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儿童游戏疗法的理论与技术

儿童游戏的作用及其心理学意义

1.开展游戏疗法的必要性

以成人为对象的各种心理咨询或治疗技术和方法,近年来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创新,使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效果不断增强,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尽管这些技术和方法依据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过程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共同要素:

(1)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和接受咨询者之间是以语言交流作为前提来展开咨询的。这里所说的“交流”,既有双方的互动和交涉,也有一方的叙述或倾听。

(2)以语言交流为媒介的心理咨询过程要得以展开或深化,接受咨询或治疗的当事人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认知能力,能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将自我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苦恼表述出来。

但是,对于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不适应或困惑的儿童来说,在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时,由于他们的语言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即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尚有限,他们不能充分而准确地表述自我内心深处的感受。因此,以游戏作为媒介手段,利用儿童的游戏(玩耍、竞争、创造)活动来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援助的“游戏疗法”(play therapy)就成为一种新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方法。

游戏实质上也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通过游戏活动在现实和空想的世界中往来,体验各种新鲜的感受,学习各种新的知识,这样他们才能竖立起自我身心发展的“里程碑”。从这个意义上说,“游戏疗法”就是一种利用非语言媒介来实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技术。

目前,我们的学校在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对儿童的心理教育活动或心理辅导有成人化、说教化的倾向,偏重于灌输心理学知识,即只是以语言说教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忽视了儿童的年龄、心理发展特征。

(2)对于儿童的游戏,仅仅从体育活动或者学习活动、学校教育工作的补充和调节的角度去实施,而不是从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和保护儿童心理健康的角度去实践。

(3)在已开展儿童游戏心理辅导的学校中,缺乏心理学的专业培训,尤其缺乏“游戏疗法”心理学专业人士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就难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并且难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

以上问题,也正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2.儿童游戏的心理学意义

心理学家赫茨格(D.Huizinga)对“游戏”作了这样的描述:“游戏比文化的产生更古老。动物的玩耍并不是从人类那里学来的,游戏并不受人类文明概念的说明或束缚,动物和人类同样需要游戏。游戏的所有特征已经在动物的玩耍中充分体现出来。例如,小狗之间的玩耍,它们喜悦而又勇敢地相互轻咬着,舔着对方的耳朵,挤成一团,翻滚在地上,充满了欢欣、喜悦和感激之情。小狗之间的游戏不过是动物游戏中最单纯的一种,还有更高级、更发达的游戏内容,即在无数观众面前的马戏表演等。”

赫茨格还指出:“不管游戏是自发的行为还是规定的活动,它们都有一定的时间和场所限制,有自我的投入和接受,并且带有某种义务,遵守某种规则,充满了紧张和欢喜的情感,而且具有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意义。”此外,赫茨格分析了希腊语、汉语、印第安语、日语、拉丁语、日耳曼语、梵语等语言中“游戏”一词的含义,将“游戏”分为“竞争的游戏”和“创造的游戏”两大类。

心理学家卡劳斯(R.Caillois)在他的著作《游戏与人类》中,将游戏活动的本质意义规定如下:(1)自由的活动,没有强制性。如果游戏者受到某种强制和强迫,就会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和轻松的心情。(2)有条件的活动。游戏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空间范围或场所里进行,缺乏这两个条件,游戏就不成立。(3)不确定性的活动。游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性,它受游戏者体力、心智或灵感的影响,结果不能事先预料,否则就会丧失趣味性。(4)非经济性的活动。游戏不分贫富也不分权力地位的高下,人人平等,也不制造财富和生产财物等,否则游戏就沦为营利性的或赌博性的经营活动。(5)具有一定规则的活动。在游戏中,社会的一般法律规则不再通用,而代之以遵守和保证游戏能顺利进行的“新法律”——每种游戏特有的规则。(6)有一定的虚构性。游戏活动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和想象性,有时完全是一种幻想的、创造的世界。

卡劳斯还把游戏活动的性质归为竞争、偶然性(结果的不确定性)、模仿、卷入这四个要素,并且指出游戏有“激发童心和孩子气”以及“玩耍和愉悦情绪”两大功能。

对于儿童游戏的形成与作用,心理学家之间有着不同的理论说明。

(1)剩余能量说。儿童在日常的生活或学习中释放了所规定的活动能量后,其剩余能量便在自我游戏活动的“排泄口”得到发泄。儿童生活中,常有剩余的活动能量需要消耗,结果产生了游戏活动。但现代儿童的精神能量已被某种学习生活消耗殆尽,这对他们身心发展不利,亟须用游戏活动来加以调节。

