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本书,他们这样评价……

作者是哈佛大学闻名天下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所谓“第三种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果你见到吉尔伯特讲课的样子,肯定喜欢他。在2004年播出的一段视频里,我注意到,他是在暗蓝色灯光背景的大舞台上眉飞色舞地讲课,常引发听众的笑声。听吉尔伯特的演讲,我立即开始相信他在序言里讲的故事,如果不是因为一些朋友劝他停止空谈,他永远也不会写这样一本书。最聪明的人,显然都喜欢空谈,在中国和在西方,除非有一些更聪明的理由让他们停下来。

这本通俗读物登过《纽约时报》的书评榜首,因为通俗,所以被它的作者用来向大众传达一种新的思想。这一新思想,与吉尔伯特长期研究的“基于情感的预测”密切相关。许多年前,叔本华描写过人类的无奈处境——在欲望得到满足前的“希望”与欲望满足后的“无聊”之间永远徘徊。吉尔伯特继续描写,市场经济的本性是努力让人们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正所谓“消费主义时代”。可是,大量数据表明,人们并不感觉更幸福,至少不比以前更幸福。难道是人类预测未来幸福感的机制不可避免地包含系统性错误?读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相信书的封底广告词,我感觉确实很快乐。所以,读者应自己去读并感受快乐。

——汪丁丁,著名经济学家

深刻的智慧与洞见,科学化、逻辑性的理论,表达方式又是非常浅显易懂——来自哈佛心理学教授权威性又带着悲天悯人关怀的人性化宝贵讯息,告诉你什么是幸福,如何得到幸福,这是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人手一本的好书。

——张德芬,身心灵作家(www.innerspace.com.cn)

你幸福吗?为什么你我忙碌终日,辛勤工作赚钱的结果,却仍有极大可能缺失内心的幸福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的这本好书,提供了最系统化的解答:原来关键在我们的大脑运作,理解自己,才能克服不快乐的大脑习性,拥抱幸福。

吉尔伯特教授在美国心理学界非常著名,这本书我在2006年就已拜读,内容系统专业,而文笔风趣生动,不但让人豁然开朗,还被逗得开心不已,哈哈哈,寓教于乐精彩无比!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幸福力不是本能,是技能,你我都需要学习,才能收获满心幸福,邀请大家一起来上哈佛的幸福课!

——张怡筠,情商教育专家

幸福应该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却常常忽视、低估或忘记这目标。大多数人读书都好像是为了进名校,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赚更多的钱。但如果他们问自己“我幸福吗”,回答很可能是“我很少问自己这个问题”,又或者是“问了有什么用”。这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幸福的真相。能知道幸福是什么,并学会如何追求它, 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黑幼龙,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区负责人

我们现代人都漂浮在不确定的生活海洋里,有人认为自己可以万人如海一身藏,但其实难以自了,且会波及他人和整体。因此,并非一出校园就懂生活,一经生活就明幸福。在个人自处和与环境相处中,关于利益与福祉,当下与长周期,快乐与群己权界,等等,还有很多需要求解思议修行处,了解幸福的人生质地很有必要。

——余世存,青年思想家

中国的大学教授常常专注于深奥的理论研究,以至于有的非学院派年轻人轻轻松松就做了情感奶爸。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吉尔伯特是个异数,他能娴熟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理儿分析得头头是道。读他的书有望提高幸福指数。

——蔡天新,浙江大学教授、诗人、作家

我们的社会终于可以讨论幸福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读《哈佛幸福课》,感受幸福从心开始。

——李子勋,著名心理学家

中国现在谁更幸福?无数不同的调查给了我们不同的结论:越有钱越幸福?农村人比城市人幸福?公务员最幸福?中产阶层最幸福?……很多人从自身以外的事物中寻找幸福;他们希望在物质,或者在关系里找到幸福感。也有人从内心中去体验幸福,因为幸福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那么,幸福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本书中,丹尼尔·吉尔伯特教授以他特有的对人类头脑和心理行为的敏锐洞察力,用严谨而不失幽默的方式引领我们探寻幸福的来源,走向自己的幸福世界。

——廉思,畅销书《蚁族》作者

书中,吉尔伯特慷慨地分享了他对人类古怪的头脑的敏锐洞见,并以最令人愉悦和最引人入胜的方式引领我们找寻幸福。如果你很幸运地读了这本书,那么一定会收获满满的快乐。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作者

每个人都会喜欢上这本书的,甚至我们中的一些人还会奢望自己就是它的作者。你很少有机会能够读到像这本书一样既赏心悦目又蕴藏着“幸福宝藏”的书。

——丹尼尔·卡尼曼,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你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幸福吗?这本充满魔力的书一定会动摇你内心深处关于头脑如何运转的信念。

