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他经历了一次“道德危机”
——青春期道德价值观问题心理咨询纪实

作者:沈雁

年轻的心灵在遇到现实与内在道德价值观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特别需要人来帮助其对内在道德价值观进行肯定。然而,在这个时候,那些善良的人却在其面前用无奈的微笑来掩饰赤裸裸的道德罪恶。他茫然了,他在成长旅途上经历了一次“道德危机”……

——题记

一棵道德阳光哺育下的幼苗

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马小武的个案是最让我难忘的。记得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的那双大大的眼睛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在他稚气未脱的眼神中时时流露出一种不是他这个年龄应该有的困惑和无奈,这使得我产生了一种冲动。我要了解这个体格健壮的男孩,我想知道他眼神背后的东西,我更想给予他想知道的答案。果然,在同他母亲以及他本人的几次交谈后,一个本不应该发生但又确确实实发生在马小武身上的故事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童年时代的马小武真可谓天之骄子:一张讨人喜爱的脸蛋、性格活泼开朗、一口标准好听的普通话、一个老爱冒出问题的脑袋瓜。他简直就是一个天底下所有的父母连做梦都想拥有的好孩子。他聪明可爱、勤奋好学,从入幼儿园开始就一直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表扬,他几乎成了同龄人的楷模。

面对一颗纯洁和善良的童心,人们一般在不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也是以纯洁和善良来回报的。在马小武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母和老师们除了给予他知识外,还用他们所能理解的道德观念教育他,用社会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要求他。他就像一棵小小的幼苗,在道德阳光的滋润下渐渐地成长起来。

少年时代的马小武还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喜欢的学生。他在学习上从不马虎,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对老师非常有礼貌,对同学也毫不吝啬自己的善良。他经常代表班级、学校参加区级和市级的各类比赛,争得过许多荣誉。他还帮助一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经常放弃自己休息的时间,为他们解题并讲解。或许是因为对他人的赞扬的回报,或许是因为角色的需要,总之,马小武在日常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中,其内在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价值观渐渐地形成了。

马小武的父母是一对比较正统的夫妻。母亲是一名国家公务员,在社区担任一定的职务,她历来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为了工作早出晚归,甚至没有休息日。外公、外婆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除了工作之外,母亲还要去照顾他们,所以相对来说放在马小武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就比较少了。父亲是一名海员,经常远航到别的国家,一出去就得好几个月,平时无法关心儿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可是马小武没有让父母失望,他凭着“做一个好孩子,做一个好学生”的信念,给他的父母带来了欣慰的回报。每一次学校开家长会,马小武的母亲总是最光彩的,因为老师经常把马小武的成绩挂在嘴上,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如果没有小学高年级发生的那件事,相信今天的小武一定还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他的家庭也一定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

然而,事实却向相背的方向发展了。

被人欺骗的遭遇使他茫然了

由于马小武的出色表现,再加上老师对他的赏识,他历年都被评为区级或市级“三好学生”。就在马小武上四年级的那一年,又到了学校开展“三好学生”评选工作的时候了。由于马小武为学校争得了市级“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优秀奖项,所有的人都认为市“三好学生”的称号非他莫属。当时初中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分,学校领导考虑到市“三好学生”可以保送进重点中学,就由校长找马小武和他的母亲谈话。校长在肯定了马小武的成绩之后,提出把这一年的市“三好学生”名额让给五年级的学生,以帮助学校增加进重点中学的录取人数。同时校长还保证,等明年马小武五年级毕业时,一定把市“三好学生”的名额给他,并保证他能进重点中学,以感谢马小武为学校作出的贡献。面对学校领导诚恳的态度,马小武和他的母亲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当五年级新学期开学的时候,马小武的班级里多了一个从别的学校转学进来的新同学。他就是很喜欢马小武的班主任老师的儿子,他叫林伟成。林伟成也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与马小武不相上下。由于两人同受班主任老师的喜爱,自然在很短的时间内,马小武和林伟成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马小武担任大队长,林伟成担任小队长;马小武代表学校参加市级的比赛,林伟成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比赛;马小武的学习成绩名列全年级前三名,林伟成的学习成绩名列全班前三名。两人因两颗纯洁的童心无任何功利色彩地成为了知己。又到了评选“三好学生”的时候。根据学习成绩以及对学校的贡献,再加上校长的承诺,马小武理所当然地成为市“三好学生”的第一人选。然而当广播中公布名单的时候,马小武傻了,半天没有缓过神来。广播中宣布:林伟成被评为市“三好学生”,另外两个班级的班干部被评为区“三好学生”,马小武榜上无名!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马小武傻傻地回到了家中,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委屈,趴在床上痛哭起来。母亲也被学校领导不负责任的行为惊呆了,先不说儿子是不是真的就不如林伟成,就凭儿子对学校作出的贡献和校长的承诺,学校也不应该让他榜上无名啊!怀着愤怒,怀着困惑,母亲第一次走访了校长和教育局领导,得到的答复是:林伟成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嘛,上报的名单是不能更改的,考虑到马小武的具体情况,可以在区“三好学生”的名单上为马小武增加一个名额。母亲回家后与马小武商量,已经被失望和痛苦吞噬了的马小武拒绝了这个名额。他强忍着眼泪告诉妈妈,他什么都不想要了。一个他那么崇拜的老师,一个他那么信任的朋友,一个他为之自豪的学校,为了市“三好学生”的名额,全都把他“出卖”了。马小武幼小的心灵被人世间无情的利剑深深地刺伤了,他茫然了。

