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存在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联盟首领禹在长期领导部落治水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个人的绝对权威,而且当时奴隶已经出现,于是夏禹大会诸侯,建立起王权。夏禹死后,其子启继续担任王,从而结束了禅让制度,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
为了加强统治,夏王朝颁布了《禹刑》,设立了监狱。当时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天文历法的推算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记载在《夏小正》中的夏历是当时官方的历法,在后世被沿用;文字从绘画中分离,出现了夏篆;出现了人力和马拉的车辆这一新式交通工具;从夏都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
不过,夏朝仍旧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王朝,其内部的争斗非常激烈。传至最后一个王夏桀时,中央王权已经无法抵挡西方商部落的进攻了,再加上夏桀个人的残暴统治,夏朝迅速衰落下去。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为商汤所灭。
一大批西方历史学家和部分中国学者,对于夏朝的 历史存在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夏朝是中国古人对祖先的 幻想,所谓的夏朝不过是一个大型的部落联盟,而不是 一个国家。
不过,《史记》中有明确的夏朝王室表系记载, 《论语》中也说“殷因于夏礼,吾可知也”,特别是从 山东地区出土的西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有这么一段: “威武的王汤,尊敬畏惧天帝,接受天给的使命,讨伐 夏朝,打败他们的军队。在小臣(其他诸侯)的辅佐之 下,他的领土囊括九州之地,占据着曾经属于大禹的都 城。”这些都表明,夏朝的存在是受到古人肯定的。
夏的存在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在偃师二里头遗 址发掘后得到解决。
196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 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经考证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 早宫殿建筑基址,也即夏都的遗址。经发掘,人们发现 了大型青铜冶铸作坊、陶片、骨器残片,以及与宗教祭 祀有关的建筑遗址和400多座墓葬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 青铜器和玉器。
二里头文化的重现使夏朝的存在得到了明证。从夏朝 开始,中国真正进入了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期。
传说,夏禹去世以前,伯益被选拔为继承人。然而 涂山之会后,大禹确立了世俗的王权,因此想把自己的 权力传给儿子启。碍于禅让制的传统,夏禹还是给较为 贤良的伯益继承人的名义,但是,暗地里却让自己的儿 子启频繁参与政治、军事活动,培养启的个人势力。而 夏启也非常努力,传说他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每顿饭只吃一碗普通的菜,睡觉时只盖一床粗糙的被 子。除了大型节庆外,他不允许演奏音乐、表演舞蹈来 娱乐。他还尊老爱幼,选贤任能,这些做法让夏启赢得 了民众的爱戴。再加上他经常出现在政治场合,所以影 响力逐渐超过了伯益。
夏禹死后,按照传统,伯益就躲到一个地方隐居起 来表示谦让,可是威望和权力都超过他的夏启趁机大肆 收买人心,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父亲的王位。
夏启继位的时间据推测为公元前2070年。他的登基 开创了家天下制度,从此最高权力的传承在中国进入一 家一姓的时代,这表明阶级社会已经定型,而且以暴力 和暴力机关维护统治也成了常识。
夏启在巩固了夏朝的统治后,逐渐沉迷于自己的功 业,放纵于游猎享乐的生活。到了晚年,他的几个儿子 争位使得政局更加混乱。夏启死后,太康继位,但是他 的五个兄弟不服,先后发起叛乱。内讧使夏王朝发生了 大的动乱,国力下降。
