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毁容伤身”的心思、欲望、面子、感情

在现实生活中,不生气、不压抑,永远保持平和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但至少可以向这个方向努力,使心理、精神对身体的影响降到最低,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搞清楚下面几件事。

“心”没了,疾病就没了

我在我的前一本书《不上火的生活》中提到过,汉字中的“病”字,下面是个甲乙丙丁的“丙”字。之所以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选择了“丙”,而不是甲、乙或者其他字,是因为在天干中,甲乙丙丁分别和五脏对应,其中的“丙”是对应“心”的。也就是说,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人之所以生病,身体状态不好,和心理、心思、心情有很大关系,心情好,心情放松,病就好了一半。 这种经验之谈确实是有依据的。

曾经有过一篇报道,一个年轻女孩子得了肺癌,经过治疗控制之后她出院了。因为觉得自己来日无多,她有了豁出去的念头,想让自己最后的时日过得痛快、尽兴,于是,她开始抽烟喝酒。

谁都知道抽烟喝酒是个伤身的恶习,更何况她还有癌症在身。但是,半年之后她去医院复查,居然发现癌症并没有因为烟酒而加剧、恶化:人们开始议论:也许抽烟喝酒并没有宣传中说的那样会置人于死地。事实上,并不是烟酒无过,这个女孩子在烟酒中仍旧能侥幸平安的原因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她的自暴自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解开了生与死这个癌症病人死死纠缠的心结,这个精神的“紧箍咒”,看透了生死,心结也就不在了,身体就得到了救赎。具体说就是身体的潜能发挥了出来,自然有了自我复原的能力。

这种情况在另一组癌症病人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这组癌症病人,在被诊断出癌症之后又罹患了精神分裂症。本来这该是件雪上加霜的事,但半年之后,他们被家人带到医院复查,结果发现,那些和他们同时被诊断患癌症,但没有发生精神分裂的正常人,很多因为癌症的恶化或者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的打击已经不在人世,唯独这些已经失去了正常人格,完全“没心没肺”的精神分裂者,他们身上的癌症肿块居然消失了!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生与死这个心结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了,只不过那个肺癌女孩子是主动放弃了对生的强烈追求,而精神分裂者是因为精神的原因,客观上产生了同样的效果。但不管哪种,他们的身体能战胜癌症,都是因为摆脱了心理的压力,把组成“病”字下面的那个和“心”对应的“丙”字换去了……也就是说,只要摆脱了心理压力,很多疾病都可以康复,甚至不治而愈,这一点,西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就已经意识到。

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最好的医生就是身体的潜能。” 这个西医学的开创者将生命的最大希望寄托给生命本身,而不是后来层出不穷的医学技术,不是因为他低估了后世医学技术的力量,而是他的后人,失去了发挥身体潜能的本事……

我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某某人非常注意养生,为了保证每天各种营养素摄入的精确性,厨房里都放着天平,或者为了卫生,家里早就开始“分餐制”了。但是,往往这些人却早早就被癌症或者其他疾病夺去了生命,这种结果似乎让人质疑我们一直在宣传的健康保健知识了。事实上,不是健康保健知识的问题,而是这些人在遵循这些知识的同时,也在给自己的身体增加着“紧箍咒”。我相信,他们每天用天平称量食盐、味精的时候,他们将自己的碗筷严格消毒时,“我绝对不能生病”、“我要长寿”、“我要年轻美貌”等美好的理想,正在拧成制约他们心情的一个结,而实现这些理想的过程也变成了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无法举重若轻,即便这个理想是合乎健康规律的,但实施它时的过分经意,就对身体潜能构成了束缚。

为什么民间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说法?而且在很多边远地区的人身上应验了?不仅是因为适度的外界异物可以激发人免疫系统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这种大大咧咧的人,心思往往不会太细致,不会有更多的心结,这就使他们的身体有了发挥潜能、战胜疾病、躲过病害的机会。