两种道德力量的冲突使他走向了反面

马小武失去了保送进重点中学的机会,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了。事情发生后没有多少时间,马小武带着心灵的创伤走进了考场,结果考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差的成绩。特别是他平时最喜欢、最拿手的作文,由于对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的仇恨,他放弃了努力,胡乱地写了一通,结果一分没得。

在这当口,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老师对马小武的反常状态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而父母为了掩饰自己对这种道德背叛行为的无奈而回避了儿子困惑的眼光。马小武得不到成年人坦诚的交流,谁也不愿意和他一起剥开整个事件的层层伪装,探讨道德的标准和道德依据。似乎所有的人都像《掩耳盗铃》中的偷铃者,认为只要不谈这件事,事情就可以像没有发生过一样。然而,马小武的思想斗争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不明白,为什么以前那么喜欢和重视他的人现在离他而去了?为什么经常教育他要先人后己的老师却在这件事中采取了相反的行为?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不站出来帮助他说明事情的真相?难道现实社会就真的与他们平时接受的教育是两回事?马小武的内在道德观念和自我价值评价受到了极大冲击,他需要有人来帮助他解答,他需要有人来分担他的伤痛。可是谁也没有向他伸出援助之手。马小武就在这种无助的状态中,拖着疲惫的身体进入了普通中学。

原本一个人人都羡慕的好学生,一下子落到了几乎与差生同等的境地。在第一次走进校门的时候,望着别的同学惊异、讽刺、嘲笑的眼神,马小武恨不得转身逃出这个对他来说像“地狱”一样的学校,可是他内心的求学愿望、一种不甘心认输的冲动支撑着他,他抑制住自己的恐惧感、羞辱感,装出满不在乎的神情开始了中学的生涯。

在中学的第一次家长会后,母亲向班主任老师讲述了马小武的这段特殊经历,希望老师能帮助他重新振作精神。然而,一个母亲的善良愿望却被老师误解了。老师认为马小武以前太受人重视了,他被宠坏了,现在不应该再让他有这种高人一等的感觉。从此,班干部的名单中不再出现马小武的名字,代表班级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的队伍中也不再有马小武的身影,马小武彻底被人遗忘了。然而,他却还在苦苦地坚守着他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从小受到的道德影响使得他忍受所有的失落,因为他相信他没有错。直到有一天,班级中一部分同学与语文老师发生了一些冲突,在班主任老师进教室了解事情过程中,马小武为同学们说了几句解释的话,没想到,班主任老师冲着他大声地训斥起来:“马小武,你不要把小学里的那一套拿到中学来,你也不要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没有问题。如果真是这样,你为什么不进重点中学,跑到我们这样的学校来干什么?我看,你和那些坏学生没什么两样。”