(2)休养说。针对剩余能量说,休养说则认为游戏不单是为了排遣和消耗能量,还是儿童对学习生活的调剂,对紧张、压力的缓解和放松,是儿童为身心休养而进行的活动。从人类进化和儿童身心健康来看,游戏疗法并不只是一种身体的休息,还是让儿童从心理、身体肌肉的紧张中解放出来的一种积极的身心调整活动。

(3)生活准备说与反复说。生活准备说是指儿童通过游戏预演使自己在将来的生活中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而儿童现在则是通过游戏来适应社会生活,进行一种生活准备的学习。反复说则认为,人类是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的生物,在文明的进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游戏活动,因此,儿童通过游戏可以让人类的这种文明发展活动的基因在他们身上不自觉地反映出来。

(4)游戏生物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儿童游戏是为了发展身心,满足生理需要。当儿童欲求急剧增加,而身体与生理器质的发展或成熟跟不上时,他们便通过游戏来满足生理的欲求。也就是说,儿童的欲求发展快,身体机能发展慢,两者产生了不平衡,于是他们便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生物学、生理学的调节工作。

对于游戏疗法的心理治疗与教育效果,各国的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或学说。

(1)净化说和补偿说。净化说认为,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常常会产生不安和紧张,但他们的不安、紧张和被压抑的情绪、欲求以及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通过游戏可以得到消解和净化。净化也是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指通过宣泄以得到思想、观念的安定和调控。补偿说则认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某种痛苦、苦恼以及失败的焦虑,作为解决的办法,儿童用游戏作为补偿失败和欲求的手段。这两种学说的共同点在于,认为游戏对儿童的紧张、冲动以及不适应行为具有心理调节作用。

(2)自我表现说。自我表现说认为,儿童的游戏不仅仅具有消极的净化和矫治作用,还具有积极的创造作用。游戏能给儿童自我创造的机会,即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校学习中的某种不能保证或不能实现的成功感和创造欲望可以在游戏中获得满足。

儿童经常想显示自己具有攻击和保护的力量,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是被保护的对象。而儿童游戏有其自身的规则,不被大人操纵,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把自我的欲望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游戏成了儿童从非现实到现实的桥梁,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3)动力学说。动力学说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与环境之间存在的一种动力学的关系,即儿童的自我身心发展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通过游戏,儿童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促进自我的发展。这种发展和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使儿童感觉到的运动环境和精神环境达到统一;②使儿童的情绪冲动得到控制;③使儿童的智力、情趣得到某种发展;④使儿童的行为发展从不适应走向适应。儿童游戏通常有两面性,即自由攻击性与协作性、紧张性与松弛性等。因此,从精神发展动力学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游戏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3.儿童游戏疗法的发展历程

以游戏作为交流媒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初萌芽于1920年~1930年。它是从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的研究中得到启发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M.Klein)这样指出:“儿童的内心深处更具有原始的东西,必须要用特殊的分析技术进行发现,这就是‘游戏分析’(play analysis)的心理学方法。通过游戏分析法,我们能够发现孩子内心深处压抑着的体验和感受,而且我们可能给予儿童的成长发展以根本影响。”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游戏疗法也非常符合罗杰斯(C.R.Rogers)创立的“来谈者中心疗法”的精神。尊重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自由地表现自我的心灵,治疗者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温暖的、信赖的关系,这对于解决孩子的心理成长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考虑的是要不要对儿童的游戏疗法设置一些“规定”,使游戏疗法变得更有效果,因为没有规定的“自由”,只会使儿童的游戏活动变得散漫或者放任。研究儿童游戏疗法的心理学家提出以下六条原理:(1)设置规定是为了保证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心灵的净化能按照正确的航线前进;(2)这些规定能保证心理治疗者或心理辅导教师在治疗中更好地接触儿童、理解儿童和关心儿童,使治疗的气氛和情绪更为和谐;(3)设置规定要能保障处在游戏活动室或场地中的治疗者和儿童的身心安全;(4)设置规定要能促进提高儿童的自我调控力;(5)设置规定要符合社会的道德、伦理、法律等规则(即防止不良的游戏活动,如赌博、威胁人身安全的恶作剧玩耍等);(6)有了规定可以使游戏活动变得更加经济合理。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游戏疗法不仅是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和治疗情绪障碍儿童、发展障碍(如弱智、自闭症、脑器质性障碍、语言障碍等)儿童的一种主要手段。时至今日,这种方法一直在其运用过程中蓬勃地发展着。

