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孩子知道你正在听他讲话

在如今的很多家庭中,有不少的家长都没有认识到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总是习惯以成人的思维以及上级的口吻来评判孩子的做法。有时候也不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就将自己的意愿强行施加给他。孩子由于没有了说出心里话的权利,或者是自己的想法并不能够引起爸爸妈妈的重视,所以只能将委屈藏在心里。时间久了以后,家长便不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如果孩子的话语权没有得到家长的尊重,家长总是不让孩子将话讲完,那么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时间长了以后,孩子难免会与家长产生一定的对抗情绪,彼此不信任,很难进行沟通。

如果家长平时忽略了和孩子的交流,对他说的话不重视,那么时间长了以后一些不良的影响就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对于一个有自我意识,能够自行进行判断与分辨事情的孩子来说,让他一味的听从家长的话,简直是一种痛苦。事实上,家长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并且很认真地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有着很大的益处,并且能够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以及自信心。

对于亲子关系的稳固程度,以及孩子的性格发展等方面,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平时,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倾诉多一些耐心,不着急将他的话打断的话,那么当孩子遇到了事情以后就会愿意向家长倾诉,从而与家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当孩子想要和家长倾诉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知道你正在听他讲话呢?才能让他更乐于和你说呢?家长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让孩子看到你正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孩子和家长倾诉的时候,家长的表情、动作以及语言等,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回馈。如果家长在孩子讲话时表露出了关注,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在孩子看来,这不仅仅说明家长愿意倾听、分享他的想法以及感受,而且对他来说还是一种尊重。当孩子向家长讲话的时候,家长应该将手头的工作停下来,认真倾听孩子讲话,并且要面对着他,看着他的眼睛,目光的接触与交流在这个时候十分的重要。并且还要时不时地点头或者说些“嗯,是”等的话,让他明白你一直在注意听。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无端的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因为当一个人受了委屈以后,他的想法会留在这种情绪里,而不是来反省自己的过错。相反,当一个人被感动以后,他更容易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仅如此,感动还会增加一个人内心的自信与勇气,与此同时他的自制能力也会提高。

第二,倾听是一种艺术。当孩子诉说时给予耐心的倾听,这并不是纵养孩子的行为,也不是听任孩子去狡辩,而是一种尊重,是一种艺术。当对孩子的说话进行耐心倾听的时候,便有利于双方的交流。只有对孩子表现出了尊重,孩子也才会对家长有所信任,才肯愿将心里话说出来,家长再教育起来也就更容易找对方向,少走弯路,帮助孩子端正思想。另外,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使他更健康的成长。当孩子发觉向家长倾诉原来是一件轻松且快乐的事情的时候,就会从之前压抑紧张的情绪里跳出来,摆脱掉自卑感,从而增强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也能够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将你的想法告诉孩子。当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论你正在忙什么,都尽量要停下来,耐心地倾听,而且要看着他的眼睛,眼神的沟通不能少。等到孩子将话全部讲完以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对某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对一个观点赞同等,都可以这个时候说出来,并且最好带上理由,让孩子更加明白。当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最好不要太过武断,不能够将一切都进行否定。而且就算孩子是在胡说,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地就下定论,要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第四,让孩子尽情地投入到其中。交谈总是要花费一些时间的,既然花费了时间,就要将这段时间好好地利用起来,让它变得有意义。交谈也要讲究气氛,最好在家长与孩子都有相同机会的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谈话的时候要尽量放松,天马行空,随意发挥。只有这样,才会容易投入进去。交谈的时候尽量不要搞一些特殊的仪式安排,也不要想要预期达到怎样的一个效果,只需要与孩子随意的交流看法与观点就好。

第五,尊重并且接受孩子的感受。孩子和家长倾诉的时候,家长要耐心安静地倾听。家长并不需要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上的表现,而只需要接受他的感受。当孩子和别的小朋友吵架了,很生气的时候,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给出一些安慰,或者直接拥抱一下。不过家长不应该教给孩子使用暴力或者嘲弄等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家长们在平时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总觉得孩子太小,说的话没有分量,不值得重视。这样就忽略了让孩子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家长对孩子一味的指责,或者是粗暴的说教甚至是打骂,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家长应该放下自己是孩子“上级”的这个观点,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和谐的沟通。孩子有的观点讲得好,就要不吝啬夸奖,在一些认识上有了误区,就要对他循循善诱,耐心地启发开导。让孩子知道你在听他讲话,他才会将心里话讲出来,而这,也正是打开孩子心扉的一把钥匙。 jK91KuXTYbwXtstqFCYb4mmqK1/hV4cEp2us3BYazF/+aqr93V0Rw8shtmCiBV03



