百年的发展而自然得到的结果。
在本书中,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把外饰与本质两者区分开来,只呈现单纯的实相。那些喜欢仪式的读者可以从其他书本中学习上座部的做法,找出丰富的习俗与仪轨,那是一个充满庄严与意义的传统。而讲求实用的读者则仅使用方法本身,随其意愿在理性或感性的背景下使用它们。只有修行才是重点。
内观禅修与其他禅修形式截然不同,需要被充分了解。佛教的禅修主要有两种,它们是不同的心灵技巧或操作模式,有不同的意识特质。在巴利语,即上座部佛教文献的语言中,它们被称为vipassantā与samatha(音译为奢摩他)。
vipassamā通常被翻译为“观”或“内观”,即清楚觉察当下发生的事;samatha则被译为“定”或“止”,是把心集中于单一对象的状态,好让它安定下来,不再四处游荡。
入定之后,一种深沉的平静会遍布身心,那种祥和的状态唯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了解。多数禅修体系都只强调“定”的成分,禅修者将心集中在单一对象,例如祈祷、唱诵、烛焰,或宗教形象上,排除内心思维与感受。这种禅定的乐受 会一直持续到禅修者下座为止。它是美好、愉悦、有意义与吸引人的,不过却也是短暂的。
另一个禅修的成分是修观。修习内观者以禅定为工具,让洞见得以打破障蔽实相光明的妄念之墙。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逐步增强洞见,以深入实相的领域。也许经过几年之后,有一天,禅修者会突然打破围墙,发现光明。转化的过程完成之后,即名为“解脱”,它是持久的。解脱是一切佛教修行体系的目标,不过达到目标的路径却有很多条。
佛教内部存在许多部派,可以分成两大思想主流:大乘(Mahāyāna)与上座部。大乘佛教流行于整个东亚地区,影响所及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尼泊尔与越南等地的文化。最广为人知的大乘系统是禅宗(Chan或Zen),盛行于中国 、日本、韩国、越南与美国等地。上座部的修行系统则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与柬埔寨等南亚与东南亚的国家。本书所谈的内容是关于上座部的修行。
传统上座部文献详细解说了修止与修观的技巧,根据巴利文献记载,禅修的主题共有四十种 ,它们都可以被拿来作为修习禅定与开发内观的对象。由于讲的是禅修的基础,因此我们将只集中讨论最根本的对象:呼吸。本书将介绍如何透过单纯觉察与清楚掌握整个呼吸的过程,达到正念。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后,禅修者可以进而观察他的整个认知世界。禅修者学习观看一切身体经验、感受与思想的变化,并且学习研究他自己的心理活动与意识转变。这一切改变不断发生,我们随时都可以经验得到。
禅修是一种活泼的活动,一种根植于经验的活动。它不能只被当成学理来讲授。这个过程活泼的精神一定得来自老师自身的体验。话说如此,还是有不少关于禅修的典籍流传下来,其中有许多乃是出自这个世上最有智能与内心最光明者之口,这类典籍就相当值得参考。本书大多数的论点都援引自“三藏”(Ti-pitaka),即三种佛陀原始教法的合辑。这三藏包括:(1)律藏(Vinaya-pitaka),内容是比丘、比丘尼与在家弟子的戒律;(2)经藏(Sutta-pitaka),佛陀公开的说法;(3)论藏(Abhidhamma-pitaka),一套深奥的心理与哲学教法。
公元一世纪,著名佛教学者优婆提沙(Upatissa),写下了《解脱道论》(Fimuttimagga),将佛陀对于禅修的开示做了一番归纳整理。公元五世纪,另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名为觉音(Buddhaghosa),在同样的基础上完成了《清净道论》(Fisuddhimagga),今日依然是禅修的范本。
我们在此尝试为你,做最清晰与最简明的内观禅法的指导。本书提供你禅修入门的基础,至于是否继续向前去找出你是谁以及人生的意义为何,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这是一段值得探索的旅程,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