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小的时候,最让家长感觉到头疼的莫过于他的哭闹声了。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就得使出浑身解数来哄他开心。其实,有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无理取闹,而是家长没有弄明白孩子的“潜台词”。
文文今年1岁半了,为了使她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爸爸妈妈操碎了心。
“她现在学会使唤人了,一会儿要玩儿这个,一会儿要拿那个,你要是不理她她就哭。可是你要是忙不迭的按着她指的做的话吧,她也还是闹个不停,就好像成心在跟你作对一样。”妈妈无奈地说着。
最近这几天,妈妈用奶瓶给文文喂完奶,刚一转身,她就立刻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指着妈妈手里的奶瓶说:“瓶!瓶!”妈妈以为她要拿奶瓶玩,就把奶瓶给了她,但是她还是一个劲的摇头。妈妈以为她不要奶瓶了,就把奶瓶放在了桌子上,可是这下文文哭的更厉害了。妈妈心里想:“可能是她没喝够,还想要继续喝。”于是妈妈拿起奶粉盒子打算向瓶子里再倒些奶粉冲给她喝。这个时候文文大声地喊了起来:“水!水!”这下妈妈明白了,原来她是想要喝水。
妈妈收起奶粉盒子,给她倒了些水,但是她仍然不依不饶地指着奶瓶说:“水!水!”妈妈没了耐性,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就向奶瓶里倒了些水递给了她。文文接过奶瓶,开始晃起来,并没有喝。看到这里妈妈才明白,原来她是想用水把奶瓶洗干净。
由于“语言不通”,妈妈也不懂文文的“潜台词”,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却费了这么大的劲。
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当说到某个事物的时候,不能够很清楚的表达,而且家长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所以就很容易感觉到在受“折磨”。
有儿童教育专家指出,一两岁的孩子在说到某个事物的时候,很有可能说的并不是这个事物本身,而是指的与这个事物有关系的其他事物。就像上文讲到的文文的故事一样,家长不能很顺利的读懂孩子的潜台词,这样就容易误解孩子。
其实,孩子的这种潜台词也并不是无迹可寻的。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在说到某个事物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可能性。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有时候并不在这个事物本身,而是需要家长“发散”一下,想一下与这个词有关的其他事物。就拿“门”字来说,小孩子说到“门”,可能会有好几个意思:可能就是表面上真正的门;也可能是说他被困在了一个地方,需要找一个“门”出来,这个时候的“门”就从具体的事物引申成了“离开”的意思了。
孩子的思维与大人的不一样,他们总是习惯于将有关系的一类事情联系起来,然后以一个统一的称呼来表达。
不仅如此,孩子还习惯于用一个事物的局部来指代这个事物的整体。比如,当家长将一个鸡腿撕成很多的小碎块来喂孩子的时候,他可能会指着这些小碎块不停地说:“肉,吃肉。”不管这时候家长给他撕多大块的肉喂他都不管用。他一直在嚷着要“吃肉”,其实,这个时候他想表达的可能是要整个鸡腿,而不只是撕下来的肉。当家长给他整个鸡腿的时候,他就会立马安静下来。像这样的事情生活中总会发生,家长要想和孩子顺利地沟通,就要多留意他的潜台词,注意孩子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