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儿童经络按摩前的基本功课

按摩对小儿的成长发育很有帮助,能促进宝宝健康成长,而且能够防病祛病,是父母必修的一道功课。然而,在为宝宝按摩之前,父母要做足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按摩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按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小儿按摩的适应证

小儿按摩的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常见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小儿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消化系统疾病,如小儿腹泻、腹痛、呕吐、疳积;泌尿系统疾病,如小儿遗尿、膀胱湿热;其他系统疾病,如惊风、夜啼、小儿麻痹症等。从临床实践来体会,疗效明显的是一般发热性疾病与急慢惊风、消化不良、呕吐、泄泻、便秘、腹痛、腹胀、疳积、痫症、咳嗽、夜啼、重舌木舌、遗尿、痄腮、口疮、顿咳等疾病。在临床上与中药针灸配合起来使用效果更加显著。

小儿按摩的禁忌证

小儿按摩疗法的应用范围颇广,但也有一定的禁忌证。古人认为有麻疹、天花、水痘、胎毒及一切外科创伤疾病,即如现代所说的烈性传染病、开放性损伤、恶性贫血等。实际临床体验不是绝对不可用,作为辅助疗法也有一定效果。

【儿童按摩的注意事项】

因为小儿的皮肤非常柔嫩,所以在给小儿按摩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态度要和蔼,不能急躁、斥责、敷衍。小儿很可能因为各种情况而哭闹、反抗,所以要求家长有足够的耐心。

2.保证手部的清洁。一是要勤修指甲,过长的指甲不仅会藏匿非常多的细菌,而且还会伤害小儿幼嫩的皮肤。但指甲也不宜修得过短,过短的话按压穴位就达不到应有的力度;二是在给小儿按摩之前要洗手,保证手部的清洁。在冬天的时候要保证手部的温暖。按摩的时候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力度适中。

3.按摩时要保证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环境安静,小儿状态良好。

4.按摩的次数要根据小儿具体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一日一次就可以了,如有必要可增加为一日两次或三次,没有必要过于频繁。另外,和其他治疗手段一样,小儿按摩也不可能包治百病或一次治疗就手到病除,需家长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5.小儿最佳的按摩时间是在饭后1小时,过饥或者过饱都不适合按摩;另外小儿身上有伤口的时候不适合按摩;按摩之后要注意避免风吹、着凉,不要马上给小儿吃冰凉的水果或者饮料。

小儿的脏腑器官还未发育完全,在具体操作某个按摩事项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书中描述的方式进行,切忌随意更改力度、次数和位置,否则错误的按摩可能会引发不良的后果。

【儿童按摩常用介质】

按摩时为了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可借助某些润滑物质,如水、酒、油类的液体或滑石粉等,起到润滑皮肤、增强手法的作用,这些物质统称为按摩介质。从理论角度来说,按摩介质的选用有一定的学问,外感表证类如感冒等多选用解表类药:葱汁、姜汁、薄荷汁等;如疾病与瘀血有关常用活血化瘀类药,如麝香液、红花油、鸡油膏等;如疾病属热性则多选用寒凉类药物,如薄荷汁、猪胆汁、淡竹叶浸液等。

生姜汁

把生姜捣烂如泥,绞出姜汁装瓶备用。

姜汁柔滑,用之不易擦破皮肤,且生姜本身又有温经散寒、祛邪外出的作用,因而成为小儿按摩最常用的介质之一。

生姜汁尤其适用于小儿风寒外感及虚性病症。

大蒜汁

将大蒜去皮洗净,捣汁,加少量清水,其性辛,能温中健脾,还能止痒,蘸汁揉膻中、脾俞、清肺经可治疗小儿咳嗽,以该汁擦疹能退疹止痒。

荷叶汁

取鲜荷叶洗净捣烂取汁,其有清热解暑、升阳清解的作用,小儿夏季中暑,头痛头胀、不思乳食或消化不良时常用。另外,本品有散瘀止痛的作用。

嫩藕汁

取嫩藕根茎部分绞汁,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散瘀的作用,小儿疳积,小儿皮肤病如皮肤瘙痒、斑疹、疖痘时常用。