游戏疗法的主要技术构造

1.游戏活动的分类

著名心理学家比拉曾将儿童的游戏分为四类。第一类机能性游戏,着重于身体机能的发展,其中包括手足运动,例如跳舞、捉迷藏、跳绳等,口耳运动,例如唱儿歌、讲故事等。第二类体验性游戏,形式是虚拟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事,一般通过儿童的想象和操作来进行,例如玩娃娃、过家家、玩电脑游戏等,它们属于虚构游戏或想象性游戏。第三类获得性游戏,是一种艺术性游戏,可使儿童的艺术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听故事、看书、看动画、演戏、演木偶剧等。第四类创造性游戏,指在大人的指导下,由儿童自己动手进行创造,例如进行工艺品制作、剪纸、搭积木等,可体现儿童的创造性。

此外,心理学家巴塔思也对游戏进行过如下分类:其一是单独游戏,指儿童独自进行的游戏;其二是旁观游戏,指儿童在一旁观看游戏;其三是并行游戏,指儿童在别的儿童游戏时做自己的游戏,各做各的,但同步进行;其四是协调联合游戏,指儿童在一起通过互相协助做同一项游戏。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状况,将儿童游戏分为三种。(1)“实践的游戏”。儿童年龄大概从出生到2岁之间。游戏时无规则,儿童通过身体和摆弄有形的物体来游戏,以达到身心快乐。这种游戏可以为儿童今后运动技能的形成作准备。(2)“象征的游戏”。儿童年龄为2岁到7岁之间。游戏有内容,有形式;也可以从事假想性游戏,把眼前并不存在的东西假想为存在的,可以在想象中游戏,而不必借助身体动作来游戏。这种游戏可以使儿童学到各种知识。(3)“规则的游戏”。儿童年龄为7岁到11岁之间。这种游戏有社会或集体的规则,无规律的冲动性的活动减少,而体现社会性、教育性的活动逐渐增加,比如儿童之间的体育竞争、合唱、戏剧演出等。

2.游戏疗法的构造与技术

第一,游戏治疗室及游戏治疗设计

(1)治疗室面积25~30㎡较为适宜,一般不超过40㎡。若治疗室太小,孩子的活动受束缚;若治疗室太大,则可能使孩子产生恐惧与不安的心理。治疗室内四壁与装饰色彩应力求柔和,不宜太刺激。

(2)治疗室的设施与器具的布置。沙坑(包括沙子、铁锹、小翻斗车),用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打击乐器,如鼓、铃等,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发泄攻击性和其他情绪。一些锻炼身心运动平衡的游戏器具,如滑梯、蹦蹦床等。适合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各种玩具。绘画工具,用于表现儿童的自我情感。镜子,用于自我镇静和调整。水龙头,用于儿童的清洁,如洗手、洗脸等。

(3)治疗时间。每次50分钟,但一般按1小时计算,剩余10分钟用于整理治疗室。

(4)游戏程序的设计。例如:玩电动火车可观察儿童的手指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弹钢琴可观察儿童的手指、大脑和身体配合的协调性;玩弹子游戏机可观察儿童的注意力和操纵能力。每一次治疗中进行什么游戏,每种游戏进行多长时间,治疗者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

第二,观察与记录

进入治疗室之前,观察母子分离的状态,记录孩子的不安程度。若第一次母子分离时,孩子表现得极度不安,则采取系统脱敏法。第一次可允许母亲和孩子一同进入治疗室,参加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母亲应逐渐退出游戏。第二次,母亲在治疗室中陪同30分钟,后20分钟母亲退出治疗室。第三次,母亲不进入治疗室,站在治疗室门口。第四次,母亲远离治疗室。

在游戏过程中,要观察孩子是否主动接触玩具。若孩子不主动拿玩具,则表明其较内向,治疗者应主动引导孩子进入游戏;若孩子较外向,表现出冲动性和攻击性,治疗者应进行适当调控。对于自闭症儿童,则不要破坏其自闭的空间,要与他并行做同样的活动,与他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此外,要观察游戏过程中孩子的游戏种类和次数。若游戏种类丰富多彩,则说明孩子智力发展较正常;若孩子只反复玩一种玩具,则说明孩子具有强迫倾向或智力发展问题。