马小武苦苦维护着的一丁点自我价值认可感被砸碎了,他冲出了教室,冲出了学校,他想找一个地方把他破碎了的自我再修补起来。可是,茫茫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的问题烦恼和操心,谁也听不到这个急需道德援助的年轻人的呼救声。

马小武真的失落了。他抛弃了自我约束,他关闭了内心的道德声音,他与那些带有破坏性倾向的同学为伍,与老师作对,与学校作对。他讨厌学习、讨厌教师、讨厌说教,他的学习成绩先从全班成绩前10名下降到20名左右,然后又再降到倒数10名左右。父母虽说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但他们本来就与儿子沟通得少,现在更是只能干着急,再加上各自的工作都比较忙,他们只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结成道德同盟,唤醒内在道德力量

在马小武上初二的时候,为了不再让儿子走得太远,为了唤醒被掩盖起来的良知,母亲再也坐不住了。她通过工作关系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够帮助她的儿子解开心里的结。

仔细分析了马小武的个案后,我把他的问题不仅看成是心理问题,更看成是道德问题。

自从“心理健康”的概念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以来,许多父母和老师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结成“心理问题”。实际上,不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对马小武的评价都是“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不能经受失败”、“没有毅力”、“逃避现实”等。从表面上看,这些心理现象在马小武身上都存在,但从更深的层次看,那是两种道德力量之间的冲突,是青年人对我们成年人道德观念的淡漠发出的挑战。

实际上,当我们把孩子身上的问题说成是“心理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把问题的责任重点转嫁至孩子本身;如果我们有勇气承认孩子问题的实质是“道德问题”,那我们就将责任的重点移到了自己身上。我们必须向孩子承认我们成年人的错误,承认我们的道德不完善,承认我们有迷失前进方向的时候,承认我们内心的虚弱,承认我们也需要得到他们的谅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新得到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才能给予孩子坚定的道德力量去克服他们的不安全感和逃避思想。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我为马小武设计了一个辅导方案,并请他的父母一起参与。

一、与马小武单独交谈,彼此坦诚地沟通,不回避任何敏感的问题。我认为初二的学生已经完全有权利了解事实的真相,他们有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方式。比如,我们谈到了虚伪和背叛的问题。马小武认为:“小学的班主任老师是个虚伪的人,她表面上喜欢我,骗取我对她的信任,可背地里为了她的儿子能保送进重点中学,利用职权出卖了我。”马小武还说,“老师平时总是对我们说,待人要真诚,为什么她自己就不能真诚待人呢?”

我承认,马小武谈到的一些问题都属于比较严肃的道德品质问题,也是我们经常寻找理由来解释和躲避的问题。此刻,我感觉到在这个年轻人面前,任何理由和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我不为那个班主任老师寻找任何解释,而是向他阐述了如果班主任老师是一个理智善良的人,她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使得自己的儿子进入重点中学。

理解和认可使捂得严严实实的内在知觉开始松动了。我向马小武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去探讨整个事件深层次的动机和道德与否的问题。同时,我让他回家后将他认为的老师和学校领导的错误,包括父母的错误都清清楚楚地写在纸上,写得越详细越好。下一次我们再来分析和探讨。

二、与马小武母亲单独交谈。坦诚地与马小武的母亲交谈,分析在孩子出现道德和心理危机的时候父母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说明了父母在竞争的社会中,忽视了自身道德品质的提高。面对道德观念的冲突,采用了逃避的方法,这给孩子的心灵成长带来了阴影。所以,在马小武的问题上,作为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希望他母亲能用她与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与儿子进行真诚的交流,向儿子承认自己在道德上的软弱,并希望今后能与儿子互相帮助,彼此坚定自己的道德观念。

除此之外,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强调马小武的角色,并以相互平等的方式经常探讨一些社会道德问题,如针对工作单位中有争议的事,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针对学校和班级里发生的事情或针对社会问题、国际事务问题等,都平等地发表各自的观点。虽然说这种讨论不能改变事件本身什么,但可以在家庭中建立道德同盟,互相肯定和依赖彼此的道德观念,这会帮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不断成长。

第二项工作在一开始有一些难度,母亲和儿子之间从来没有认真、严肃、平等地交谈过,谁也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情绪投入。第一次交谈失败了。之后,经过双方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又开始了第二次。可以说这一次对母子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时刻,他们发现对方向自己展现了一个从没有被了解的空间,而彼此这个不被了解的空间又是这样相似。交谈在激动和感激的情绪中暂告一个段落。