鸡蛋清

把鸡蛋打一小洞,取蛋清用。或将蛋清与白面和成面团,家长手执面团在小儿胸、腹、腰背部搓摩滚动。该法是治疗小儿感冒、食积的常用方法。

薄荷水

取5%薄荷脑5克,加100毫升75%乙醇溶液配制而成,或取少量薄荷叶,用水浸泡后去渣取汁应用。有润滑皮肤,辛凉解表,清暑退热的作用。多用于夏季,风热外感、小儿夏季热或暑热所致的发热、咳嗽等症。

凉水

食用清洁凉水。有清凉退热、润滑皮肤的作用。一般用于小儿外感发热。

冬青膏

由冬青油、薄荷脑、凡士林和少许人工麝香配制而成,该剂具有温经散寒和润滑的作用,常用于小儿虚寒性腹泻。

香油

食用香油。有润滑的作用。在用刮法时用器具的光滑边缘(汤勺等)蘸油。刮至皮下瘀紫,常用于治疗痧气。

白酒

白酒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和祛湿的作用,对于发热的患者又有降温的作用。白酒适用于腰、腹和腿部的穴位。

滑石粉

滑石粉有润滑的作用,且便于储存,使用方便,无论春夏秋冬皆可使用,因而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按摩介质。

爽身粉

即市售爽身粉,有润滑皮肤、吸水的作用,质量较好的爽身粉可替代滑石粉。

【儿童按摩的手法要求】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柔弱,手法要求轻快柔和深透,适达病所而止,不可竭力攻伐。手法练习应着重用力均匀,稳妥着实,持之有力,使之达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兼的程度,并且须注意手势得当。具体可借助于米袋、沙袋等器具,也可在人体一定部位相互操练。只有通过刻苦练习,才能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小儿按摩手法操作次数,古人定为100~300次,但不必拘泥,应根据小儿的年龄、病情、体质等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以推、揉法次数最多;摩法时间较长;掐法则重、快、少;掐后常继以揉法。

在临床上,小儿按摩手法经常是和具体的穴位结合在一起,比如推脾土、掐人中、揉中脘、摩神阙等。掐、拿、捏法是较强的手法刺激,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儿哭闹影响后续操作。

在手法操作时,常配用一些适当的介质(润滑剂),如风寒外感时用葱姜汁,春夏时用水,豁痰开窍时用蛋清,还有麻油、滑石粉、冬青膏等,可据病情选用。使用介质不仅有润滑作用,防止皮肤破损,还有助于提高疗效。

小儿按摩手法种类较多,小儿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推、揉、按、摩、掐、运、搓、摇、挤、捏、拿、捣、扯、滚、挪、擦等十几种。有不少手法和成人手法相似,但有的手法虽然在名称上和成人手法一样,而在具体操作上却完全不同(如推法)。有些手法只用于小儿。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小儿的特点,应均匀、柔和、持久、深透。

小儿按摩的基本手法要求是均匀、柔和、轻快和持久。只有严格遵循这些基本手法要求,才能很好地达到调节小儿脏腑、气血、阴阳的功效。

均匀

均匀指的是在给小儿按摩的时候,手的动作要有节奏性。同一种按摩、同一种手法,速度要均匀,轻重要得当,绝不能时快时慢,轻一阵重一阵。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后,就要配合手法搭配,比如小儿按摩一般以推、揉、按为主。推的时候要平直,频率要快一些;揉的时候要轻重适宜,频率适中;按的时候要稍稍重一些,频率慢一些,这样皮肤娇嫩的小儿才能接受。掐、捏等的要求是快和少,在掐、捏之后经常需要使用按和揉。一般来说,小儿按摩都是一系列动作,时间可能会稍微长一些,这时切记不可浮躁,手法交替要连续,更不要随意中断。

柔和

在小儿按摩的注意事项中,柔和恐怕是最需要按摩者注意的事情了。虽然有的穴位要求力道稍微重一些,但也需要手法深沉,刚中有柔。总的来说,对小儿的按摩都是以柔和为主的。柔和指的是按摩的时候,手的力道要平稳、缓和,在小儿能接受或者不反抗、不哭闹的前提下进行。

轻快

轻快是指小儿按摩的手法较成年人来说,速度要快一些,力度要轻一些。因为小儿的皮肤柔嫩,不能承受重力,所以按摩的力道虽然轻,但不间断、连续地刺激穴位,还是能产生很好的良性治疗效果的。总的原则就是不要让小儿感到不舒服。