在游戏中,还要观察孩子的语言表述是否清楚,以及孩子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不同的语言表现,观察其与治疗师有无对话。对话有多少,有无自言自语等情况。

记录的主要内容有十个方面。(1)孩子参加游戏的兴趣、动机的强弱变化,以便治疗师及时调整计划和游戏内容。(2)母子分离状况:逐渐完成、一次完成或不能完成。(3)游戏疗法的构造:自由分散或有主题的活动或两者兼有。(4)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高低的变化。(5)孩子与治疗师的关系:拒绝、接收、过度服从、良好或冷淡等。(6)攻击性:破坏玩具的倾向高(强)或低(弱)。(7)心理治疗师对儿童活动有没有限制以及孩子对这些限制是否理解。(8)儿童的感情和情绪的表现:压抑、过激、悲哀或喜悦。(9)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和注意力:适当或过度(多动者:控制力弱,具有注意力不集中等倾向)。(10)适当的语言表现:多、少、有无意义,记录孩子的语言用“/”“()”等记号,记录治疗师的语言用“<>”“/”等记号。

3.治疗者的技术运用与基本态度

游戏疗法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再整理,通过游戏活动对儿童智力进行开发和培养,并整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适应构成。在游戏疗法中,治疗者的基本态度和原则是让儿童自由表现内心深处的世界。

在游戏治疗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游戏治疗的早期阶段,要尽快与儿童建立良好关系(亲和感、信任感),建立温暖的伙伴关系;(2)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特点;(3)让儿童有自由表现情感的机会,使儿童受压抑的情绪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宣泄或净化;(4)善于观察儿童的行为变化和心理状态,不倦怠地、敏锐地把握儿童的行为表现;(5)以儿童为主体,相信发展的潜力在儿童方面,相信儿童有自我认知的潜力,能通过游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6)不训斥、不说教,采用循循善诱的辅导方式,遵循儿童先行、治疗者随后的原则;(7)不单方面终止治疗,培养治疗者的耐心,应看到儿童的治疗过程是较长的;(8)有现实的眼光和头脑,只有当儿童走向非现实时(如有破坏、病理表现时),才实施治疗限制。

儿童游戏疗法师的训练与督导

1.儿童游戏疗法技术训练与督导的必要性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它与儿童的身心成长和发展不可分割。儿童也正是通过游戏活动和教育走上一个个更成熟的人生台阶。游戏具有的能量,即其开发儿童内部固有的发展潜力及其具有的身心治疗效果是非常巨大的。目前,游戏疗法已是临床心理学上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技术。因此,从事儿童心理辅导教育的教师或专业人员,在使用这一技术方法时必须接受规范的、科学的训练和督导。

游戏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辅导工作者和教师在游戏疗法中的态度和姿态对孩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它能形成一种新的人际交流关系,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这是游戏疗法的本质所在。当然,游戏过程中的规则和技术手段也很重要,但它只是维持或支撑着“治疗过程”的展开。我们常常看到在学习这一技术的新入门者中,许多人还没有与孩子形成相互信赖、交流的关系时就结束了游戏疗法的过程;此外,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辅导教育风格,但对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偏差有时也会忽视,这都会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不仅在游戏心理辅导或治疗中,其实在所有的心理疗法开展过程中,心理咨询专业工作者和教师都应该接受技术督导,使自我技术和教育方法更加成熟和充实,这是从事这一心理学领域工作的必要规则。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接受这方面训练和督导的机会是非常少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有经验的督导者,另一方面是缺乏相应的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作为解决的对策之一,有关人员的自我学习、经验积累、自我核对以及心理辅导教师之间的相互督导(consultation)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2.游戏疗法的学习和训练

第一,游戏疗法实施过程的记录

心理咨询工作者和专职教师,要在每次游戏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认真地作好记录。这是接受专业训练和督导的第一步。有些记忆力好的专业人员常常在一天工作完成后,才开始记录。但是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员和初入这一领域的人员来说,趁热打铁,尽快在事后作好记录对于自我的技术磨炼更为有效。

一般说来,儿童游戏心理辅导的时间设定长度不超过1小时。其中50分钟是儿童游戏活动的开始、展开和结束过程。剩下的10分钟是教师和心理咨询人员的记录时间。根据这一记录,此后还可以作进一步的补充和整理。及时作好记录,可以迅速地把握个案的变化发展,为下一次的辅导活动提供应变和解决的对策。

