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战火浴血

据史料记载,1945年初期,各路游击队处于建立时期,规模和兵力比较弱小,生存环境也比较恶劣。面对强大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和盘踞在地方的军阀,游击队只能避其锋芒。游击队大多在深山和偏僻的地方安营扎寨,内陆的抗日游击战是他们最好的教材和典范。只是北方的游击战多在一地一域,而南方的边纵游击队却跨域较大,他们在西南边陲和几个省之间穿梭。当时的西南各地都有游击队的身影,有他们发动、宣传群众的声音,不论是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甚至有许多队员自身就是少数民族。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西南地区相继成立了各路游击队,它们是解放军的补充力量,同样是解放军的地方武装之一。褚时健参加了云南边纵游击队,成为一名游击队员。据褚时健回忆,他们的装束和解放军差别不大,同样是红五星的帽徽,只是帽子有些如同红军的八角帽,而非解放帽,穿着游击队的制服,没有解放军的胸牌。

那时候的褚时健,正是热血青年。上万名西南边陲的进步青年走上解放之路,参加了各路边纵游击队。1947年6月6日,云南地下党领导的敌后武工队首先在宣威的板桥发动武装起义,揭开了云南各族人民游击战争的序幕,建立起滇黔边区第一支游击队——“六六分队”。

1947年7月,武工队又胜利地领导了陆良起义,建立了陆良游击队。12月,又发动了路南圭山、弥勒西山的起义。同年底,罗平中山乡地下党已掌握了一支约800人的地下武装力量。与此同时,1947年7月,粵桂边工委书记周楠接收了左右江的党组织关系。10月,粵桂边工委率原广东南路一团进人靖西、镇边地区,准备在靖镇地区立足后,挺进右江,以右江为中心,建立滇桂黔边区根据地。11月,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指示,粵佳边工委改称桂滇边工委,转向桂滇边发展。

1948年初,又奉命转移至云南。同年1月中旬,朱家璧、张子斋等同志奉命从緬甸回国进人云南,决定在全省全面开展游击战争。1948年12月27日,朱德总司令发布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等3个南方边区纵队的命令。1949年春,桂滇边工委和云南省工委合并,成立滇桂黔边区党委,以统一领导云南、桂西和黔西南边区党的组织、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

为此,桂滇边工委和云南省工委于1949年7月19日,在云南省砚山县阿猛镇的小学校内,召开合并扩大会议,正式宣告成立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后正式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任命庄田为司令员,朱家璧为副司令员,林李明为政委,郑伯克为副政委,黄景文为参谋长,张子斋为政治部主任。并决定将战斗在云南的游击队和黔西南的游击队分别编为一支队、二支队、三支队、四支队、罗盘支队、六支队、七支队、八支队、九支队、十支队、独立一团和独立二团,将桂西的游击队编为左江支队和右江支队,共12个支队和2个独立团,同时任命了各支队的司令员和政委。

这次会议还确立了“边纵”军事工作的总方针,即全面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下基础,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与提高主力部队,巩固与扩大解放区,坚持消灭并阻击残敌,配合南下解放大军解放全境。同时集中力量迅速把滇东南和滇西南游击区连成一片;在滇西和滇东北,放手大发展;在滇中和滇北,积极发展,择机大搞;在昆明加紧地下活动,加强联系,准备接收工作;在桂西放手发展,打下群众基础;在黔西南发动小部队或武工队活动,奠定初步基础;以实现在半年内解放四五十个县。

“边纵”成立后,先后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成功地进行了反“围剿”武装斗争,参与了昆明保卫战和滇南战役等数十次战斗,为解放云南全境、桂西和黔西南地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反“围剿”斗争的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大举向西南进军,蒋介石亲临重庆指挥构筑西南防线,调集滇黔川3省6个军的兵力,对“边纵”进行大规模“围剿”,妄图一举消灭“边纵”。从9月中旬开始,“边纵”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围剿”斗争:第一支队在纵队司令员庄田等的率领下,南下开广地区,打通滇桂边境通道,迎接南下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第二支队在弥泸地区苦战3个月,歼敌近1000人,打退敌军4个团的联合进攻;第三支队向滇桂边出击,粉碎了贵州保安团的进攻,全歼敌保安团1个营,解放两个县城;第四支队在开广地区打退敌161师和地霸的联合进攻,继续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第六支队在滇东北打击从黔西向滇东北进攻的敌89军,并阻击从川黔人滇的敌第8军;第七支队迂回保山,破坏了滇緬公路上跨越澜沧江、怒江的功果桥和惠通桥,切断敌军逃往緬甸的通道;第八支队在滇西机动作战,攻克3个县城,截断敌人企图西逃之路;第九支队、第十支队和独立一团,向滇越铁路以西出击,打击敌人,把滇南和滇东南连成一片,并经开远向昆明外围出击,初步形成包围昆明的态势。在广西的左江支队和右江支队解放了3个县城和20多个交通要点,有力地策应南下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经过近3个月的武装斗争,“边纵”部队取得了反“围剿”的全面胜利。

跟褚时健一同加人革命队伍的,还有他的两个堂哥。

战斗锻炼了褚时健的身体,也磨练了他的意志,更让他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在战斗中,他体现了自己超人的胆识。

在一次剿匪战斗中,他的两个哥哥相继死于敌人的枪口,为了能找回哥哥的遗体,他硬是迎着枪弹往里冲,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坚守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两个哥哥的遗体,活着走出了战场。

而那时,他还是一个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子。

这一仗之后,指导员和战友们对他刮目相看。那时候,部队里读过书的人不多,像褚时健这种上过高中的战士更是凤毛麟角。部队领导认为褚时健是个有骨气的书生,便给了一个指导员的差事。

在当指导员时,褚时健再次体现了自己的才华。时值清匪反霸运动,几十万大军没有饭吃,要向当地百姓征粮作为战用物资。

20世纪50年代初的清匪反霸,并不算是一场战争,它只是人民共和国胜利大局已定后的无数零星战斗,是为巩固基层政权重建社会秩序而必须进行的一次大扫除运动。但对于许多参与者来说,却是他们一生的战争。

在征粮工作中,那时褚时健总比别人征得快,别人要三四个月,他只要一二十天就完成任务。

褚时健觉得是自己的工作方法跟其他人不同,因为他理解农民,能设身处地从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小我觉得对别人要有同情心才行,征粮虽说是政策,但收粮农民总会不高兴的。”在褚时健看来,绝不能让农民有多少交多少,一定要给农民留下一部分。而其他人为了完成任务,让农民有多少交多少,农民当然不干。褚时健不但顺利完成任务,还与农民交了心。“在这些问题上要自己好,也要让别人好。如果单要自己好,干什么工作、接受什么任务就搞大指标,会让大家很反感。”60多年后,忆起当年,褚时健如是说。他的人生观,便是在那时形成的。

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8年,活着回到家乡的褚时健,很快进了干部队伍,当起了组长、片长,学校工作队队长。

在这里,褚时健认识了此后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马静芬。 XV4oVWkOZQ+ZI4RS6NczlrPWQ70Loz+45f707VkiZ2H47Wi4rc+aFUycRt7SS+N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