心烦了,皮肤就坏了

世上有3种人是不容易生病、不容易衰老的。一种是前面讲的精神分裂者,一种是痴呆者,比如老年痴呆。只要这种病人被照顾得不出现外伤之类的意外,他们是可以活得长过照顾他们的老伴儿甚至儿女,看上去也会是细皮嫩肉的。还有一种就是高僧、修行者。我们常叫他们“苦行僧”,因为他们的饮食起居都非常清贫,非常人可比,甚至有人曾经给这些僧人做过体检,那些关系到我们健康的指标,在他们都不合格,但他们却活过了天年,历史上记载的长寿者很多都是高僧……

研究者提出,人体的潜能要在摆脱了大脑皮质对下层中枢的控制之后才能发挥。大脑皮层就是我们心思、情绪、杂念、欲望产生的地方,它是人体的“最高领导”,与生俱来地对下面的各级中枢,包括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内分泌等所有功能系统都有调节、约束作用。上面说的3种人,或者因为客观的疾病或者因为主观的修行,解开了能够左右身体的心结,摆脱了大脑皮质这个“最高领导”的指挥,只不过前两者是因为疾病而“没心没肺”,后者是因为修行而无欲无求。但不管哪种,都给了身体发挥潜能的机会,所以他们有了比常人更多的康复机会和年轻的可能。

这个原理同样可以放之于女性的容颜上。

我见过一个突然失去儿子的母亲,才40岁出头,儿子因为车祸在瞬间离她而去,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一整天,第二天开门迎接慰问她的人的时候,所有人都惊住了:她居然在一天之间头发全白了!人老了10岁!

我还见过最终找到了爱情的女人,之前因为失恋一直郁郁寡欢,刚过30岁却已经跟个早衰的“黄脸婆”一样,像一枚果子,还没真的灌浆、成熟就被压成了没有水分的果脯。后来,她认识了一个中意的人,对方也很在意她,他们很快结婚了,蜜月回来时我再见她,才真正体会到“滋润”二字是什么意思,她的健康和美丽,是从脸上的每个毛孔里透出来的。

所以,女人的美丽,需要正确的保养知识,还需要淡定平和的心态, 非此,任何美丽的理想、健康的理念,如果以糟糕的心态、心情为伴,都可能变成一个禁锢你身体潜能的“紧箍咒”,有了这个“紧箍咒”,你孜孜以求的美貌也同样成了难事。

这一点,有实验为证。对一组“入静”的受试者的实验发现,他们在“入静”的锻炼过程中,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入静”的次数的增加,皮肤的电活动逐渐趋于稳定。“入静”,就是通过意念的调整使心中平静、意识成空的过程。这个时候,人是什么都不想的。而皮肤电活动稳定就意味着皮肤的血管收缩是正常的,不因情绪的变化而承受刺激,这是影响皮肤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淡定、平和的心境是容颜保证的证据之一。

中医认为, 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可以对身体造成伤害的精神因素, 这些异常情绪一旦发生,身体都要产生一种应激反应。

所谓应激反应,就是身体在遇到强大的创伤或者巨大的情感变化时,为了维持生命,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而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防御、适应性反应,以应对突然到来的打击。具体地说,就是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使蛋白质的分解亢进,以增加“糖原异生”。

“糖原异生”就是身体为了应对特殊情况,将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能最快供能的糖,以保证应激状态下身体的能量供应,这个时候,蛋白质是首当其冲地被调动出来作贡献的,身体将自身的蛋白质转化为糖。但是你要知道,蛋白质就是人体的支架,我们身体的器官、组织,包括皮肤的形态保持,就靠蛋白质,这种应激反应时动用的物质就是维持我们形态,甚至是体面的“支架”!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遇到精神打击之后变样了,那种状态不是减肥或者锻炼之后的消瘦、紧致,而是要用“憔悴”、“脱形”、“脱相”来形容的一种病态、病容,就是因为他们在灾难的打击下,在异常情绪的刺激下,维持身体形态的蛋白质被动用出去了,而这,就是坏心情影响容颜的最好证据。