持久

按摩者要耐心、细致,除了保证质量之外还要保证时间。因为小儿按摩的手法比较轻,操作的部位也和成人的有所区别,所以就需要医生或者家长保证一定时间的持久的按摩,以保证效果。如果是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话,家长对时间的掌控可以稍微自由一些,不过要是给小儿按摩,就要严格按照按摩的时间、标准、方式来进行。

爸爸妈妈自己在家对小儿进行按摩的时候更要忌随心所欲,否则是无法达到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的目的的。

【儿童按摩手法应注意补泻】

按摩手法的补泻意义,在中医历代文献中多有叙述,尤其在小儿按摩的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因小儿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所以应严格掌握手法操作的补泻运用。一是掌握施术操作方向,如补脾土,绝对不能从指根推向指尖,清天河水也绝对不能由肘推向手腕。否则,易导致相反效应,虚则愈虚,实则愈实。二是掌握手法力度的补泻作用。

力度大,刺激强,有泻的作用;力度小,刺激小,有补的作用。手法正确,补泻分明,才能保证按摩保健的功效。

手法强弱的选择

根据手法作用于体表穴位上力的大小或刺激的强弱分手法补泻。凡力量小、刺激弱、轻快柔和的手法谓之补法;凡力量大、刺激强的谓之泻法。如掐法、拿法、按法。

掐之则生痛,这些手法在穴位上操作多有醒神开窍、通经、止痛的作用。而揉、运、摩、推法等则较之柔和,手法轻重适宜,缓急恰当,以中和之意施之,可以调阴阳,和气血,活经络,调理脏腑功能,具有补益身体、扶助正气的作用。

当然,这是在同一穴位上操作相比较而言。而同一种手法对不同年龄和体质的小儿以及不同穴位也可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新生儿用5~6岁小儿推法的力量可谓泻法。再如,用同一种力量的推法,作用于同一人两个不同穴位,则有补泻之别。从指尖向指根曲推脾经,可补脾经,健脾助运。若从小指尺侧边缘,由指根推向指尖,可清小肠,清热利尿。

可见,手法的补泻不仅与手法刺激的强弱、力量大小有关,还与穴位本身的功效有一定关系。

手法操作方向的选择

小儿按摩特定穴是小儿按摩学的特点之一。这些穴位以特定的操作方向决定补泻性质。根据穴位点、线、面状分布的规律,手法操作分为直线和旋转两种方向。直线方向的操作主要用推法,如分布在手掌的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其补泻方向均相同,即向指尖推为泻,向指根推为补,唯肾经与之相反。另外,以五脏命名的穴位,旋推为补。

有些非特定穴在经络线上,如中脘、三阴交等,它们共同的补泻规律是顺经络走行方向推为补,逆经络走行方向推为泻,来回顺逆方向推属平补平泻。旋转方向的操作,多用于揉、运、摩等手法,关于按摩的左右旋转补泻各中医书中记载不一。有些穴位旋转补泻的效果不甚明显,但是在腹部,如摩腹、揉中脘、揉神阙等法,旋转补泻的效果就很明显。在临床操作中,一般认为顺时针方向(右)旋转为泻法,逆时针方向(左)旋转为补法,左右顺逆为平补平泻。

手法操作的频率和次数

按摩手法在穴位上操作数量的多少或频率的快慢,是衡量运用手法补或泻的有效治疗量的标准之一。适当的按摩次数和频率,能使疾病很快痊愈;相反,次数少,时间短,达不到治疗量就达不到治疗作用;次数过多,频率过快则无益身体,反而有害。对年龄大,体质强,病属实证的小儿,手法操作次数多,频率较快;年龄小,体质弱,病属虚证的小儿则相对次数少,频率较慢。

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1岁左右的小儿,使用推、揉、摩、运等较柔和的手法操作,一个穴位推300次左右。小儿年龄大,体质强,疾病重,主穴要多推些;年龄小,身体弱,配穴要少推些。一般掐、按、拿、搓、摇等手法,只需3~5次即可。总之,通过辨证,灵活掌握按摩次数和频率,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Aw0J1xSRD4w8C/b53BUP9bVJ56BkxrvUipcmG3bXOOnPh8Z8xKSLdqRaOJk7N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