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要否定孩子的心理感受

在平时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有很多的家长都会不知不觉的忽略甚至是否定孩子的心理感受。在家长看来,这样做的话孩子会显得更加听话,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被迫的听从只会增加他们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很有可能会使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从而迷失自己,对生活觉得茫然起来。

生活里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当孩子跌倒了,孩子哭得很伤心,这个时候家长为了平复孩子的心情,就会赶紧和他说:“不哭不哭,摔倒了一点也不疼,宝宝最勇敢最坚强了,来,自己站起来。”虽然家长的话是在鼓励孩子,不想让他变得娇气,但是对孩子来说,他难免会感觉到迷惑:我现在这种感觉是疼吗?我已经感觉很疼了,可为什么爸爸妈妈都说一点也不疼呢?是我的感觉有错误吗?他这个时候的内心就会感觉到矛盾。不知道谁对谁错。

当孩子想吃蛋糕了,妈妈因为不想让他吃,就会对他说:“蛋糕有什么好吃的,看上去就难吃。还是今天妈妈给你炒几个好菜吧,妈妈炒的菜才是最好吃的。”虽然妈妈炒的菜也很好吃,但是蛋糕难道就很难吃了吗?难道是我的感觉错了吗?为什么我的感觉总是错的啊?什么时候才能和爸爸妈妈的想法一致啊?到底谁的对呢?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并且陷入更深的纠结中。

孩子由于体力不好,耐力不足,才跑了一会儿就感觉累了,家长却对孩子说:“怎么可能,这才两分钟,你怎么会累呢?你没事的,去,继续跑一会儿。”这个时候孩子的心里就会犯嘀咕,原来我不应该感觉到累,我还能够继续跑。可是现在我浑身上下都感觉到疲倦,没有力气,呼吸起来也不顺畅,看来我真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总让爸爸妈妈感觉到失望。我真不应该感觉累,我应该生龙活虎、精力旺盛才对。

孩子平时很爱玩,很好动,再加上吃饭的时候不专心吃,所以往往吃完饭没多久就会饿了。但是家长却并不理解这件事情,他们总会质疑孩子:“你怎么会饿呢?你不是刚刚才吃饱的吗?其实你没有饿,只是嘴馋了是不是?说实话。”听到家长这样的话,孩子的心里就会有一个思考:“原来我这种感觉不是饿,而是嘴馋。可是饿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我也不知道。当肚子开始咕噜噜叫的时候,原来是我嘴馋了。”当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便会去阻断自己饿的感觉,而换来的却是嘴馋。

就这样一次次的,孩子的心理感受被压制了下去。

当家长和孩子这样说的时候,可能是为了让孩子更加的勇敢,更加的懂事,也可能是为了让他更加的听话,从而为自己省去很多的麻烦。家长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忽略掉孩子心理的真实的感受。有的时候当家长事后反思的话,也会明白过来应该怎样做,还下定决心当下次再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如何处理,可是等到事情再发生时,又会以相同的方式来解决。他们总是这样,心里知道应该怎样做,可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却做不到。而当被问及是否真心想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又总会回答:不知道!

孩子在家长长期这样的教育方式下,他的心理感受就会被压制下去,长期如此的话,脑子里就只有“应该怎样”,而没有“我想怎样”。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我觉得”、“我想”都是不被允许的,会受到爸爸妈妈的否定甚至是责备,倒不如顺着他们的想法来,也许还会受到表扬。

当家长与孩子相处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太以自己的想法为主,而是多一些以肯定孩子的感受为主,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内心想法,这样也会有利于他思考能力与感受生活能力的提高。

当孩子摔倒了,家长可以说:“我知道你很疼,来,我帮你吹吹。”当孩子饿了,可以说:“这么快就饿了?看来消化的快了,又要长高了。想吃点什么?妈妈给你做。”当孩子累了,可以说:“那你现在想怎样呢?是继续玩还是原地休息一会?”而当孩子想吃蛋糕了,可以和他说:“我知道你很想吃那块蛋糕,但是我担心你吃完了以后一会儿就吃不下饭去了。还是吃完饭玩累了以后再吃吧,好不好?”

在平时家长否定甚至责备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以成人的方式、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虽然很省时省力,能够让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别的事情。可是如果家长换种角度思考,在孩子身上多付出一点时间与心思,那么就有可能使孩子变得更加有主见,心灵上也更加健康。

孩子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有拥有自己情感的权利,也拥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权利。也许他们的想法与大人的不一样,有时候也很难分辨出哪一方的意见更加的合理,但是作为家长,只有更加懂得尊重和肯定孩子的感受,才能够使孩子更加的尊敬家长。从而形成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RglhQAMijUo4l5vZQk+7izQ+TB6ThvihnjvdgBoXY2xOeiicfXab3/uj1kr3kD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