欲望多了,苦恼就多了

很多人心情不好,不是因为无路可走,而是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太多的诱惑,想得到但是无法得到。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在女人更常见,因为她们比男人更加感性,更加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这就成了她们坏情绪的根源。就像我们去商店买东西,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经常会说自己“挑花眼了”,在这种挑选的过程中,你其实未必开心,甚至会觉得很累,而且累到最后买回来的那个,还不一定就是满意的那个,很多人甚至会后悔, 所以心理学上说,选择越多越痛苦。

比如,你想找工作,最初是找不到合适的,但有可能会一夜之间突然有3个单位出现了,都想要你,你就开始头痛了、痛苦了。一个是薪金高,一个是离家近,一个是同事都是熟人。到底选哪个?左思右想之后你没准就会说:“还不如就给我一个机会呢!就没现在这么烦。”

很多有钱人闲极无聊的时候去登“珠峰”,去“无人区”探险,在艰苦的行程中却心情大好,因为在那里,自己被逼到一个别无选择的境地,没有“到底投资还是撤资”、“要不要接下一个项目”的纠结,选择只有一个,就是怎么从危险地带走出去,活下去。所以,在那种困境中,即便条件艰苦,但心是安静的,那种平时不能耐受的疲劳反倒成了一种彻底的放松。当然,还有一种人,即便有多的选择也能很淡定,不让自己的情绪为外界左右。我认识一位编辑,很有才华,收入不菲,但是他是个彻底的环保主义者,而且很坚定。身边的人都买车了,而且还在想着什么时候换辆更新的车,只有他,永远是一身纯棉的衣服,出去办事永远是骑自行车,太远的话就坐公交车。他的这个习惯从来没因为身边其他人的变化或者怂恿而改变过,也因此,他的需求也就相对地低,因为他没必要为买车攒钱,也就没必要让自己忙着去挣钱,所以他活得很自在,有闲云野鹤的感觉。

所以,只要你能把握自己的欲望,不使欲望因为机会的出现而变化、升高,就少了很多烦心事。

我在上一本《不上火的生活》一书中提到一个概念: “欲望-实力=上火” ,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小野教授提出来的。就是说,如果你的欲望很多、选择很多,多到超过了你的实力,你就会着急上火,就要体会所愿不遂的痛苦。其实,折磨你的,让你不痛快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不切实际的欲望和选择。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首先要有自知之明,不要给自己设定实现不了的目标,即便别人都那样设定了,你也别跟风儿,因为你不是别人,你们的能力和境遇不同,你的跟风就是折磨自己。

“自我”变大了,自在就少了

女人心烦的第二个问题是太在意自己,她们需要借用王朔的语式劝诫自己:“千万别把我当人。”

所谓把自己当人,或者说太当回事了,就是在放大或者强调你的“自我”。但是,人的痛苦、烦恼都是来自“自我”,通俗地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自我”变大了,自在就少了。

那些自我意识特强的人,特别是女人,是最容易被伤害的,你去听她们的委屈和抱怨,肯定经常是“他为什么和我较劲”“他怎么总是误会我”,都离不开一个“我”字,也就是说,抱怨、不痛快都是因为“自我”的存在而存在的。

所以,“自我”就像一个容器,里面装着工资、地位、虚荣等东西。 所以,一个人如果忘我了,就不会觉得不愉快,不会觉得被辜负,因为装这些欲求的“容器”——“自我”没了,其他的烦恼也就没了立锥之地。

很多有钱人虽然家财万贯但并不觉得幸福,心理医生就建议他们去做慈善。在做慈善的过程中,首先,他们见识到了远比他们不幸的人,就像现在很多干部培训,要去3个地方,一个是医院,一个是监狱,一个是殡仪馆。去医院看那些躺在床上的病人,会庆幸自己还健康着;去监狱看到被管制的犯人,会珍惜自己的自由,不做犯法的事;去殡仪馆看到去世的人,会为自己还活着高兴。这些不幸就是生活的“对照组”,提醒你要知足,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把“自我”放得太大。