让孩子把话说完

在平时家长们有没有因为没有让孩子将话说完而感觉到后悔呢?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他的小脑袋里想的事情也和大人不太一样,所以有时候就会出现大人所认为“不中听”的话。或者也有时候是因为孩子想卖个关子,故意说话大喘气,但是前半截话刚说完,家长就已经生气了,孩子想要说接下来的话,也没有机会或者勇气了。

一个妈妈在和自己4岁的女儿看电视,突然,妈妈问了她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咱们两个一起出去玩,天气很热,不一会儿我们就都渴了,但是买不到水喝,而在你的书包里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办呢?”

小女孩眨了眨眼睛,说:“我会每个苹果都咬一口。”

听到孩子这么说,妈妈难免感觉到有些失落,觉得孩子一点也不懂得什么是爱。她刚想要训斥孩子,想要教给她应该怎么做,在开口之前的那一瞬间,她改变了主意,决定让孩子讲讲原因,于是继续问孩子说:“那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小女孩天真的说道:“因为我想把两个苹果都尝一下,然后把比较甜的那个给妈妈吃。”

听到孩子这样讲,妈妈感动极了,一把搂住了孩子。而且心里一直在庆幸让孩子把话说完了,不然怎么会知道孩子这么爱自己呢?

在平时,家长们的口头禅里总少不了像“闭嘴!”“不要再说了!”“你不用解释了!”之类的话,而“闭嘴”几乎是所有孩子最不愿意听到家长说的。

对于孩子,家长为什么总是不停地唠叨,不愿意给他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呢?让孩子闭嘴,只让他听自己说,没有选择的权利,对孩子来说这也太不公平了。

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决定了一件事情,孩子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刚开始说了没几句,家长就会命令他闭嘴。家长总觉得孩子太小,提出的意见不值得一听。可是,孩子站在他的那个角度看待问题,有时候总会和家长有不一样的看法,也能给家长带来一点启发,从而弥补他们在认知上的不足。

有的时候孩子犯了一个小错误,家长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会草率的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孩子会极力地为自己申辩,可越是这样,家长的火气就会越大。他们会觉得孩子犯了错误不仅不知道悔改,还极力地狡辩。所以便会对着孩子大声地呵斥。家长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感觉到很委屈。就算事后家长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对孩子进行了道歉,可这种伤害也不是能完全消除掉的。

家长不让孩子将话讲完,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觉得孩子太小,说的不正确。这样的家长很顽固,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而忽略孩子的意见看法。他们不听解释,孩子越解释,他们越是觉得他是在找借口,只会气不打一处来。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就会变得沉默寡言,就算是受到了冤枉,也不会为自己做出辩解。一个不会为了自己的正当权益去据理力争的孩子,在当下这个社会中很难适应。

第二,孩子的话说到了自己伤心处,让自己感觉到丢了面子。孩子并不懂什么人情世故,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懂得讲话时的忌讳。家长在听孩子讲话的时候不妨抱一种轻松的心态,孩子的思维要比大人简单很多,家长也许还能从孩子的话中受到启发。

孩子也有想法需要表达,当他想说话的时候,家长应该让他把话说完。

如果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那些总是被家长以“闭嘴”打断话头的孩子,他们会逐渐地变得沉默起来,不再愿意与家长交流。因为家长的态度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就算说了也没用。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这很不利于他的成长。

一个总是被家长否定意见的孩子,会逐渐的习惯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心里总有很多的委屈,但却只能默默地承受。如果把握不好的话,这些委屈就会使他形成心理问题。

事实上,听孩子把话说完并不会浪费多少时间。而且,让孩子多说几句话,也能够多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所说话的内容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当他的看法不全面的时候,你可以予以补充;观点出现偏差的时候,也能够及时的进行纠正。这样,孩子的认知水平以及判断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话说回来,除了在孩子想要表达的时候让他尽情的说之外,还应该在他沉默不语的时候鼓励他说出来。因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与胆量。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也会让他更勤于思考,从而表达能力以及自主意识也会随之增强。 jK91KuXTYbwXtstqFCYb4mmqK1/hV4cEp2us3BYazF/+aqr93V0Rw8shtmCiBV0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