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我国史书上有明确历史纪年的第一个朝代。 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历经了先商、早商、晚商三个大的阶段,前后相传554 年 。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 商朝。历经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纣于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商朝处于奴隶制 发展繁荣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主对 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他们;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
商朝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 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 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包括陕西、 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据《尚书•商书》记载, “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八迁的地点,历来说法不一。大体在今黄河中下游 地区,不出今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的范围。
商代,我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得到极大发展,中国文明在这个阶段不断进步。
商人是黄帝子孙的一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活动在 今商丘一带,并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夏王朝中后期,商部落已经是东方的大部族。相传 商部落的首领王亥祭祀的时候,用了300多头牛和19个 人,这说明商部落首领当时的财力和奴隶都非常多。后 来王亥在对外贸易的途中被杀,继任的首领上甲微继续 励精图治,使得商的势力更加壮大。向下六代,到首领 汤时,相对于日渐衰落的夏朝,商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威 胁其存在。
商部落从始祖契到汤,先后迁徙了8次都城。为了 灭夏,商汤修建了亳邑,并在此招兵买马,积蓄实力。 在伊尹的辅助下,商汤不断蚕食周边的小部落。经过11 年的征战,逐步侵蚀夏王朝的实力。公元前1600年,商 部落与夏进行总决战,史称“鸣条之战”。此后夏朝灭 亡,商王朝建立。
在商朝建立的过程中,宰相伊尹立下了汗马功劳。
伊尹原本是一个奴隶,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 衡。伊尹自幼聪明好学,虽然身为奴隶,地位低下,但是他既有较高的烹调技术,又深懂古代治国的道理,所 以逐渐声名远扬,以至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三番五次地 前去聘请他,但是都被伊尹的奴隶主拒绝。最终商汤迎 娶伊尹主人的女儿为妃,让伊尹作为陪嫁奴隶来到自己 身边。
伊尹辅佐商汤建立了商朝。汤死后,伊尹又历经了 几代,成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 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 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宫,太甲被软禁了3 年。在太甲认识了自己的过错后,伊尹才适时把太甲迎 回都城,让他重掌王权。
伊尹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王之师,同时也建立 了我国宰相制度的雏形。在我国古代的政治构建中,相 权对君权有着辅佐和制约的双重作用。一直到明、清, 随着绝对君权的建立,相权才最终沦为了君权的附庸。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 丘以南地区。在此后300年里,历代商王一共搬迁了5次 都城。这是因为当时的商部落保留着大量的原始残余, 并没有固定都城的意识。由于没有稳定的继承制度,当 时王族内部经常发生内乱,都城不得不随着权势人物的变更而变更。黄河中下游经常闹水灾,甚至有一次彻底 淹没了都城。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商朝前期,频繁地更 换都城。
到商第20任王盘庚继位的时候,他决心改变这种落 后的状况。可是,当时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 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造成内 部混乱。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 心,他说:“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产生无谓的 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最后盘庚获得了胜利,终于带着所有的平民和奴 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地区)。在黄河 南岸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农耕经济,从而使日益衰落 的商朝迎来了复兴的局面。