其次,在做慈善的过程中,在帮助不幸的人的过程中,你会被人感谢、被人敬慕,这会让你变得更投入,情感因此寄托于此,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忘掉了自己的不愉快。因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你忘我了。所以社会学上有句话叫“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是在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帮人家张罗的时候,你那个总是提示你不愉快的“自我”消失了,那些“寄生”在这个“自我”中的不舒服、不愉快也随之消失了……所以,慈善的爱既是利他的,更是利己的。

你可以不去做慈善,但也可以对自己慈善一点,具体说就是别太娇惯“自我”。可能确实有和你较劲的人,有特别挑剔的上司,特别是女人之间,这种人你改变不了,你也不可能一遇到这种人就换环境、换工作,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从“自我”做起,不要过分强调自我。特别是一贯顺利的,被人捧惯了的女孩子,最经不起非议和误会了,很多人因此生病,就是老话说的“从气上得的”。就是因为她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咽不下这口气,这种状态很快就会从心理发展到身体。你想想,一个一天到晚不开心、愁眉苦脸的人,怎么可能有健康的气色、年轻的皮肤?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凭什么你就咽不下这口气?你又不是皇帝的女儿,你没理由要求身边的人全都以你最喜欢的方式对待你!你的那个不能碰的“自我”完全是自己虚拟出来的,有的是比你水平高、能力强,境遇倒不如你的人呢。

著名作家史铁生写过一句话: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是的,其实每个灾难、每次不顺利的前面,原本还有个“更”字呢!原本你该遇到的是个更加不通情达理的上司、同事,原本你供职的机构比现在还要差……想想这些,你就能心怀侥幸,知道感恩、知足了。

所以,你要想幸福,想不烦心,就先要放下身段,缩小甚至打碎“自我”,打碎“自我”就是打碎一个盛了烦恼、伤痛的“容器”。

感情孤注一掷,伤害在劫难逃

女人的另一个问题是很容易成为情绪的奴隶,从心理学上说,这种人是把情绪寄托在一件事情上或者一个人身上。对女人来说最常见的就是感情,就是爱情的奴隶。有个投资经验是“别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说别把你的所有挣钱的希望和本钱孤注一掷,要分开来处理,情绪也一样, 要有爱情,还要有爱情之外你自己的事,这样的女人才不会是傻女人。

这样说不是要求女人理智地面对爱情,因为即便这么要求,大多数女人也做不到,爱情真的来了,自己爱的人就在面前了,再冷静的女人也只剩下感性了。我要说的是,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可以是很成功的事业,也可以是很普通的职业,甚至没有特别体面的职业,但你有你的爱好、朋友,这样才可能避免你将自己的感情孤注一掷。这不是说不能感情专注,而是说你爱的时候,寄托感情的时候要能够保持自立、独立,有其他的寄托,有可以分神的地方,才能使对方轻松,也使你不成为“感情的奴隶”,这一点很多女孩子做不到,所以不仅她爱的人感到累,她自己的爱情之伤一受就很深。

萨特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我爱你与你无关。”意思是“我爱你,与你爱不爱我无关”。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爱一个人的时候要有爱的能力,能欣赏对方,但不依附于对方,具体说就是:能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很高兴;如果你不爱我了,我也不会寻死觅活,我还会尊重你,以爱的眼光注视你。

我有一个闺密,始终对过去的一个同学“单相思”,但是她始终也没对对方表达过什么,只在他有一年生日的时候,没署名地寄去过一本茨威格的《陌生女子的来信》。那本书就是写一个女孩子,从小到大都暗恋住在自己隔壁的男人,后来她成为风尘女子和那个男人有了一个孩子。但是,直到她生了重病,临终前才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感情告诉对方……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和他有姻缘,但是这都不妨碍她爱他,因为那是她自己的事,与对方能不能爱自己无关。

能做到这样的人不多,一般都是很大气的、能成大事的女人,她们没为自己的感情而失去自我。不是爱掌握着我,而是我掌握着爱,反之就成了奴隶,可以是你爱的那个男人的奴隶,也可以是你孩子的奴隶。