记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游戏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设计和展开的过程、变化等;(2)游戏活动的用具和每一活动内容的时间分配;(3)对儿童行为、语言和情绪等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所作的观察;(4)整体的印象或感受;(5)下一次辅导活动内容的设想。表1列举了在实施儿童游戏疗法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和有关教师应该从心理学角度观察儿童性格特征的主要项目。

表1游戏疗法过程中对儿童性格特征的观察

第二,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语言表现分析

一般说来,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专业人员在进行技术训练以及案例分析和督导时,采用录音的方法,然后在案例研讨过程中进行逐句分析和理解。但是在儿童心理辅导中却存在一个问题,即儿童的语言对话能力并不像成人那样发展成熟,运用语言也不够自如,因而对儿童的语言分析常常不能有效进行。而且如果只注重语言的录音,就可能忽视儿童的非语言行为表现,抓不住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不过,这并不是说儿童的语言分析在游戏心理辅导过程中就不重要。实际上,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兴奋呼叫、感叹、惊讶和短促的词句等都反映了其情绪上、性格上的特征,但必须与其行为表现特征结合起来分析。因此,临床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经过苦心研究后认为,采用录像技术进行记录分析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

对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语言分析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析语言与情绪表现之间的关系,如尖叫、命令、害怕、攻击、惊讶或沉默寡言的含义;(2)分析语言表现的有序、混乱或流畅度;(3)分析声调的高低、抑扬,语言、语态的表现方式以及精神状态的饱满度等。

第三,儿童在集体中的表现和相互作用分析

游戏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协作或竞争的过程,首先是心理辅导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双方的作用与反作用,影响与反影响的过程。例如,教师对儿童抱着某种关心或观察的态度,而孩子是回避还是不安,是信赖还是攻击,这是心理学关心的问题。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是游戏心理辅导一个重要的技术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儿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人际关系的适应性;(2)根据这一分析了解儿童的性格特征;(3)不在于注重分析教师如何引导和影响孩子,而是重在分析孩子如何反作用于教师的表现。但更多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要将儿童放到小组或集体的游戏活动中去分析,因为儿童在小组或团体中的行为表现,是他们今后社会化活动或生活的预演。表2是心理学家贝尔斯(R.E.Bales)针对儿童在集体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设计的分析项目。

表2 针对儿童在集体游戏活动中的表现的分析项目

贝尔斯分析儿童在集体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时,主要抓住“方向性”(领导与被领导,信息的要求与给予)→“评价”(对意见和评价的要求与给予)→“提案”(对游戏活动的创意和反应)作为主要项目,从中分析儿童的相应情绪变化,即“肯定的反应”和“否定的反应”增减的过程。

对从事游戏心理辅导教育活动的教师或心理咨询师的技能分析,根据以下三种结果来进行:(1)成熟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教师,经常以“肯定”的态度来对待和引导儿童,而将“否定”的态度减至最小限度;(2)技能不熟练的咨询师和教师在“方向性评价提案”中需要多做具体的,包括手段方法方面的反应;(3)让儿童自我决定、自我成长的场面增多,教师引导决定的场面逐步减少。

3.对儿童游戏疗法案例的督导

在游戏心理辅导活动和教育实践中,为了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克服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在运用中出现的盲目性和偏差性等问题,对于新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实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督导制度(supervision)。督导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咨询人员或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与儿童相互关系的形成及其人际交往方式;(2)对游戏活动内容和过程的技术设计,以及在实际过程中对活动场面、状况的把握;(3)对儿童情绪及问题的理解和洞察(例如肯定、拒绝、攻击、安心、回避、孤立等情绪和行为的表现)的把握分析程度;(4)评价游戏心理辅导的结果,分析儿童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是否变得适应起来;(5)下一步辅导活动的方针或解决对策。

标准的游戏心理辅导的带教和督导时间,与心理咨询案例的面接时间单位相似,每次约50分钟到1小时。接受督导的方式分个别督导与小组或团体督导两种。督导开始前,被督导者要准备好有关资料(对游戏心理辅导每一次过程的记录和分析等)提交给督导教师,并要在督导过程中认真作好学习记录。

徐光兴 hBvwcQuvlTYLe9tfb0xjpIMKx9FlbUWx54+zR+8a9CV6tGPKIRiurxEnbRDTH6/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