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述而·第七篇

《述而》是《论语》的第七篇,它一共包括了21章。本篇涉及孔门师徒间的对话并不多,更多的是记录了孔子吐露自己为学和为人的心声。此外,孔子的起居形貌也散见本篇之中。应该说,《述而》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①述:传述,阐述。作:创作,创造。②窃:谦称,指自己。老彭:这里指孔子之前的贤大夫,为人恬淡,好读古书好述古事。③识(zhì):通“志”,记住,牢记。④厌:厌烦。⑤徙:这里指改变而从之,慢慢走向义理。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作老彭。”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圣人的智慧

这三章可以说是夫子自道。孔子讲了三个层次:其一,孔子说读古书、讲古事是我的兴趣所在,然而我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著书立说;其二,孔子说能把书里的东西默默记在心里,学习求知从来不知满足,教导培养学生从来不会懈怠,这些哪一点我做到了呢?其三,孔子说我真正担心的是学问不去讲求,道德不去修行,明白了义理不去照做,有了错误不去改正这些事情。可以说第一章是孔子的兴趣和心声,第二章是孔子的写照和自谦,第三章是孔子的忧虑和自勉。一个求古存真、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终生勤勉的孔子形象岿然屹立在我们的眼前。


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 ,而后和之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注释

①燕居:燕通“宴”,安逸,闲适。燕居,指独自悠闲无事时的安居。②申申:衣冠整齐,容貌安详的样子。③夭夭:脸色和悦愉快,斯文自在,轻松舒畅的样子。④纲:本义指提网的大绳。⑤弋:用带绳的箭射鸟。宿:指归巢宿窝的鸟。⑥反:反复,再一次。⑦和:跟着唱,应和,唱和。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他一起唱。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圣人的智慧

这几章主要讲的是孔子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从中折射出圣人的仁慈之心。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衣冠整齐,一派雍容气象。孔子平常总是温和而略带严肃的样子,有威严而不凶猛,恭谨而安详。如果周围有人办丧事,孔子饮食从来没饱过。那天因为丧事痛哭过,孔子就不会唱歌了。和别人一起唱歌的时候,如果有人唱得很好,孔子就会恳求他再来一次,自己和他相唱和。出去钓鱼,孔子只用一个钩的钓竿而不用多钩的绳;去射鸟,他只射飞鸟而不会射在窝里的鸟。其实,圣人正是在平凡生活中悟道的人。孔子的仁人之心在于他对丧者家属的深深同情,体现在他对鸟兽有节制的捕杀上。可以说,整个世界都被包容在孔子那颗伟大的心里了。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注释

①齐:通“斋”,古代祭祀前虔诚的斋戒。②雅言:指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类似后来的官话,普通话,与方言相对。孔子平时讲的是鲁国的地方方言。③文:历史文化,典籍文献。行:行为规范,道德实践。忠:忠诚老实。信:讲信用,言行一致。

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孔子有时讲官话,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官话。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孔子以历代文献、社会实践、忠诚老实、与别人交往的信实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圣人的智慧

以上四章主要讲的是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些关乎个人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孔子一向都是非常慎重的。孔子对于怪异、暴力、变乱和鬼神之类不合常理的事物一般是不去谈论的。在教学中,孔子的态度是很认真的。讲到《诗》、《书》、赞礼这些经典的时候,孔子就用官话来诵读。孔子的思想主张是贯穿在他的这些习惯性的活动中的,我们即使是管中窥豹,也可见圣人之一斑。

习惯重要吗?有人曾说,成功是种技术,而优秀是种习惯。从小养成爱运动的习惯,将来就会有个好身体;从小有阅读写作的习惯,将来可能会拥有渊博的学识,或许还能成个作家学者。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优秀的人,恶劣的习惯也会把一个人毁灭。小的时候好占小便宜,喜欢偷偷摸摸,如果不及时改正,将来没准会被人送进监狱。所以,早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在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时候,父母应该让他们养成好习惯。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注释

①游:玩习,熟悉。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②行:实行,做到。束 (xiū):脩,干肉。束脩,是捆在一起的一束干肉。③未尝:未曾,从来没有。④愤:思考问题有疑难之处,苦思冥想,而仍没想通,依然不能领会的样子。⑤悱(fěī):想说而不能明确地表达,说不出来的样子。⑥隅(yǔ):角落,角。比喻从已知的一点,去推论,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成语“举一反三”和“启发”一词的由来。⑦复:反复。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有自己的教育原则和主张。他认为弟子们应该立志于学“道”,以道德为依据,以仁义为凭借,同时还要熟悉掌握各种生存技能。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原则,他把教育从王公贵族之间带到了民间。只要学生能拿出干肉做学费,孔子都会尽力培养他。孔子的教育方法也是很先进的。他采用的是启发式的教学,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如果学生自己不愿动脑筋,不能举一反三,孔子就不再教他新的东西了。

在填鸭式教育已经风行多年的今天,我们再次重温孔子的话,是不是有点汗颜呢?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已经提出好些年了,可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仍然是考试和分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现象依然没有改观。我们的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在奥林匹克大赛上披金戴银的竞赛英雄们,可是造就不出一个对世界科学和学术有影响的大师。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曰:“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①韶:传说是虞舜时作的古乐,十分优美。②三月:指时间很长,不是实指。③加:增加,添加。④《易》:指《周易》。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好学精神始终是让我们感动的。在齐地学习音乐,完全沉浸其中,居然达到了不知肉味的境地。孔子晚年喜欢读《易》,感慨自己如果早学若干年,也许可以避免许多错误。孔子不择地域,走到哪里学到哪里;不畏年老力衰,终身学习;更加之为人虚怀若谷,非常注意向他人学习。孔子认为人各有所长,善于取长补短才能有所成就。


子曰:“奢则不孙 ,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

注释

①孙:通“逊”,恭顺,谦让。②固:固陋,小气,寒酸。③坦:安闲,开朗,直率。荡荡:宽广,辽阔。④戚戚:忧愁,哀伤,患得患失。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是孔子对生活和人生的一些态度。孔子认为生活太奢侈优越了,人会变得傲慢不逊;生活困难呢,就会显得寒酸小气。孔子说,如果在傲慢不逊和寒酸小气中选择,我宁愿寒酸小气一点好。君子的性格是开朗直率的,胸怀是无限辽阔宽广的;小人的性格是悲悲戚戚的,胸中局促过于忧虑。

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出身贫苦,但志向远大,尽管有时失之于偏陋固执,然而身上总有种锐意进取的精神。而那些过于富足的人,常常对身边的许多事显得漫不经心,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傲慢姿态,结果是自己胸无点墨空空如也。我们无意倡导“忆苦思甜”,然而端正对生活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做人确是我们所期望的。人生短短不满百,快乐也是一生,悲忧也是一生,你愿意选择哪个?做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安安静静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才是真正的幸福。 pDzms7aVYg9NwlDr2MKDwVyHo3MA1CrrOYp0+9ifX82lLt6DF6wXo48RcycKAH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