——史蒂芬·列维特,《魔鬼经济学》作者

一个有关我们生活中最大谜团之一的心理学探秘故事,哪怕你对幸福只有一点点好奇心,你都应该读一读。相信我。

——马尔科姆·格雷德威尔,《引爆点》作者

幸福就是给大脑下载一个拉黑软件,想拉黑谁就拉黑谁。

——肖锋,《新周刊》总主笔

为什么无法预见到的3次电击比20次可预见的电击更让人痛苦?为什么丢掉1美元比得到1美元带来的情绪波动更大?为什么我们那么在乎未来?糅合了心理学、认知神经学、哲学和行为经济学,这是我读过的剖析人类最为深刻但内容和表达却最为有趣的一本书。掩卷后你会明白,世上根本就没有关于幸福的简单公式。

——杨燕青,《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

人生于天地间,总有许许多多的愿望、欲望,当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不快乐、不幸福。由于实现幸福的愿望过于强烈而迫切,导致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已经从客观存在的真实逆转为对概念的探讨和探究,幸福学也俨然成了一门新兴的混世学,貌似比成功学更甚。吉尔伯特教授的这本书,明明白白地告知我们回归的路:人不论做什么,终极目标只有一个——获得幸福。这个目标无可替代,而任何替代都会导致迷失。

——苏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著名主持人

吉尔伯特是幸福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研究者,他还是一个喜欢说俏皮话的学者。他在书中写道:“当某种体验的次数越来越多,这种体验带来的幸福感也会逐次减少。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惯化’,经济学家称之为‘边际递减效应’,而我们则把它叫做‘婚姻’。”

但在这种精灵古怪的聪慧背后,吉尔伯特对于“人类为何总是错误地预测什么会使自己幸福”这一问题有着严谨的论证。他认为,我们的大脑会“篡改事实”,使我们不想要那些会让我们幸福的事物,而一心追求那些(比方说更多的金钱、豪宅或更炫的车)不会带给我们幸福感的东西。

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主观情绪状态。

——《纽约时报》

一本有魅力的书,它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有些追求幸福的举动是错误的。

——《时代》

吉尔伯特轻松地摒弃了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关于幸福的传统观点,部分理由是他们的生活与我们的根本不同。如他所言,我们很少思考这样一个事实,即当今时代,多数人都要作出三大人生决定:住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与谁结婚。不过,我们是第一代有这种选择的人。在大部分有记载的历史中,人们住在他们出生的地方,做他们父母做的事情,而且与宗教、阶级或地理位置所限定的对象结婚。农业、工业和技术方面的革命,引发了个人自由的浪潮,这是我们的老祖宗从未见过的,正如吉尔伯特所言:“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FT中文网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毕生致力于追求幸福的研究。他的前沿性的研究成果都体现在这本书中。他认为,人们几乎完全不知道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更多的钱?不见得。婚姻?当然。“保持快乐,对每个人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吉尔伯特说,“当然,我指的不是面带傻笑四处乱逛的那种。我的意思是,拥有一种生活上的满足感和一般意义上的幸福感。”

——《读者文摘》

这不是一本心理自助书籍,相反,它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类想象力的局限性如何导致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吉尔伯特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糅合心理学、认知神经学、哲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向我们证明:就像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存在偏差一样,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同样有偏差。我们的控制欲如此强大,以至于人们常常认为自己可以控制那些不可控的事物。然而,不幸的是,个人的经验和文化的智慧都无法弥补人类想象力的缺陷。

本书后记中,作者还讨论了人们对于幸福的一些常识性的观念,比如养育子女或财富可以带来幸福,他认为这些都是错误的。

吉尔伯特用妙趣横生的文字和读者耳熟能详的案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实用的幸福课,他的研究是充满远见的,也是划时代的。

——《出版人周刊》

吉尔伯特认为,预测未来是人类大脑区别于动物大脑的最重要的功能。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格言建议我们的那样活在当下呢?因为人们习惯性地梦想未来会比当下更幸福,而不是更不幸。这是一本关于幸福的科学书,却不乏诙谐生动,充满智慧,开启了我们的心智。

——《书目报》

吉尔伯特教授的这本书没有副标题,你可以随心所欲加上自己喜欢的副标题。我想加的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真正有用的心理学书籍。

——《彭博新闻》 ng3hKx+QoxdfYF3BF0GS4LyCpyemrfAMDwrOmER6p+Hvnki7fZIbfqGVvXbbl6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