太康击败政敌后,不事生产,沉溺于享乐。王朝初 年的内乱和黑暗让民众(普通的原始氏族成员和奴隶) 极为怨恨,而强大的方伯(被夏征服的其他部落和大贵 族)离心,这给了东方的夷族机会。
夷族是生活在今山东、江苏地区的部落,他们的文 明程度比夏朝低,但是军事实力强大。太康游猎“十旬 弗反”,由于中央长时间处于无主的空虚状态,夏朝都 城安邑被东夷趁机一举攻下,史称“太康失国”。
东夷首领后羿在取得夏王朝政权后,不久就被自己 的亲信寒浞推翻。而太康则在失国后不久死去,其弟仲 康在臣子的保护下在山东另建立一个小朝廷。不久小朝 廷再次被寒浞追杀,仲康和仲康的继任者相都被杀死, 而相的遗腹子少康出生后,被有虞的君主封在一个10里 见方的小地方。少康长大后,在其封地,施行德政,逐 步聚统了离散的夏朝民心。而寒浞则在无休止的征战中 处于“内外交困”的困境,势力大为削弱,最后被少康打败。少康成功复国,史称“少康中兴”。
夏王朝建立时,国家制度还不完善。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夏朝的建立是父权制扩大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父”的意思是一家之主,“支配着他的子女、妻 子和一定数量的奴隶,并且对他们有生杀大权”。到后 来,从“父”字发展出表示官职的“尹”字,也即从一 般的贵族发展而出的世袭贵族。而作为国家最高统治 者的“君”字意思众多,他是“尹”中最为尊贵的发 “口”令者。
因为保持着原始的父权制,此时阶级的划分远没有 后代那么明确,相互之间的对抗也没有成型阶级社会那 么激烈。在土地上劳作的人统称为“民”、“黎民”、 “庶人”,他们之中的少数是贵族的后代和原始氏族的 成员,大部分是地位极低而没有任何自由的奴隶。
夏王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但是奴隶的数量和管 理已经相当规范了:王是最高阶层的领导者,下面有六 卿、百尹协助管理各种事物;有一支规模较大、组织严 密的军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有 了用石和钧作为计量工具的赋税制度,而且确立了一些 贡赋制度。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相传 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编辑的,原为《大戴礼记》中的第 47篇,其中有些篇目反映了夏朝的真实情况。但是《夏小 正》在唐朝时已散佚,现存版本是宋代人重新编辑的。
《夏小正》按照夏历12个月的顺序——以每年的11 月为开始,分别记述了每个月中的天象、气候、星象和 相应的农事及政事活动。以星象为例,《夏小正》记载 了恒星、北斗、银河等出现时间和位置的变化,这说明 当时的人们对季节和时间的掌握已经很精准了,而这些 都是农业发达的必要条件——农业的季节性很强。所以 到了东周,孔子还主张“行夏之时。”
根据《夏小正》和其他一些历史文献推测,夏朝 的粮食产量有了显著提高。相传夏王少康(一说就是杜 康)擅长酿酒,使用的原料是高粱一类的谷物。从出土 的文物来看,夏朝有耒、耜、石铲、石犁、刀、镰等耕 作用具,还有石磨、石杵臼等粮食加工用具,而且还出 土了一些青铜农具。这些都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水平 已经相当高了。
夏朝的第13任王孔甲在位时,夏朝已经开始衰落 了。到了第1 6 任王夏桀统治时期,夏朝已经非常虚 弱了。
相传,夏桀智、勇、力兼备,但是生性残暴,沉 溺于声色,曾经用武力逼迫那些不服从的部落向自己臣 服,虽然获得成功,但是却让其他部落与夏朝更是离心 离德。他为了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好大喜功的虚 荣心,对百姓穷尽搜刮之能事。《尚书》中说他的罪状 主要有“率竭众力”、“率割夏邑”,他的这些做法更 加剧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夏桀自高自大,自认为是 太阳的化身,而百姓则痛恨地咒骂他:“这个太阳为什 么不早点下山呢?我们愿意和它同归于尽。”
此时,生活在东方孟渚地区的商部落日益强大,最 后将内外交困的夏王朝打败。公元前18世纪,商首领汤率 军队伐夏,最后夏桀在今河南封丘地区战败逃亡,夏朝灭 亡。从一些史书上可以看到,王朝末代的君主也不乏一些 非常有能力的:他们大多都有雄才大略,勇武非凡,同时 也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因为认为自己本身比别人更有智 慧,所以往往不能正视他人的进谏,一意孤行,最后将王 朝带入内外交困的处境,导致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