我有个同事,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十分爱儿子。她虽然是大学毕业,但因为儿子几乎变成了家庭妇女。儿子被惯得厉害。后来上了大学,反倒最看不起爱他最深的妈妈,他觉得妈妈没出息,就会张罗家里的事,和社会脱轨了,没法交流……

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去掌握命运,命运就会被别人来掌握”,放在这里也很适用,“如果你不掌握感情,感情就会被别人掌握”。再通俗一点说,谈恋爱有个经验之谈,叫“你追求,你失去;你放弃,你拥有”。这句话很适合沉溺于爱情,而且经常觉得对方辜负自己,并为此纠结的女人。这也是一种爱情策略:你总是上赶着追,对方反倒会不在意你、不珍惜你,甚至会轻慢你;相反地,你哪天绷住了,几天不理他,不主动给他打电话,他约会的时候你也拒绝拒绝,很快,他就反过来了,开始在意你,甚至珍惜你……这个办法看起来像是爱情策略,事实上也是心理治疗,因为在你放弃他的时候,你这个“感情奴隶”已经开始翻身了。

放不下旧的,就拿不起新的

一位著名心理学者讲过一个故事。上帝对3个年轻人说:“你们每人到树林里采一朵花,但要是最美丽的花朵。”他们3个人选了自认为是最美丽的花朵拿来了,但是拿到上帝跟前之后,花枯萎了。上帝告诉他们: “生活就是这样,要随走随欣赏,你不要占有它,你曾经欣赏它就可以了,而不是要拥有它死攥着。”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她在电视台工作,很辛苦地做了一个栏目,为这个节目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且做得很出色,但是,做到第六年的时候,这个节目被领导无端地拿走了,交给了另一个人负责。她特别难受,感觉像是自己的孩子被抱走了,情绪很低落。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比比皆是,任何一个单位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很多领导也不是因为德才兼备才成为领导的,他们的决定更不代表真理。明白了这一点,只要遇到了就要尽量适应,但是拿什么适应?首先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其次要有自救本事。我的这个朋友把这个节目当做自己的孩子了,虽然以她的能力能“拿得起”,但感情太专注了,所以放下就难了,这是她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事实上,没有什么东西能被当成你自己的孩子,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你对他的爱也是为了让他离开自己,培养孩子不是为了养儿防老,拴到家里干活、陪你。你看看,真正有出息的孩子可能是离你最远的孩子,他出国、留学或者在哪个单位担任重任,根本没时间在你身边。

这个节目也一样,做出来是为了给观众看的,而不是为了证明你干过这件事,而且干得很好,要等待喝彩,那心态不对。如果你一直在成长,一直有新东西,即使领导不拿走你这个节目,你可能自己都主动张罗着去找新事情做了,那个你曾经视为孩子的栏目已经拴不住你了。

一个成熟的人就像一棵大树,有非常茂盛的树叶,砍掉一根树枝也能活。所以,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复合型人才”最走俏。比如医生,今天可能写书做科普,没机会做科普了人家可以看病、做手术,不做手术了还有课题研究,之后还可以讲课呢,什么都不让他干的话,他依然还可以开一家诊所,因为他是一个“复合型人才”。

如果你干了这么多年,别人一把将你做的事情拿走,你就不能活命了,说明你这个人还不够成熟,之前你的成功只是偶然、侥幸。明白了这一点,你在不痛快的时候就不会把全部责任推给拿走你栏目的人,而是会意识到,还是自己不够强大,唯一的办法是提高自己、长更大的本事。有句话说得很对,“大雁如果想不被暗箭射中,唯一的办法就是飞得更高”。想通了这一点,你就不会把职业中的不痛快归结到单纯的人际关系上,反而会觉得急需提高自己,而且时间紧迫,你甚至会觉得花在烦心上的时间都是浪费,这样一来,你就能心情疏朗地、很快地投入一件新的事情了。 PN5C+7Svb3tr0BxuJmUyz/4imhyZltEpK4s/QJ3qhCFc+C0xgqbADS614b0krf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