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在韬光养晦中蓄势待发

韬光养晦是一种隐忍的政治智慧。所谓韬光,就是把自己的志向和才华隐藏起来,养晦,则是指卧薪尝胆、蓄势待发。

在战争中,韬光养晦是一则充满智慧的策略。一旦你把自己的锋芒遮掩起来,敌人就摸不清你的实力和底细,这样一来,你就有机会攻其不备,将对方置于死地。就像埋伏在草丛里的猛兽,等待时机成熟时,一跃而出,将猎物手到擒来。同样,如果不懂得韬光养晦,就会让自己暴露在危险的境地下。

三国时期的杨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才思敏捷,在25岁的时候就得到了曹操的器重,被任命为主簿。然而,少年得志的杨修并没有选择韬光养晦,而是养成了一种恃才傲物的性格。

杨修不但具有过人的才思,还非常擅长揣摩和分析曹操的心理。有一次,曹操下令给自己的丞相府重修大门,门修好后,曹操前来视察,他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在门上题了一个“活”字。杨修看见了,就立即叫人把门拆了,按照小一号的模式重建,工匠们都不理解,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杨修笑着说:“门里面加个‘活’字,就是阔,丞相是嫌门太阔了。”后来曹操见到了改造后的门,感到非常满意,就问工匠们是谁给改的,当曹操得知这是杨修的主意时,嘴上夸赞他聪明,心里则暗暗嫉妒他的才华。

还有一次,曹操和杨修骑马同行,在路过曹娥碑时,看见碑上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是否理解这八个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说出来,容我想一会儿。”走了三十里地以后,曹操说:“我已经明白那八个字的意思了,你现在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的见解是否相同。”杨修从容地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就是女儿的儿子,并而为好;齑臼是五辛之器,并而为辞。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四个字,这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之辞。”听了杨修的解释后,曹操佩服地说:“我跟你的才华,相差了三十里啊!”虽然曹操嘴上夸赞杨修,但心里对他的嫉恨,又加深了一层。

曹操天性多疑,总是害怕别人谋害自己,经常跟旁边的人说:“我在梦中会杀人,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要靠近我。”有一天,曹操正在帐中睡觉,故意把被子甩落在地上,一名近侍赶紧上前为他覆盖被褥,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躺在床上继续睡觉。过了一会儿,他醒来,假装吃惊地问旁边的人:“谁杀了我的近侍?”大家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了一通,下令将这名近侍厚葬。于是人们都以为曹操是在梦中杀的人,只有杨修识破了曹操的意图,在临葬的时候,他指着尸体叹息道:“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得知后,开始对杨修因妒生恨。

杨修被杀的导火索是历史上著名的“鸡肋”事件。曹操在征伐汉中的时候,接连吃了好几次败仗,以至于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进兵怕马超据守,收兵又怕蜀兵耻笑。这时正好厨师给他端来一碗鸡汤,曹操看着碗中的鸡肋,沉默良久。这时大将夏侯惇入帐,向他征求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不解,就找来杨修询问,杨修笑着说:“丞相是要退兵了。”于是就安排随行的军士整理行囊,准备归程。将士们问杨修如何得知丞相要退兵,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进不能取胜,退恐人耻笑,不如早日归去。”曹操得知这件事后大发雷霆:“这个匹夫,怎敢乱我军心!”盛怒之下,曹操下令将杨修处死。

杨修之所以落了个死于非命的结局,正是由于他过于外露,不懂得韬光养晦。职场如战场,在工作中,韬光养晦同样也是一种绝佳的策略。那些锋芒毕露的人往往人缘都很差,不但得不到上司的青睐,在同事中也备受排挤。所谓枪打出头鸟,一旦出了事情,最先倒霉的就是这些在平时爱出风头的人。因此,聪明的人在任何时候都非常低调,他们擅于观察,不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知道,等到别人摔了跟头的时候,自己的机会也就来了。

韬光养晦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种有目的的潜伏,是蓄势待发,它的实施需要高超的计谋和高度的耐心,唯有如此,才会在未来的某个日子里实现自己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那么,韬光养晦的策略应该如何具体实施呢?

(1)不要急于表现自己

老子曾说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说,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在人际交往中,切忌急于表现自己。殊不知,说得越多错得越多。较好的做法是养成谦虚好学的习惯,注重自己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不到必要的时刻,不轻易展现自己的真实实力。

(2)暗里发奋,蓄势待发

天鹅之所以能在水面上自由地徜徉,是因为它的脚在水底下不停地拨动。成功的路没有捷径,不论是专业技术还是人脉资源,都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积累。因此,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在暗里发奋、蓄势待发,等到时机成熟,该出手时就出手。

(3)沉默是金

当公司进行重大决策的时候,要懂得沉默是金,不要过多地参与决策。因为太过锋芒毕露,一方面会引起上司的戒备,不利于自己日后的发展;另一方面,个人无法承担决策失误后的严重后果,如果上司让你发表对决策的看法,那么也一定要谨言慎行。

韬光养晦有时就是用掩饰自己实力的方法打败对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甚至要故意展示自己的弱点以蛊惑敌人,以便最后让自己旗开得胜。

韬光养晦归根结底是一种生活和工作中的策略,虽然它的实用价值很高,但也不能过分迷信它的作用。有的人喜欢把韬光养晦和谦虚联系在一起,把它当作一种美德,这个观点其实是不对的。谦虚是一种心境,是在自信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宽容心态,那些虚怀若谷的人,既不会刻意显摆自己,也不会刻意隐藏自己。而韬光养晦则是人们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既然是策略,那么就是一时之计,而不是一种常态。 bOn0nJFmPLozZkE67ZrR3T8Po8vSTPiTlabNCwyY55qKsKXTu+Vu8P1hgvXeIE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