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冬天,长时间的雾霾、不断爆表的PM2.5指数以及地下水被污染的传闻,让很多居住在中国华北地区的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生存环境的压力。
其实,这只不过是整个地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一个缩影,是人类活动水平逐渐逼近或超出生态负荷承载限度的一个表现而已。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位身处北京污浊空气之中的居民,当我因受邀为再版的《增长的极限》作序而再次阅读这本书时,那种感触与震撼格外强烈。
2012年,本书第一作者德内拉·梅多斯的遗著《系统之美》中文版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受到了普遍关注,曾长时间位居各大网上书店经管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那本书并不是什么轻松的快餐读物,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重视呢?在我看来,原因之一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复杂系统性问题,已经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模式来处理,人们愈发感受到需要掌握一种新的方法,以应对动态复杂系统的挑战,更好地与系统共舞。而本书就是这样一种尝试,更是一个几乎无法超越的经典。
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杰伊·福里斯特教授创立了一门新的科学——系统动力学,70年代,享誉全球的国际组织——罗马俱乐部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动力学小组,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技术,对地球生态系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本书就是该项研究的成果,最早发表于1972年。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长达数十年的争议。支持者有之,后来甚至发展成为轰轰烈烈的环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运动;批评者有之,无论对建模方法还是研究结论,一直都有批评和争议的声音。尽管如此,这门新科学的威力和这项研究所体现出来的真知灼见、远见卓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日益光华烁人。
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系统动力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非常迅猛,不仅具备了完备、健全的理论体系,而且有了简便易用的方法与工具,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微观的企业管理到宏观的环境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体系,都有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就是福里斯特教授的弟子,他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创造性地整合了其他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而其基石就是“第五项修炼”,即“系统思考”。
同样,对于本书,尽管一开始争议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的极限》这项研究一些结论陆续得到验证,国际社会也行动起来采取一些措施,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挑战,如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全球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尽管会议成果不容乐观,但会议的召开本身就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该研究所使用的模型和数据也得到持续的改进与更新,陆续出版了20周年纪念版、30周年纪念版等,并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均引发广泛关注。
但是,任何一门新科学的普及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系统思考所倡导的思维模式与社会上主流的思维模式有着显著差异,因此它的成长尤其显得困难。举例来说,虽然《第五项修炼》书卖了很多,但真正读完、弄懂并且会用的人很少。对于本书,我相信也大抵如此。
那么,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如果你是企业家或管理者,本书将有助于你重新审视你的企业所在的经营环境,发现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实现与企业周围各种系统的和谐,包括与你的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更大的社区和环境。
如果你是研究者或学生,本书将使你了解新的研究方法、经典的模型、翔实的数据,帮你培养出富有远见的洞察力。
如果你是政府公务员或公共事务管理者,本书更是你获取新知、了解系统运作内在机理与规律的最佳读物之一,是你提升决策水平、在面对复杂局势挑战时找出“高杠杆解”的催化剂。
即使你不属于上述人群,也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简单地打开这本书,随意地读上三五页,我相信也是有益的,因为我们都是地球公民,我们有共同的家园,我们只有地球一个家。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它,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爱护它,与它和谐相处,子子孙孙,世代相传。
我国台湾出版人郝明义曾说过,阅读是大脑的饮食。正如饮食有主食、肉食、果蔬与甜点一样,阅读也可分为四类:①出于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而阅读一些实用指南性图书,如同主食,可以快速填饱肚子,却很难说有多少营养;②一些快餐读物或小说,如同甜点,虽然美味可口,却只能当作点缀或闲暇时的娱乐消遣;③一些思想境界很高,深具启发性与洞察力的经典著作,如同肉食,营养丰富,但不易消化;④与工具、方法相关的书,如同果蔬,虽不足以裹腹,却也有益健康,不可或缺。正如饮食平衡乃养生之道,阅读也是如此。因此,读书也要从自己的实际和目的出发,有所选择和侧重讲究,但同时注重均衡。
