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正念”与“利他”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种品质——“正念”与“利他”。没有正念,无论当下拥有多少财富,总有一天会在顷刻间消失。如三鹿奶粉、双汇火腿等企业,其失败的原因无不归咎于念头不正,其所作所为不符合人本的根底性要求,超越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底线。

佛教所说的“利他”就是指众生为成佛而在修行过程中一切身口意净业的总和。换言之,修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利他的过程。

做企业也是如此,如果产品能够使客户得到真正受用,做企业的过程也就是利他的过程,企业也才能够真正长盛不衰。

家庭也要用“利他”的思维来精心经营。为什么有的家庭其乐融融,而有的却纷争不断呢?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人人自私,只是为自己的利益而生活,何来幸福美满?如果每一个人都只希望别人来服务他,那么家人之间就会充满怨怼;反之,如果人人都愿意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去关心家人,这个家庭就如在天堂中一般。

水居善渊而利万物,因此万物莫不归附;火生山野而烧灼众人,因此众人莫不远离。这个基本原理就蕴藏在自然的万事万物之中,人何以不能够领悟呢?

佛教住世已两千多年,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可谓悠久。期间,统治者虽多次想要铲除佛教,大兴破坏,但无不劫后复兴,仍然传承至今而不衰,所依靠的秘诀是什么?——“利他”精神。这种金子般的思想被每一个内持梵行的人所秉持,奉献利他,使佛教薪尽火传。

余秋雨在散文《西天梵音》中回忆道,在他小的时候,老家中许多八十多岁的小脚老太太每到初一、十五就要去庙里诵经。她们大字不识,但是每一个人都会诵《金刚经》,这是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而习得的经典。这些诵经的老太太并不懂得什么佛学,但却有一个思想深深地种在心中,那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只要种善根,善报自会来临;反之,恶报就会源源不断降到身上。

那些诵经的老太太也正是坚持着这种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而,其后代子孙才能世世代代兴旺发达。

中国民间有这样一种习俗:要嫁女儿时,一定要考察对方祖上三代的行为和职业。如果其祖上三代都行正道,为正业,他这一代也一定有所建树。这是一种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果相信文化资本是带有家族传递性的,自然也应相信家族的思想品质也是能够传承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祭祀,这一点曾受与其思想相左的墨家的诟病。墨子曾经撰文批判孔子说,孔子不相信鬼神而又学习祭祀之礼,就像没有客人而又学习待客之礼,没有鱼而去制造渔网一样,是非常可笑的。(《墨子·公孟》:“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其实,孔子提倡祭祀之礼,并非是出于鬼神的考虑。他说祭祀之事:“祭在如在,祭不在如不在。”如何对待,完全在于祭祀者的心态。儒家祭祀,注重的是“慎终追远”,祭祀先祖就是将先祖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后代的精神品质,使伦理纲常永在,使天伦不乱。

稻盛和夫在总结自己一生的商业经营之道时,总结了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正念、利他、厚德、坚持”,这便是企业长存的要道。

稻盛和夫曾在六十多岁时出过家,修佛教中最苦的头陀行。他曾在日本的路上托钵乞食。在《金刚经》中,就曾有佛托钵乞食的记载,其目的在于在最低级的职业中破除我执、我慢、我见、我爱等颠倒梦想,以求得究竟觉悟。有一天黄昏,稻盛和夫托钵行乞在路上,烟雨迷蒙,清寒扑面。此时,他遇到了 一个清道夫,慷慨地给了他一百亿日元。这一举动如雷击一般,使得稻盛和夫突然大彻大悟。他从此事中悟道:“每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都应该要像那个清道夫一样,能够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把别人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这样才能够将自己的格局真正打开。”

如果总想以拔除杂物的心态处世,那么总是会不断受挫。只有以一颗客观的心去面对世间百态,才能保持平静的心看待这一期生命。 Zld72yuZdD+Aqf5DGABRSmXVR1/hvyosp2gqGWDseNFodOM6xCZ5WfqY3LfO1I/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