此后两百多年,商朝一直处于稳定的局面,也没有再 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或者殷朝。而这种定居生活让 商的文明更加繁荣,今天考古学家从商都遗址殷墟中发现 了大量的甲骨文,这就是商朝发达文明的见证。
从商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商是一个擅长贸易的民 族。他们的先王王亥就曾经用牛载着各种商品进行商业 活动。所以有些学者推测,中国古代把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就是因为商王朝的人擅长贸易。而且,周 灭商时,周公曾经说过殷商遗民中有一部分人“肇牵车 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贸 易事业的商人。他们保留着平民或者平民以上的身份, 通过经商赚取足够的商业利润来供养父母。
商业的发展,需要有固定的货币。我国最早使用的 货币,如《说文解字》中所说,应该是具有一定交换价 值的龟甲。然而龟甲在当时是较难得的材料,所以数量 稀少,极为珍贵。在日常生活中,贝就充当了商品交易 的媒介。拥有贝数量的多少就成了富裕与否的标志。商 代的妇好墓中出土了6000多枚贝,这说明当时贝作为财 富成为殉葬品已经非常普遍。
除了真的贝外,还有骨贝、玉贝和铜贝。特别是铜 贝的出现,说明商代的铸造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也 说明了当时经济的发达——已经发展到了铸造货币时 期的早期。
商人敬重鬼神,不管什么事都喜欢占卜,而且在占 卜后会把卜辞记录在龟甲牛骨上,所以商代留下来大量 的甲骨卜辞,是当时文献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这 些甲骨外,商代还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来记录收藏典籍,但是这些典籍大部分都已经流失,只有《尚书》中的 《商书》保留了一部分,而其中《盘庚》3篇是比较可靠 的篇章。这3篇共有文字1200多个,语言生动,是关于当 时历史比较可靠的记录,也是重要的文学作品。
除了甲骨文外,商代还有陶文、玉石文、金文等,现 今已发现了5000多个字。虽然材质不同,但是文字是一样 的,都是方块字的雏形,而且相当成熟,从结构来说,象 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
商王朝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复杂,迅速衰落 下去。商王武丁统治的59年,是商代最强盛的时期, 但是在他之后的统治者越来越腐败,矛盾集中在王权 和贵族、统治者和平民身上。而且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斗争,奴隶的逃亡行动等一直没有停止过。甲骨卜辞 中也出现过关于众多奴隶逃亡,是否能成功追回的卜 辞,这说明当时奴隶的逃亡已经因为数量太大而引起 了最高统治者的恐慌。
到了商朝末帝商纣王在位时期(公元前1075年~公 元前1046年),因为商纣王的残暴,商王朝的矛盾更加 尖锐,最终走向了灭亡。虽然历史书上对商纣王的残暴 有所夸张,但是从他修鹿台、厚赋税等行为来看,商纣王确实是荒淫残暴的帝王。为了转移国内人们的视线和 讨伐日益离心的诸侯,商纣王集中兵力向西北黄土高原 和东夷地区进军,不过这些行动反而加快了诸侯的背 叛,极大地削弱了商朝的力量。
而此时,生活在岐山地区的周部落经过不断发展生 产,施行仁政,最后击败了空虚的商王朝,商纣王自焚 而死。至此,存在了554年的商灭亡。
从周兴起和商灭亡的对比来看,一个王朝的灭亡最 主要的原因是内部矛盾无法调和,而不是外部敌人的强 大,比如汉、明的灭亡,都和商一样,不是灭亡于对外 战争,而是内部矛盾无法解决,才最终导致整个王朝的 灭亡。
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名胥余,因封国 在箕,所以称箕子。箕子与比干、微子被孔子称为商纣 王时期的“三仁”。商纣王残暴无道,而且不听任何劝 谏。于是微子离他而去,隐居山林;比干坚持劝谏,却 被剖心而死;箕子则装疯卖傻以求自保,结果还是被囚 禁了起来。
周朝灭商以后,箕子被释放。箕子不愿投降,于是 逃亡朝鲜,周武王听说他的贤名,于是将朝鲜封给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箕子来朝鲜的时间是在商朝末年, 而不是武王灭商以后。当时箕子也许是看到商朝大势已 去,便率领一部分商民迁居朝鲜。后来周武王封箕子于 朝鲜,只是承认一个既成事实罢了。
箕子入朝鲜后,带去了先进的殷商文化。他以礼义 教化人民,又教给人民耕织技术。受殷商文明的影响, 朝鲜半岛社会有了迅速的进步,产生了自己最早的成文 法——《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
箕子一事,表明华夏文明从兴起之日起就走上了向 周边扩散的道路,并带动了以“礼”为核心的东亚文化 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