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们的感受不等同于孩子的感受

很多家长在有自己的宝宝以前,都会日夜期盼着他的到来,头脑里有几百几千种照顾、教育他的方法,有时候还会为自己能想出这样的一个点子而自豪。可是等到宝宝真正降生了以后,他们才发觉很多事情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美好。和孩子相处起来,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新的问题,而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

“家长”这两个字并不是说有了孩子以后就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其中的角色的,它虽然不是一种职业,但也需要认真地学习。可能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家长:每天清晨起床之前,都会鼓励自己一番:“今天要换个方式教育孩子,今天要与以往不同。”可是起床之后才发现,给孩子做饭、送他上学、自己工作、接他放学、给他做饭……每一天几乎都是前一天的翻版,生活没有新意。而在和孩子的交流上,还会时不时地发生一些小冲突,这就更增加了家长的烦恼。“我就在这里坐着,不回屋子里,你别管我!”“这麦片真恶心,看见它我就没胃口了。”当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家长往往很苦恼。为什么孩子总会对事情报以这样的态度呢?其实,家长要知道,自己的感受并不等同于孩子的感受。

在平时的时候,家长总会在一些事情上不认同孩子的感受,比如:“你是因为累了、懒得不想动了,才这么说。”“你根本不用这么伤心。”当孩子的感受一次又一次的被否定了之后,他就会感觉到迷茫与困惑,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愤怒,与家长争吵。家长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暗示着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也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爸爸妈妈说的都是对的,你只要听就好了。

“妈妈,我有点累。”

“怎么可能,你刚睡过了午觉,怎么可能累了呢?”

“我就是累了!累了!”孩子大声地说着。

“你一点也不累,你就是爱犯困,去洗个脸吧。”

这个时候孩子哭了起来,“我累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今天好热啊。”

“一点也不热,快,穿上毛衣,别冻着。”

“不嘛,我就是热!”

“我让你穿上毛衣,这儿很冷!”

几乎每一次对话都是以争吵结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表现出来的态度很坚决,也很强硬,她总是否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去相信她的感受,放弃自己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很平常的一段对话,最终转变成了一场争吵。

有的家长也不喜欢这种每次都争吵的情形,想要改变自己。可是又从何开始呢?其实只要家长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下问题,也就会明白孩子的感受了。家长不妨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那个又累又热的小孩子,当和大人说出自己的感受时,想要得到怎样的回答呢?

当家长试图去了解孩子的感受时,他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也会有所改变。这个时候再交谈的时候,不用刻意寻找一种表达上的技巧,只要能够发自内心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就可以了。

大家可能在平时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心里难过的时候,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大道理或者条条框框的分析,这样的回馈只能够让自己感觉更糟糕。别人的过分同情,会使自己觉得自己真可怜;别人的提问会让自己产生防范的心理;而别人这个时候讲大道理的话,很有可能会激怒自己,使自己的脾气变得更大。那么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真正的倾听。当别人愿意听你将故事讲出来,并且对你内心的伤痛表示认同的时候,自己心里的感受会好很多,之前的困惑与郁闷会消散很多。而这,其实也是孩子想要的。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家长也能认真地倾听,和他产生共鸣,那么就会有助于帮助孩子缓解情绪,解决问题。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很好地处理,他的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FZrFdfAqSGvGmOIQnX5UR7AVA7mVaZBJ0U5/yj5it8fGvA4aHI+rK3rjQZSSPAP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