案例点评

道德成长是每一个人的使命。

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其结果必定是理想的。现在的马小武已不再为过去的伤痛而放弃自己,也不再为他人的道德迷惘而动摇自己的道德观,因为他有了一支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同盟军”。

关键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得到解决。记得有一次我和马小武交谈时,为了使马小武从心底里产生对学习的欲望,我让他为自己描绘一幅将来的目标蓝图。由于长时间在无目标、无理想的状态中生活,他一下子不知从何下手。我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跟他谈当今成功人士的得与失,谈他曾经的成功给他带来的喜悦,谈我们国家要赶超先进国家的机遇和困难,谈国家与个人的关系,谈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等。在交谈过程中,马小武变得越来越主动,而且谈的话题也越来越宽广。到此,我开始切入学习的主题。没想到,马小武比我说得还快。他对我说了在学习上要迎头赶上的计划,他知道要赶超同学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只要在时间的安排上和学习的方法上找到突破口,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超过别人。听了他的计划和充满自信的话,我想,我的辅导和咨询可以告一个段落了。随后我给他介绍了几个在学习方法上很有研究和创意的朋友,请他们一起帮助小武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一个跳跃。

对马小武的心理辅导虽暂告一个段落了,可我内心感受到的冲击使我不能平静。我感到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和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都存在着很大欠缺,马小武的个案就告诉了我们很多。

首先,道德观是通过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在这个世界上为人处世而培养出来的,是通过记忆所见所闻并受其感染而进一步加强的。儿童是敏锐的观察者,他们在道德成长过程中始终是一个专心致志的观察者。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会对自己的教育者和监护者非常关注,关注他们是如何面对生活,如何作出决定,如何为人处世,以及如何通过行动表现内心的欲望和价值观,如何评价他人的生活等,而这些关注告诉给那些小观察者们的东西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就说马小武的班主任,身为老师,她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被观察和被监督者,她的身边有许许多多双眼睛在关注着她。当她自己的行为和她教育他人的准则相一致时,她就是学生们心目中的“道德权威”,她的话可以左右学生的一切;而当她自己的行为与她的教育内容相矛盾时,不仅学生不能接受她的教育,甚至还会与她的教育对着干。所以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道德成长的伙伴,两者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成长是永无止境的。然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却是单向灌输的教育,教育者已经忘却了自己还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一个时刻保持成长状态的“学生”。

其次,在许多情况下,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引起的。可是许多老师和家长却忽视了道德价值观产生的作用,简单地把问题定位在孩子的心理和精神本身,这会影响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效果。从马小武的案例可以看出,他所信赖的人的行为与他能接受的道德标准出现了冲突是他心理产生问题的症结。如果我们不从道德观念入手,不和他结成道德同盟,马小武就不太可能从误区中回来。所以,我认为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心理咨询师,都应该重视“道德价值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引导和支持。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自身微薄的道德力量来改变社会上的争执、不公和怨恨,但我们可以通过坚定自己的道德准则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同时感染我们周围的人。

最后,不要把孩子关闭在社会道德问题的门外,不要让孩子在不道德的现象面前闭上眼睛。实际上,孩子比我们成年人想象的要敏感得多,他们可以不知道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但他们能感觉到事情的发生。他们会利用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对事情作出评估。当评估的结果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成年人不能给予他们认可的解释和引导,他们就会产生困惑,甚至还有可能进入道德误区。

所以,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在科技发展越来越进步的今天,我们千万不能一味地追求孩子的物质生活和考试分数,而忽视他们的道德成长过程。

作者简介

沈雁,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先后在上海电视台、上海音像资料馆、《读者导报》学生版编辑部工作,多年从事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作品有:《904特别行动组》(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大特写《长大,真好》、《走进同龄人的内心世界》、《赏识,帮助她成为“神童”——中国第一位聋残少年大学生周婷婷成长启示录》等。 I4P/a+wyqoiYsfvvybxiQJ7zSugFYkFxqSwDLAkaUhEolZOUm1feJUlTdjN0XO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