按照上述区分,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本书既不是主食,也不是甜点,而是有益大家身体健康的肉食与果蔬。
首先,本书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震耳发聩的洞见,用科学方法论证了中国古代哲学智慧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堪称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有深刻哲理的巨著(本书数次更新、重印、发行数百万册、畅销不衰的事实,可资佐证),读本书将是滋补思想、强身壮体的一道美食盛宴。从这种意义上讲,读本书要细嚼慢咽,好好品味。
其次,本书是在社会经济系统与地球生态的宏观层面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典型范例,无论是对关键变量的界定、因果关系的分析,还是对工具(存量流量图)的使用、系统动力学专业建模软件的仿真模拟,都是高度专业的。实践证明,经过学习与练习,大家也可以掌握这种方法。而结合书中的分析,大家进行方法的学习、工具的使用练习,无异于让大家有机会与“武林高手”切磋,对于个人学习应用系统思考技能提升大有裨益。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读这本书就不能仅仅停留于“知道了”或“看懂了”的层面上,而是要更深一步地琢磨作者对方法、工具的使用,并且动手练习(包括下载免费的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进行建模与模拟,这真的不难)。
对于很多想学习系统思考与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朋友来说,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或认为这玩意儿高深莫测。我认为这些都是误解。以我的经验来看,系统思考并不神秘,也不高深,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掌握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勤加练习并养成习惯,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会系统思考。
简言之,系统思考的基本原则包括:
·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遗漏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或构成实体,更不能仅从自己的本位出发;
·考虑问题要有深度,不能就事论事,要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明白影响系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关联关系(被称为系统的“结构”,“结构影响行为”是系统思考的一项基本原理);
·考虑问题要有动态眼光,不能只看到眼前和当下的状况,要在洞悉系统结构基础的一定程度上“预见未来”;当然,也要考虑到动态关系中广泛存在的“时间滞延”,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得系统行为复杂多变,甚至难以预测。
如果把我们人类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拿一个实物来打比方,以上三个基本原则恰如一个“魔方”,要求我们从三个方面实现思维的转变(如图0-1所示)。当然,具体说起来,内容很多(详情请参见邱昭良著,《系统思考实践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图0-1 “思维的魔方”示意图(邱昭良,2009)
事实上,本书中所述的核心问题也是应用了上述三个原则:
(1)本书提出的“世界模型”包含了很多系统实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自然环境、资本等,全面周到;
(2)在上述实体之间,存在非常微妙而复杂的相互连接、反馈与影响,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正是系统的内在结构产生了各个变量纷繁复杂的变化形态;
(3)通过借助存量流量图和专业建模软件,本书对上述系统中各种各样的反馈及时间延迟进行了仿真模拟,不仅与历史的拟合度很高,而且具有很高的预见性。
虽然实际应用的复杂性远大于此,但如果化繁为简,或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我认为这三项原则就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基本规则。当然,毫无疑问,要想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用系统思考,还需要更为深入地学习、探究。
系统思考作为一门科学和彼得·圣吉所称的“修炼”,也不是非常简单、一蹴而就的。相反,要想掌握这项思维技能,既需要勇于创新,打破自己固有的心智模式和思维定势,又需要大家持续深入地学习、练习并加以应用。
根据我的经验,最为快捷有效的踏上系统思考修炼之旅的方式,是参加一次2~3天的“系统思考应用实务”培训,不仅能通过专家的讲解、互动体验,快速领悟系统思考的原理与精髓,还能够借助大量的实际案例,学会系统循环图等基本方法与工具,进行大量的动手练习,更能现场获得如何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用系统思考的“内功心法”。
对于没有机会参加上述培训的读者来说,想要通过读书来学习系统思考,也是有迹可循的。图0-2是我整理的“系统思考阅读地图”,仅供大家参考。
图0-2 系统思考阅读地图(邱昭良,2012)
在入门阶段,我为大家选择的这几本书基本上是实践导向的或寓言故事类、通俗易懂的读物;在进阶阶段,我为大家推荐的主要是面向实践者、讲述系统思考的方法以及应用的书籍;在深入阶段,主要推荐的是较为学术性或有一定深度的经典读物。
最后,再次郑重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并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本书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更加深入地认识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所处的这个唯一的地球系统,践行和谐可持续发展;第二,举一反三,学会系统思考,应对工作与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复杂性挑战,做出睿智决策。
邱昭良
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中国学习型组织网创始人
2013年5月15日于美国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