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译释】
一般来说,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在关键时刻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如果是有意掩饰,就比较难以识别了。在关键时刻精神不足,即便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但其本质是掩盖不了的。而精神有余,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于内,自然是其本色。
曾国藩一生都在宦海中沉浮,太多的风风雨雨使他对人性的把握可以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深知,一个人不管在平时如何掩饰,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他所有的一切都会“自然流露”出来。所谓“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见人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如古人所言“告之以危而观其节”,这是识人之良方之一。就是说,在识人时,告诉给所识的对象出现了危难的情况让其处置,从其处理危难的情况来观察他的节操。节操,即气节情操,就是一个人在关键时刻和重大原则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和道德方面的坚定性。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孟轲就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至理名言,已成为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立身做人的准则。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格,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人格。国格是一个国家的荣誉、尊严和品格的总和;人格则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的总和。国格和人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对外交往中,能不能做到不卑不亢,也是衡量一个人有无中国人气节的重要尺度。
古人讲得好:“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抱鼓之急则忘其身。”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总是挺身而出,迎着困难上,经受住各种苦难的磨炼,顶狂风战恶浪,舍生取义去奋斗,去拼搏,生为人民而战,死为人民而献身,这就是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这就是中国人的情操。
中国人民的气节和情操,表现在根本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方面,就是政治上的坚定性——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无论在如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动摇。表现在对待人民的根本态度方面,就是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俯首为“牛”,鞠躬尽瘁,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自我牺牲。表现在对敌斗争方面,就是无比英勇顽强的精神——无论敌人多么凶残,斗争多么艰苦卓绝,对敌人绝不卑躬屈膝,在困难面前绝不放弃必胜信心,英勇斗争,前赴后继,威武不屈,视死如归。
表现在人生道德情操方面,就是思想情感的正义性——勇于坚持真理,凛然伸张正义,绝不献媚取宠,始终正大光明,保持高风亮节,珍重人格、国格。我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自己言行中表现出可贵的节操。他们或者“不为五斗米折腰”,或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或者“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许多英雄人物在反压迫、反侵略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不可侮”“中国人民不可欺”的高尚节操,作为璀璨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至今激励着人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我们革命军队中出现了“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的朱德总司令,“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陈毅老帅,“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的叶挺将军,以及宁死不投降的“投江八女”、“狼牙山五壮士”等,他们的革命节操惊天地,泣鬼神,昭日月,贯古今。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应当学习他们那种革命节操,以战胜邪恶,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
范仲淹用人,多取气节而略细故,如孙盛敏、腾达道,都是他平日重用的人。他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时,开设幕府,选用幕僚,多用因罪降职而还没有复职的人。有人怀疑他如此用人是否适当,范仲淹说:“人有才能而无过失,朝廷自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才,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废人矣。”因此,范仲淹所用的人,大多有真才实学。(李贽《初课集·铨选诸巨》)
气节中人必然赏识气节中人:
范仲淹曾以直言三贬,三起三落而不改其志,他为国为民,敢言敢谏,始终如一。他先忧后乐的精神、仁人志士的节操,对时人后人的影响都很大。正因范仲淹重气节,其用人必然是多取有气节的人。这些人大都是敢于直言而得罪当权者,因而“不幸陷于吏议”,且这些正直之士,大多是有真才实学者,他们被降职不用,实是国家的损失。因此,范仲淹在他为边帅掌握实权时,力之所及,任用他们为国效力,也使贤才不致埋没成为废人。
事实证明,范仲淹善于知贤才,他任边帅期间因用得其人,边境无虞,西夏不敢入侵;而经他荐拔的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
总之,作为用人者,在关键时刻你总能发现一两个让你眼前一亮的人,气节如是,其他方面也如此,所以有必要把握好时机,趁此全面地看清下属的真实面目和才能。
1. 失败时看人本领
马谡是诸葛亮手下的大将,屡立战功,司马懿举兵进攻街亭,马谡立功心切,立下军令状,但他的想法并未如愿。街亭失守,打乱了诸葛亮出祁山的计划,马谡没能立功,而同去的赵云、邓芝却表现甚好,没有损兵折将,还保证了军资什物的安全。孔明亲自率领诸将出迎,见到赵云说:“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各处兵将败损,唯子龙不折一人一骑,何也?”邓芝回答说:“某引兵先行,子龙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因此军资什物,不曾遗弃。”孔明夸奖道:“真将军也!”还赏赐赵云50斤金子,取绢一万匹赏给赵云的部卒。赵云推辞不受,孔明更是倍加钦敬,叹道:“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一个伤了孔明的心,一个赢得了孔明的赏识和敬佩,所以,对于关键时刻的表现,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
2. 关键时看人勇气
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到楚国谈判合作的军国大事,平原君与楚王谈了大半天也没结果,主要是楚王有些顾虑,决意不下。眼看谈判要以失败告终,随行的其他十九个人都一致动员毛遂上,考验他的时候来了。毛遂鼓足勇气,按剑历阶而上,问平原君:“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得知毛遂是平原君的幕僚后大怒道:“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受辱但毫不胆怯,提剑逼近楚王,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楚王,平原君出使楚国的大功告成。这一次出使楚国,使平原君认识了毛遂的价值,把毛遂作为上客看待。
3. 失意时看人忠诚
对于那些英明能干、胸有大志的领导,即使他处于厄运之中,下属也应忠诚地追随他。
西汉末年,群雄争霸,刘秀亦是其一。刘秀创业伊始,势单力薄,往往是东躲西藏以求生存。在南徙北移中损兵折将甚多。随从见他失利落魄,多斩断跟随多年之情谊,另谋高就,左右人员相继离去,在此困境中,唯有一位叫王霸的人深知刘秀为人贤明,日后必成大器,于是便与手下心腹之士不畏艰难挫折,忠贞地追随刘秀。刘秀深为感动,说:“颍川从我者皆去,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由此,刘秀以王霸忠而委以重任。王亦不辱使命,征杀疆场屡立奇功,刘秀平定天下后,王霸则被封为淮陵侯,位列开国“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成为光武中兴的鼎力重臣。
4. 危急时看人决断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卢绾。发兵之后,有人揭发樊哙在刘邦生病时与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杀绝。刘邦很生气,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立即在军中把樊哙斩首。
陈平接受任务后,私下里同周勃商量说:“樊哙是功臣,又是吕后的妹夫。皇上只是一时恼怒,想杀掉他。但是皇上已经病重,未来是什么情况并不明白。所以还是不把樊哙马上斩首,只是把他押回来让皇上自己下命令杀掉为好。”周勃也同意这样做。
后来,在押送樊哙回京的路上,陈平听到刘邦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回向吕后报告逮捕樊哙的经过,吕后叫他把樊哙放了。因为他没有照刘邦的旨意杀死樊哙,所以吕后还是相信他,又让他做太子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